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式子宫背包缝合术在宫缩乏力时的应用效果

2020-10-16广州市白云区第三人民医院510800杨倩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缝线背包出血量

广州市白云区第三人民医院(510800)杨倩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9年1月内收诊的154例剖宫产宫缩乏力患者作为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两组,设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组占77例。所有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有知情同意书。对照组77例患者中最小20岁,最大41岁,平均年龄(29.34±1.83)岁,13例初产妇,64例经产妇。研究组77例患者中最小21岁,最大39岁,平均年龄(29.03±2.31)岁,其中,11例初产妇,66例经产妇。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数据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分组讨论。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按摩子宫,关闭子宫切口,应用热盐水纱布压迫出血部位,配合相关药物治疗。研究组实施改良式子宫背包缝合术,具体措施如下:将子宫拖出腹腔,双手托住且挤压子宫体,细致观察出血状况,判断子宫背带式缝合的成功几率,加压处理后,出血基本停止,成功可能性大,决定实施子宫缝扎。准备1根1-0高分子可吸收线,长70cm,先经由子宫切口左侧下缘的宫腔外进针,于左侧切口上缘前壁出针,其中,进针的部位与子宫侧缘相距3cm,切口上下缘2cm左右。经由左前壁切口上缘,朝着宫底方向,采取垂直褥式,缝合2~3针,其中,深度需达到浅肌层,缝线需固定在子宫浆肌层。缝线再经由宫底垂直绕到后壁,缝线位置与宫角相距3cm。经由后壁宫底,朝着宫颈方向,采取垂直褥式,缝合2~3针,方向与前壁相同。在前壁进针相对应部位的后壁进针,右侧出针,左侧相应部位采取同样方法进行缝合。此时,子宫表面经由前壁直至后壁可见两条固定在子宫浆肌层的可吸收线,在子宫体两侧。在助手的辅助下,双手压下缝线且收紧,检查有无出血,分别拉紧且打结,保证打结牢固性,防止缝线松脱,对手术效果造成不良影响。术后,再次检查阴道出血是否被很好地控制,并将子宫切口关闭,常规关腹。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②统计两组患者感染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h出血量,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如附表所示。

2.2 感染发生情况 研究组77例患者中3例感染,发生率为3.8%(3/77),对照组77例患者中9例感染,发生率为11.6%(9/77),比较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

附表 观察比较患者的手术情况(n=77,±s)

附表 观察比较患者的手术情况(n=77,±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24h出血量(ml)研究组 82.35±11.93 554.93±101.28 98.56±13.85对照组 145.93±34.28 895.68±143.46 134.72±17.95 t 6.792 11.284 8.375 P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改良式子宫背包缝合术是一种新型术式,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无需特殊器械与手术技巧,术后很少出现感染等并发症,能够保留正常的生理生育功能,避免DIC、休克及输血等不良事件[1]。其手术机理如下:通过机械性挤压子宫平滑肌,有效挤压子宫壁弓状血管,减少血流,刺激子宫收缩,实现止血的治疗目标。改良式子宫背包缝合术融合了子宫环形缝合术与B-Lynch外科缝合术的原理,实践操作中,结合背带式纵横垂直缝合术与横向式环形缝合技术,实现对子宫壁血管的纵向及横向机械压迫,减缓血流速度,减少出血量,有效控制出血[2]。本次研究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及产后24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研究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8%vs11.6%,P<0.05)。值得注意的是,实践中,医护人员需在确定常规治疗无效的前提下,开展改良式子宫背包缝合术,缝合操作时,需与宫颈边缘保持一定距离,且合理应用药物,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实际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对症处理。

综上所述,改良式子宫背包缝合术在宫缩乏力中的应用价值高,可缩短手术时间,而且可减少出血量,降低感染发生率,值得推广借鉴。

猜你喜欢

缝线背包出血量
基于反向P–M扩散分割的缝线断线检测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鼓鼓的背包
可帮忙挡雨的背包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胆囊底缝线牵引两孔免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操作体会
缝线抗议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以减少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