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解决基层官兵心理问题的新途径

2020-10-20高峰

锦绣·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不合理官兵狐狸

高峰

摘 要:当前,部队因官兵心理问题诱发的各类事故案件屡治不止,挫伤官兵斗志,更影响部队建设。从近几年发生的事故案件看,心理问题诱发的占了较大比重。由于预防的不科学,治疗的不精准,解决心理问题成为难题。大部分官兵遇到的心理问题是认知偏差问题,合理情绪法作为心理咨询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改变认知偏差具有显著效果。因此,应在基层官兵心理问题预防上得以运用。

关键词:心理问题;合理情绪法

一、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因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环境因素,又有心理因素和个体因素,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于个体的结果。其中身体因素:如先天脑发育不全;先天和后天造成的身体残疾;身体器官,特别是大脑发生病变等,都会影响心理健康。心理因素:如人的认知模式;情绪与情感的控制能力;意志力、性格类型,以及需要、动机等也会影响心理健康。环境因素: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行为因素:人的行为总是会得到来自外界环境和内心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内心,进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从上面各种因素可以看出来有些是先天形成的或难以改变的,如环境因素,身体因素等。而有些是可以通过转变认知观念来实现自我改变的,如:心理因素,行为因素。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内因在事物发展中起主要决定性作用,而我们能改变的心理因素正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因。因此,改变官兵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心理问题与认知关系

由于军人群体生活环境、任务特点和面对的困难有一定共性,产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处理起来也相对容易。大部分官兵遇到的困惑虽存在现实不可左右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认知偏差问题。下面,以“六只狐狸吃葡萄”的故事作以说明。一个炎热的夏天,几只口干舌燥的狐狸来到一个葡萄架下,抬头仰望,琳琅满目、晶莹剔透的大个葡萄挂满枝头,狐狸的口水就流下来了。第一只狐狸开始跳,够不着,咬牙、跺脚,使劲再跳,还是够不着,再使劲,再跳,葡萄还是高高挂在上面。去周围找梯子、板凳、砖头、瓦片、竹竿等,什么都没有。“这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走吧,捉只鸡,喝杯可乐、矿泉水,那多好吃!”于是乎,这只狐狸心安理得,哼着小曲,高高兴兴地走了。第二只狐狸使劲跳,同样也是够不着葡萄,心想:“我吃不着葡萄,死不暝目。”于是从天亮跳到天黑,又从天黑跳到天亮,结果呢,这只狐狸累死在葡萄架下,两眼圆睁,望着高高挂在枝头上的葡萄。第三只狐狸吃不着葡萄,开始骂大街:“谁这么缺德,把葡萄栽这么高,让老子吃不着!”结果骂声引来一个老农民,“怎么着,这葡萄是我栽的,你骂什么,偏不让你吃。再骂,再骂就打死你”。于是老农民抡起锄头打狐狸,狐狸含恨而死。第四只狐狸也没有办法吃到葡萄,由于它比较内向,憋在心里,就这样整天压抑、愁眉苦脸,结果抑郁成疾,得癌症而死。第五只狐狸心想:“想吃葡萄都吃不着,真没用,还活着干嘛,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于是乎,找棵歪脖树,上吊而死。第六只狐狸,跳了几下,吃不着葡萄,一气之下就精神分裂了,整天蓬头垢面,满大街转悠,口中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就这样,六只狐狸死的死,病的病,只有第一只狐狸快乐幸福地生活着。这六只狐狸不同的命运源于什么呢?源于它们的认知。合理的认知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认知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认知,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我们官兵中很多的心理问题,其实也是源于不合理的认知,认知上有偏差。

三、合理情绪法作用于部队心理工作方法

合理情绪法作为心理咨询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改变认知偏差具有显著效果。因此,掌握合理情绪法也为我们解决基层官兵心理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合理情绪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为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埃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埃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且行动有成效。二是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三是人同时具有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既具有倾向于有理性的合理思維,又具有倾向于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四是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认知,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为此,埃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ABC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认知,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认知、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例如:两个战士在路上迎面碰到他们的领导,两人都向领导敬礼问好,但对方没有回应,径直走过去了。这两个人中的一个人对此是这样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个人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仍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冷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认知。这两个人的认知,前者在合理情绪法中称之为合理的认知,而后者则被称之为不合理的认知。

依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认知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要求绝对化。这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應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要考学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愿而改变。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二是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用埃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于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三是结果糟糕化。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例如,“我考学没成功,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班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要求绝对化”、“过分概括化”和“结果糟糕化”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在基层官兵生活中经常能遇到这样的事情:一位战士因为失恋,一直摆脱不了事实的打击,情绪低落,因为头脑中想到的都是前女友的薄情寡义,而无法集中精力,没办法专心工作,正常生活也受到影响。他认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却没有收到回报,自己很傻很不幸。对于上面这个失恋的年轻人来说,失恋只是一个诱发事件A,结果C是他情绪低落,无法专心工作,生活受到影响,而导致这个结果的,正是他的认知B——他认为自己付出了一定要收到对方的回报,自己太傻了,太不幸了。假如他换个想法——她这样不懂爱的女孩不值得自己去珍惜,如今她离开可能避免了以后她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伤害,那么他的情绪体验显然就不会像如今这么糟糕。因此,合理情绪法告诉我们,当基层官兵出现心理问题时,第一步:寻找不合理的认知、思维方式;第二步:认识到我们应该对我们的情绪负责,应该改变这些不合理认知;第三步:与不合理认知辩论;第四步:认清并放弃某些特定的不合理认知。随着不合理认知的消除,异常的紧张情绪开始减少或消除,心理问题也会渐渐缓解,并产生出更为合理、积极的行为方式。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有时却不知不觉把它交给别人掌管,合理情绪法就是一把打开快乐大门的金钥匙。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能够改变对世界的看法,我的心情我做主。

猜你喜欢

不合理官兵狐狸
神回复
差评不合理
狐狸和猫
狐狸
狐狸便当
一张图揭发公务员工资制度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
你是否有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