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文本解读路径,建构活力语文课堂

2020-10-20刘惠芬

课外语文·下 2020年9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文本解读教学策略

【摘要】文本解读,历来是读者与作品、作家以及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是这些信息要素共同交织的结果。近些年,人们逐渐意识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纵观当前的初中阅读教学现状,文本解读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深入分析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相关策略,旨在打造真正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文本解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7-0027-02

【本文著录格式】刘惠芬.探寻文本解读路径,建构活力语文课堂[J].课外语文,2020,19(27):27-28.

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是文本解读。所谓“文本解读”,指的是用一种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对文本展开细致分析,将其中的精华进行提炼,为学生升华阅读的体验。文本解读,是让语文教学变得精彩的重要途径。只有探寻最佳的文本解读策略,才能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

一、素读文本,避免定式

所谓“素读文本”,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不借助任何教学参考资料,单纯用个体的直觉、判断力以及语文基础进行文本阅读的方法。事实上,纵观近些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很多教师常常错误地理解文本解读的概念,让文本解读变得更加套路化、单一化,甚至一些教师脱离了教参的辅助,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教学。当教师完全依赖于教参,文本解读的出路又在哪里?我认为,只有素读文本,注重教师个人的思考与分析,才能让文本解读变得更加深刻,避免形成思维定式。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用“骗”字为整篇课文定调。在他们的概念里,《皇帝的新装》讲的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两个骗子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银财宝哄骗皇帝,大臣哄皇帝高兴不惜和骗子合谋,而皇帝则是自己骗自己,全城的百姓明明看到皇帝赤身裸体却也要跟着一起行骗。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是骗来骗去。这样解读看似没错,但是却存在一个“致命伤”,那就是太过单一化、绝对化。每个学生的性格是不同的,这也意味着他们在阅读同一个文本时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如果教师过早地用自己的思想影响学生,用单一化的标准答案代替多元化的思考,就会扼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阅读原文的机会,让学生素读文本,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看法。比如有的学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皇帝的新装》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即所谓的从众心理。如果大家一致认为某件事是对的,那么即使出现不同的声音,也会很快地掩盖下去,最后变成言之凿凿的事实。就像故事中,当骗子将一件根本不存在的所谓衣服献给皇帝时,即使皇帝没有看到衣服,也会因为从众心理的影响产生动摇,而大臣看到皇帝相信了这样的谎言,他们也会不自觉地相信骗子所说的话。”这样的观点有理有据,而且非常新颖,真正实现了文本解读的目标。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对此,教师提倡素读文本,用一种更加独立的方式阅读文本。只有这样,学生内心的声音才能发出来,文本解读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细读文本,发掘内涵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需要“解”读文本,更需要“细”读文本。有时候,一篇文章并不只有表层含义,还有很多重的含义。如果只是解读了第一层内容,并不算真正理解了课文内涵。而且这样解读太过片面,很容易出现误读的现象,甚至会严重背离原文的主旨。因此,只有提倡细读文本,用更加细腻、细致的方式阅读文本,才能将多重内涵层层解析,让文本解读更加鞭辟入里,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文本进行更加细腻化的处理,才能有更加多元化的收获。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语文《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将这句话中的“顶”字换成“覆盖”一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循循善诱,和学生一同赏析文本,助学生感受“顶”字背后蕴藏的独特内涵。首先,从字义入手,让学生想一想“顶”字和“覆盖”分别表示着怎样的含义。其中“顶”表示的是最上以及最高的部分,而“覆盖”指的是遮盖、掩盖,强调的是范围的大小。在明确这一层含义后,教师引导学生重新阅读文本,并结合上下文思考“顶”字和“覆盖”一词在原文中表示怎样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阅读原文,学生领悟到“顶”字和“覆盖”表示的是完全不同的语义。“顶”字不仅可以表达“雪在树尖上”这层含义,还可以强调矮松的挺拔和积雪之小,顺利将后文中“日本看护妇”的比喻引出来。而“覆盖”只能表示雪满枝头,并没有其他解释。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细读原文中词汇的运用,學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更深一层。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思维的限制,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细读文本。细读,强调的是读出文本词汇间的细微差别,读出作者文风的区别,读出文字架构的特别。只有细读,才能实现精读。

三、适读文本,取其精华

所谓“适读文本”,强调的是合适、恰如其分、适度。在以往的文本解读中,教师常常犯一个错误,那就是追求面面俱到,恨不得在一节课上讲清楚所有的知识点。但是这样做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反而因为面面俱到,导致每一个点都不深入。之所以提倡适读文本,这是因为每篇文章涉及大量的知识点,不论是语言特色还是章法结构,都包含若干个内容。如果要在一节课上全部讲完,会耗费大量时间,进而导致主次不分。所以,只有适度地解读文本,恰如其分地教学,才能发挥文本解读的真正价值。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这一课时,针对原曲中“古道西风瘦马”一句的解读出现了很多争议,学生不知该如何理解“瘦马”这一意象。事实上,理解“瘦马”这一意象的关键在于“瘦”字,用马之消瘦突出诗人在旅途过程中的劳苦,更从侧面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暗示诗人凄恻困苦的心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读想法。他认为,这首元曲的创作人是马致远,而马致远又和诗中的“瘦马”意象不谋而合,可见“瘦马”指的就是诗人自己。尽管从表面来看,这样理解符合现实,但是仔细推敲,会发现并不恰当。文学意象和创作者之间能否画上等号,这是文本解读中常见的问题,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并不意味着艺术就是生活。同理可证,如果将诗人理解为是“瘦马”,那么后面提到的“断肠人”又是谁呢?由此可见,采取这样的解读方式,不仅不能感受原文的内涵,甚至还会造成误读的现象。由此可见,“适读”远远胜过“强读”,也更容易读出文章的深意。

从上述案例中可知,如果过分解读文本,就会让语文教学变得尴尬可笑,甚至还会造成更多的误解与嘲讽。只有用一种更加适度恰当的方式进行文本解读,才能避免出现类似情况。

四、紧扣文本,突出重点

解读文本,究竟解读的是什么,这是每个教师都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解读文本是解读思想,解读作者的心声;有的认为,解读文本是解读其中的精髓,尤其是作者运用的好词佳句;还有的教师认为,解读文本就是用一种更加细致的方式阅读文本……林林总总不胜其数。每个教师都有自身的独特观点,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文本解读侧重点。我认为,文本解读“解”的是文章的重难点。只有紧扣文本,突出重点,才能落实文本解读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语文《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课时,教师首先需要研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这篇文章出自《红楼梦》第四十回,主要讲的是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史老太君和一众小姐公子款待刘姥姥的经过。这篇文章有两个重点需要引起格外注意:第一個重点是学习曹雪芹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刘姥姥的形象特点;第二个重点是体会文章中人物各种不同的笑,体会笑容背后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与影响。为了突出这两个重点,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就需要以此为切入点。不论是问题设计,还是教学分析,都需要以这两点为主导。针对第一个重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原文,并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相关语句,同时重点关注刘姥姥的相关描写,从中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征;针对第二个重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点阅读原文中的“笑剧”场面,让学生从每个人物不同的笑容中,感受其性格的不同。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既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也有效落实了教学任务。

在文本解读时,教师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紧扣文本。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重点突出,学生学习也会更加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让学生读出更多的内容,深化学生的阅读质量。

总而言之,文本解读并不只是草草读过一篇文章,而是用一种更加负责任的态度阅读文本,将原文中包含的信息全方位析出,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让教师的教学更加有深度、有广度。

参考文献

[1]董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20(2).

[2]杨丽.诵引妙联临其境,趣添巧借悟人情——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激趣法[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6).

[3]缪青.如何捕捉文本的“弦外之音”——浅谈对于初中语文的文本解读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

[4]刘颖.立足传统文化,深化语文课堂——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12).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阅读文本解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拓展课外阅读空间,提高学生阅读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