APP下载

党史研究领域中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向度

2020-10-21肖影慧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范式党史

肖影慧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披着“学术思潮”的虚假外衣,借助网络新媒体等传播媒介之便,大肆传播否定党史、国史、军史的错误言论。在党史研究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居心叵测地对党史人物、中国共产党革命史和中国近现代历史进行歪曲式解读,企图颠覆中国人民的英雄价值观,消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最终达到动摇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根基的险恶目的。

一、在党史研究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

在党史研究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以“抽象的人性论”评价党史人物、以“告别革命论”否定革命史范式、以“零碎的片段史”裁剪历史整体。历史虚无主义企图通过诋毁、歪曲、否定党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而从根本上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一)以“抽象的人性论”评价党史人物

以“抽象的人性论”评价党史人物是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党史的惯用伎俩。启蒙运动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潮在表现形态和理论派别上极不统一,然而其理论基石却始终未变。而所谓“抽象的人性论”就是资本主义在评价人物时,基于抽象的人道主义,把人看成是脱离一切社会关系而处于一定社会历史发展情景之外的人类个体。

历史虚无主义从其所标榜的价值中立的“抽象人性论”出发,在评价党史人物时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首先,历史虚无主义竭力诋毁、歪曲、丑化革命战争时期涌现的民族英雄。历史虚无主义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脱离特定社会历史情境和社会阶级状况,片面、武断地判定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行有违人性,因而并非真实可信。正如在网上流传的:狼牙山五壮士在行窃的时候滑下山崖;黄继光堵枪口不符合物理学原理;邱少云在烈火中岿然不动有违生理学常识;雷锋日记全是造假,等等。用所谓的“抽象人性”“科学”“原理”“常识”等为幌子编造谎言,以污蔑和丑化民族英雄。其次,历史虚无主义极力贬低或否定正面历史人物的功绩。历史虚无主义用片面、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方法评价革命领袖,肆意夸大领导人物所犯的错误,以此抹杀其历史功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历史虚无主义趁机抹黑毛泽东同志,全面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非毛化”的错误思潮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历史虚无主义对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历史功绩视而不见,而是揪着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不放,简单化、脸谱化地用毛泽东同志的错误否定其伟大历史功绩,用毛泽东同志的后半生否定其前半生。最后,历史虚无主义刻意美化或抬高负面历史人物。例如,将蒋介石、汪精卫等“卖国贼”竭力描述成“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这些给人们思想领域造成极大混乱。

“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历史虚无主义在评价党史人物时,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因而其对人性的理解是错误的,其评价历史人物的出发点和价值标准也是偏颇的。人性的善恶好坏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更加没有超越历史和阶级的抽象人性论。趋利避害、谋生求存固然是人的天性,但这绝非人性的全部内容,民族英雄之所以能以超乎常人的英勇和毅力为革命事业浴血奋战,是因为他们勇于担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个体,不能因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错误而全盘否定他一生的丰功伟绩。这种片面的认知方式和评价标准只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肤浅结果。诚然,反面人物也有其良善的一面,但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遵循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即从“现实的个人”的阶级条件及其所处社会历史环境出发,“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

(二)以“告别革命论”否定革命史范式

历史虚无主义打着“重新评价”的幌子,认为“革命是一种最激进的办法”,把革命说成“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的一时冲动,认为革命的破坏性大于其建设性,通过大肆宣扬“告别革命论”进而否定中国近代革命史。

在党史研究领域,历史虚无主义从唯心史观出发,置基本历史事实于不顾,否认阶级压迫、阶级斗争的客观性,打着“重新评价”的旗号歪曲革命,鼓吹改良,否定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核心的中国近代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他们违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处心积虑地片面断言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太平天国运动造成巨大内乱;辛亥革命严重阻碍了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改良和革新;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革命斗争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等等。

历史虚无主义以“告别革命论”否定革命史范式,并在此基础上以“告别革命论”为导火索,进一步引申出关于“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的争论,主张在中国近代史领域中用“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1995年,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对以“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的“范式危机”表示质疑,他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一个范式并不容易被另一个范式所取代”。1998年,改革出版社出版了《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该书反对把中国近代史视为一段革命史,主张应从“现代化”的视角看待和分析中国近代史。该书作者依照“新范式”对中国近代史进行重新审视并得出的结论是:“一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史。”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则以此为依据,在极力宣扬“告别革命论”以否定“革命史范式”之余,进一步提出以“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主张以“现代化”为主线重构中国近代史。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看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过程表明,现代化的发展与民族独立二者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以“革命史范式”研究中国近代史难以准确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实质。因此,历史虚无主义者主张要以“告别革命论”否定“革命史范式”,并以“现代化范式”取而代之。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革命不仅仅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而是“破”和“立”的对立统一体。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可知,革命是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革命和改良作为改造社会的两种方式,在一定时期究竟采取哪一种方式,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要根据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来决定。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三座大山”压迫的内忧外患之中,若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就无法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因而,历史虚无主义主张以“告别革命论”否定“革命史范式”,进而用“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这违背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

(三)以“零碎的片段史”裁剪历史整体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扩散蔓延,极大“推动了以解构主义为内核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发展”。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平演化”中国的一种重要舆论武器,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反思历史”“重评历史”的虚伪旗帜,反对“宏大叙事”,否定历史的“连续性”,刻意追求历史的“破碎”,以“零碎的片段史”裁剪历史整体。

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虚无主义并非解构全部历史,而是有选择性地“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其重点解构对象是中国近现代史。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唯心主义思潮,常常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以戏说来解构经典、以荒诞来替代正说,断章取义割裂历史,用零碎的历史片段割裂整体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历史虚无主义别有用心地裁剪、拆分和拼凑其意欲虚无的历史,拿党史中的一些错误和失误说事。比如: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前的各种革命给国家造成巨大“内伤”,严重阻碍了中国走上独立解放的道路;围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失误大做文章,进而质疑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用改革开放几十年取得的成就否定改革开放前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等等。在历史虚无主义的疯狂肆虐下,历史的整体性被主观割裂,而历史真相也在这种“玩笑”“戏说”“恶搞”中变得模糊和轻佻起来。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历史虚无主义对党史进行简单粗暴的解构和拼凑,以片段史解构整体史,用历史的片段和支流去否定历史的整体和主流,使历史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样,历史虚无主义就越来越暴露其唯心史观的本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虚无主义以“蒙太奇”的手法裁剪和拼接历史细节,进而影射社会现实,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瓦解人们对中国共产党信任和拥护的历史根基,进而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二、在党史研究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把党内一些人的思想搞得相当混乱”。历史和现实的教训都深刻表明,历史虚无主义绝非党史研究领域中出现的简单学术纷争,其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倾向和特殊政治意图的政治思潮,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妖魔化”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舆论武器,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一)颠覆中国人民的英雄观

英雄观是人们评价英雄人物的根本准则和基本观点。历史虚无主义企图颠覆中国人民的英雄观。历史虚无主义以“抽象的人性论”评价党史人物。首先,混淆了党史人物评价的根本标准。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我们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的根本标准。因此,历史人物的事迹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是造福于人民群众,是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评价的根本所在。恰恰相反,历史虚无主义则基于唯心史观,在评价党史人物时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其次,违背了党史人物评价的科学方法。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可知,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综合利用阶级分析、历史分析、辩证分析的科学方法评价历史人物。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则基于其特殊的政治利益考虑,主观随意地以“抽象的人性论”去考察历史人物,竭力诋毁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贬低历史人物的伟大历史功绩,美化负面历史人物。最后,解构了党史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网络媒介之便,在各大平台传播歪曲、丑化党史人物的谣言。其目的就是妄图解构党史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原有形象,颠覆中国人民的英雄观,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历史虚无主义企图通过肆无忌惮地否定、丑化民族英雄和开国领袖,以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险恶目的。

(二)消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

在党史研究领域,历史虚无主义以“告别革命论”否定革命史范式,并以此为基础把“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人为地绝对对立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首先,使人们对革命的正当性产生怀疑。历史虚无主义主观依据“代价论”,只见革命“破”的一方,而忽视革命“立”的一面,竭力攻击诋毁革命。这就诱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哲学(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的科学性产生怀疑,进而对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正当性产生怀疑。其次,诱导人们质疑革命的必然性。历史虚无主义无视中国近代历史社会矛盾的特殊性,把复杂的社会历史问题简单化。从“偶因论”出发把革命视作激进主义思潮泛滥的结果,认为其缺失应有的理性准备,片面得出改良才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最佳选择。这使中国近代革命的必然性遭受质疑。最后,导致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范式危机”。枪杆子里出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武装革命中诞生的。历史虚无主义主张以“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线,其实质是通过否定中国近代革命,进而否定中国近代革命史。

历史已深刻表明,社会主义中国的建立与中国的革命实践存在是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社会主义制度是革命的产儿,没有流血牺牲的革命,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的诞生。历史虚无主义宣扬告别革命就是居心叵测地要告别社会主义。而以“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这是于理不通、于史不符的曲解。中国革命的最终目标已经包含实现现代化的要义,而将革命还是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绝不仅仅是纯粹的学术研究争论,而是涉及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乃至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历史问题。若以现代化代替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那么,整个近代历史就要重写,进而会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后果。

(三)威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历史虚无主义在党史研究领域中的渗透和侵蚀不仅颠覆了中国人民的英雄观,消解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而且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首先,丑化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导师在人们心中的伟大形象。邓小平同志说,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要犯历史性的大错。历史虚无主义以偏概全地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开创者,以所谓的“集权主义者”“个人崇拜”等为借口丑化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导师。其次,削弱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所谓政治认同,就是人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政治认同是执政党巩固其政治地位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和历史双重选择的结果。历史虚无主义企图通过虚无党史国史军史动摇党的执政根基,从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造成极大威胁。最后,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质疑。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进行歪曲、抹黑和否定,鼓吹必须将“蓝色文明”因子注入即将衰落的“黄色文明”等。这些都是其在意识形态领域“西化”中国的一种理论工具和舆论武器,其目的是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产生怀疑。

由此可见,党史研究领域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根本不是什么学术研究,他们有不可告人的特殊政治目的。从本质上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的肆虐和泛滥是为了达到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险恶目的。

三、在党史研究领域中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在党史研究领域中造成的负面效应会通过学术争论辐射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保持高度警惕,而且要采取有效措施批判、抵制党史研究领域中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

(一)确立评价党史人物的科学原则

针对历史虚无主义以“抽象的人性论”评价党史人物,我们必须坚持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确立评价党史人物的科学原则。

首先,尊重历史是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前提。历史人物是处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现实的个人”,是主体个体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统一。因此,评价党史人物必须尊重历史,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党史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因主观价值观念的差异,混淆、颠覆对历史人物已有的客观评价。其次,分清主次是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方法。从纵向看,历史人物一生跌宕起伏,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横向看,历史人物是集复杂性、多重性和矛盾性于一身的矛盾统一体。因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基本方法,从主要和次要两大方面对党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既不能用正面党史人物的错误或失误抹杀其历史功绩,武断地否定其一生的贡献;也不能因负面历史人物的小功小绩而无视其重大历史性过失,为早有定论的汉奸、反动派、卖国贼翻案。再次,历史主义是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态度。历史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为他们提供了历史活动舞台。因此,我们考察评价党史人物要以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为前提,既不能把党史人物说成是超越时空无所不能的人,也不能用现代人的标准去苛求前人。最后,道德与事功相结合是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标准。道德品行自古以来就是评价人物的重要衡量标准;所谓事功,就是历史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所作出的功绩和贡献。道德和事功相结合是我们在评价党史人物时不容忽视的重要标准。因此,必须坚持道德与事功相结合的标准,对党史人物做出全面综合的考察和评价。

(二)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批判

虽然“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是当党史研究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和挑战日益具有学理性和学术性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具有强大社会凝聚力和思想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批判,深刻揭露其错误和荒谬之处。

首先,要从学理上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历史虚无主义表面上以学术思潮的样态,在党史研究领域中存在、发展和蔓延,其实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政治意图的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企图通过打开党史研究领域的重要缺口,进而渗透到文艺界、影视界等各个领域,扰乱视听、混淆是非,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否定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意图。总之,必须深入理解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发生在特殊领域的政治斗争,绝不能淡化这场特殊斗争的政治性。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把学术问题泛化为政治问题”。其次,要从唯物史观出发,揭露历史虚无主义伪科学的一面。社会思潮的真理性和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包含的思想或理论成分是否科学和成熟”,历史虚无主义背离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面,以“抽象的人性论”评价党史人物、以“告别革命论”否定“革命史范式”、以“零碎的片段史”裁剪历史整体。因此,历史虚无主义在本质上又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进而“在学理层面揭露唯心史观的荒谬性”。最后,促进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理论研究成果的多元化。随着党和国家对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愈益重视,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理论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加,研究成果也愈加丰硕。但是研究成果种类相对单一,以学术期刊居多,专门对党史研究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进行理论批判研究的著作寥寥无几。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和批判缺乏理论构建的系统性。因此,必须在理论层面加大对党史研究领域中揭露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著作的研究力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彻底的理论透视和科学的文本批判,进而形成集政治性、学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多层次理论研究体系。

(三)强化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监控

在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科学的物化模式变成了社会文化的生活世界”,互联网既是技术,也是政治,还是意识形态。作为“第五空间”的互联网“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微博、微信、贴吧、抖音、QQ等集便捷性、互动性和隐蔽性于一身的新媒体迅猛发展,成为历史虚无主义兜售虚无言论的“温床”。因此,必须强化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监控,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首先,必须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在网络技术蓬勃发展、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信息发布者的价值观在现代传播技术作用下,以言论观点的形式在网络空间快速传播,在短时间内就“很容易演变成牵涉者众多、受众面大的公共舆论”,对网络受众的思想观念产生广泛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广大网民的文化素养良莠不齐,对事物的甄别能力也存在高低差异,而对党史国史军史缺乏相应知识储备和基本判别能力的网民而言,他们极有可能会被历史虚无主义的“解密”“大爆料”“真相”等“猎奇”标题所“迷惑”和“绑架”,被其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所误导。因此,国家和地方各级宣传管理部门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对网络舆情实行全过程、无缝隙的动态跟踪监测,实时把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最新动态发展态势。对于网络论坛、贴吧、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涉及党史、国史、军史的信息内容要进行系统严格的过滤、筛选和监控,高效清理并及时澄清历史虚无主义散播的谣言。其次,在强化历史虚无主义网络监控的同时必须有法可依。因此,制定规范网络空间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此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涉及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网络立法仍显滞后,构建系统完备的网络法律体系依然任重道远。最后,要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网络信息化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对历史虚无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网络监管的同时,要善于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以网络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讲好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使广大网络受众在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前提下,增强对党史国史军史的科学理性认知,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范式党史
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学科融合创新实践范式
中国山水摄影对传统艺术范式的归附和偏离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党史篇
党史上的今天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破除虚无主义,夯实文化自信
从虚无主义到教育虚无主义的认识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