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村庄肌理修复的传统村落规划研究

2020-10-20邱朝红金钊陈海涛

砖瓦世界·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

邱朝红?金钊?陈海涛

摘 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修复研究倍受重视,作为传统村落最基本的脉络结构——肌理,是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根基。本文以具有独特防御特色的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前王庄村为例,通过实地勘察,对传统村落中历史遗留下来的建构筑物分布进行整理,以建筑为线索,以民居院落为基底,以小组团为单位,还原传统村落重要历史环境,探索一种系统的传统村落保护及肌理修复方法。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肌理修复

传统村落的村庄肌理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展示了人与自然、建筑与风貌、物质与非物质的田园诗般的和谐。传统村庄肌理的历史传统、地域性、乡土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和价值,它传递了一座村庄的历史发展信息。

1 村庄肌理布局构成要素与模式

1.1 村庄肌理构成的要素

村庄肌理可抽象成三个基本要素:概念要素(文化基因等)、形态要素(骨架、基本形及群体、标志物)以及关系要素。三个要素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村落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村落是一个复杂生态系统,村庄肌理的构成分析不能简单运用这些抽象的概念,而是要建立在物质实体之上。

1.2 村庄肌理布局的一般模式

村庄肌理布局一般分为散点式、街巷式、组团式、条纹式、图案式五种。散点式村庄肌理是一种常见的村庄布局形态,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有一种不拘一格自然随机的肌理美;街巷式村庄肌理是一种最主要的村庄布局形态,适应于用地较平坦的村庄,并常见于大村庄;组团式村庄肌理常见于地形较复杂的较大村庄,村庄受到河网及地形高差分割,形成两个以上彼此相对独立又联系密切的组团;条纹式村庄肌理常见于地形高差较大的山地村庄,布局虽分为几个台地,但聚合力强;图案式村庄肌理一般受地形或风水理念等影响,形成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特殊图案肌理,最大可能地体现出某种文化及宗教的理念。

1.3 村庄肌理的特点

村庄肌理系统是自然与人文的生态结合体,两者密不可分,突出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人文观与自然观。

1.3.1 整体秩序性和有机性:村庄肌理的整体秩序主要反映在“天人合一”的调控中,而有机性主要表现在肌理模式的连贯性、模式符号的持续性更新以及各类空间所附着的信息的完整性、多样性和联系性。

1.3.2 空间秩序原生性和自发性:村庄的空间形态都是村民顺应自然,根据现有条件积极创造的结果。自然环境、居住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使村庄肌理的形成带有典型的自发性。

1.3.3 独特生活美学:村庄因为它的历史特性和传统性,形成了血缘群体和左邻右舍守望相助的地缘群体,各种文化的叠加、街巷水网的骨架网格、区域界面的有机拼贴等等都赋予了村庄肌理丰富的美学内涵。

2 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中村庄肌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简单快速更新现象

传统村落建设因规划设计力量、管理、村民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欠缺,导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简单快速更新,而村庄肌理结构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生长的有机体,简单、快速更新不可避免造成村庄肌理演进中的历史割裂,独特的家园感面临丢失的危机。

2.2 重新轻旧现象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村庄肌理也存在难以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些问题。如街巷窄小,村宅内部布局不适应现代生活需要,需要配套现代村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等。面对种种问题,弃旧建新、拆旧建新,使得老村具有多年历史的村庄风貌被快速抹去。

2.3 单一大同现象

村庄传统的肌理形态是自然而丰富的,但目前村庄建设中村庄肌理一般都采用现代街巷肌理——行列式整齐布局的单一肌理形态,虽然节约用地、施工方便,但空间较单调。村庄肌理也就随之出现单一、大同的整体趋势。

3 基于村庄肌理修复的山东省巨野县核桃园镇前王庄规划研究

3.1 前王庄村概述

前王庄村位于山东省巨野县核桃园镇,虎山以东,蔡河以西。前王庄村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呈围合之势,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具有明显的生态环境和军事战略优势。如图1所示

3.2 前王庄村庄肌理特点研究

前王庄村属于我国北方典型的防御性传统村落。防御的空间模式是一种封闭、围合、中断化和对空间连续体的压制。这要求设防聚落在外围设置线性坚固的墙体,而在内部则要形成错综复杂的路网系统以及其辅助系统,住宅单体也要有足够的措施减弱与街巷空间的渗透。对于这种防御结构,从外向内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外围城墙——巷道——院落——建筑单体。

3.2.1 外围城墙

北方堡寨和城池所建的城墻,大部分是围合性的,并有完整的城门、城楼系统;其用材和建造方法大部分都是夯土筑城,城墙包砖石。城墙外围多引活水设“护城河”,以加强防御性。前王庄村落外围城墙已经泯灭在时代的变迁中。

3.2.2 巷道

前王庄村落内的路网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街巷组织有明显区别。巷道多曲折且宽度不一,基本没有笔直到底的道路。内部巷道之间再设“街门”,堪称防御型村落的“内城墙”;巷道尺度较窄,狭窄的巷道和两侧高大的院墙、建筑山墙组成了“幽深”防御空间;巷道走向曲折多变,无一能贯穿全村,以端巷(死胡同)居多。这种“丁字路口”设置形式,使外敌即使进入城中,兵力、车子都不能直通,容易截击敌军。

3.2.3 院落

前王庄村的院落组织形式与四合院相似,其临巷一侧建筑墙体和院墙是成巷的构建,院落之间相互紧贴,形成相互守望之势。且院落空间狭小,四周为相对高大建筑单体,中间仅容天井一间,形成了“居高临下”的防御空间。 如图2所示

3.2.4 建筑单体

前王庄村建筑材料主要以青石为主,建筑形式以石墙平顶房、石墙硬山起脊房、一层石墙二层青砖瓦房,而内部结构和装饰则用木材。前王庄村落内建筑墙体厚实,以厚度为30CM-50CM的青条石垒建而成,其门窗体量小,属于防御型较强的建筑体量形式。建筑单体开窗较少,其木骨内置,以防挖掘冲撞。墙头檐端做“土封火”不使椽木外露,将建筑单体外立面做成防火建筑,以防焚烧。村落内每栋建筑(包括新建建筑)都建有60CM-200CM的女墙,其防御作用显而易见,保存较好的两层建筑物顶端的女墙尤为明显,建有防御型城墙的“垛口”。建筑的装饰不多见,多以“祈福”目的为主。如图3所示:

3.3 基于村庄肌理修复的前王庄传统村落规划研究

3.3.1 总体思路

前王庄传统村落规划按照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农民主体的原则,在不改变街道空间尺度和风貌的情况下,提出村庄肌理细胞(传统建筑)在提升建筑安全、居住舒适性等方面的引导措施;提出村落村庄肌理脉络(道路、水域等)规划、交通组织及管理措施。

3.3.2 规划研究

3.3.2.1 延续历史传统,突出乡土特色:保护文物古跡,运用地方建筑材料保护更新街巷系统、传统宅院建筑布局,丰富村庄的公共空间体系,尊重民俗、宗教与文化。

3.3.2.2 研究宅院建筑,优化建筑方案:传统宅院建筑一般布局不够紧凑,新的宅院应注意处理好功能与用地之间的关系,采用传统建筑风格和材料,建筑群的空间组合应延续传统村落肌理。

3.3.2.3 维护山水格局,保护田园生态:严禁破坏原有山体的自然形态,不挖山、不砍树、不填塘,利用设计增强自然环境的功能性,重视庭院绿化,因地制宜地营造乡村风景。

3.3.3规划方案

3.3.3.1 村庄规划总平面

根据前王庄村庄肌理特点,依据村庄肌理发展预测,将村庄肌理有机的保护与更新。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在依据原有大肌理发展下,继续保护和更新肌理,原址改建和修复住宅8户,延续肌理新建住宅35户,配套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建筑各2处。

3.3.3.2 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和改造道路严格控制道路的宽度和走向,延续前王庄原有道路的空间格局,道路的修缮和改造要满足消防的要求。规划区内车行道宽度为3—6米,其他步行道路宽度1—3米。在划定的前王庄规划保护范围内,设置大型机动车辆禁止标志,在村庄内设置机动车停车场。禁止沿街或占用其他公共空间作临时停车。

3.3.3.3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保护并充分利用原有的村庄机理和自然环境资源,综合利用多种绿化手段,突出原汁原味的自然风景特色。建立较为完善的绿化系统,使前王庄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一个与其历史文脉相符的具有绿化景观特色风貌的传统村落。

4 结语

传统村落蕴含了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民艺、宗教礼仪等众多地域性文化基因,因此和一般城镇及村落相比,其肌理有特殊的要素、结构、类型及功能要求。在村落保护更新过程中,只有保持其肌理的整体秩序性、有机性和原生性,强化其意象的可识别性,才能保护其文化基因,使其文脉延续并可持续更新,从而展现村落独特的生活美学。

参考文献:

[1]刘沛林.我国古城镇景观基因“胞一链一形”的图示表达与医域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11(1)

[2]王挺、宣建华.宗祠影响下的浙江传统村落肌理形态初探【J】.华中建筑,2011(2)

[3]阮仪三、袁菲、肖建莉.对当前“重建古城”风潮的解读与建言【J】.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第1期

[4]何依、李锦生.后现代视角下的旧城空间更新【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第2期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保护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