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平遥纱阁戏人”艺术形式探析

2020-10-15侯淑君

大观 2020年8期
关键词:艺术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

侯淑君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平遥纱阁戏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特的艺术样式呈现出其在三晋农耕文化背景下的特殊身份和价值,纯粹地反映出晋中地区民俗文化的特质。

关键词:“平遥纱阁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形式

我国有着辽阔的地域,民族众多,因地域环境及内部生活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式,这些不同的文化形式因核心——母体文化的一致性与整体性,形成了既统一又多元的物质文化形态。不同地域的人文价值和地理特征具有差异,各地域的传统文化在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又形成了各自鲜明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内核-边缘”的二重构造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隐藏在民间,传承着不同的民俗事象,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表现,种种不同可以揭示某一地区的环境、文化、风俗习惯的时代特征,凸显各地域的乡土特征,展现出人类文明的演进以及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研究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

基于农耕文化的基本元素,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化载体。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其“平遥纱阁戏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特的艺术样式呈现出它在三晋农耕文化背景下的特殊身份和价值。

“纱阁戏人”简称“纱阁”,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从创作意识到审美情趣,从精湛的工艺技法到表现手法的多样,其珠联璧合的艺术形式与文化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与环境的单纯组合。史料记载,“平遥纱阁戏人”最初创制36阁,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现有28阁保存完好,阁从外而内分为木阁、隔断、戏人和道具四部分。木阁形制规范,每阁高77厘米,宽83厘米,深44厘米。阁檐饰以花栏雀替,装饰成戏台台口模样。一阁一戏,一戏一场,每阁都是一个静态的舞台,戏人脸谱、姿态、手势、表情、服饰等栩栩如生。

在民俗文化背景下,“平遥纱阁戏人”借鉴了蒲州梆子、中路梆子,所表现的内容多取材于当地老百姓熟知和喜爱的传统剧目。在表述形式上,武戏有《岳飞北征》《战洛阳》等,文戏有《断桥》《满床笏》等,阁阁不同;角色有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在人物特征的塑造上,公主的骄矜、驸马的怨气,黄天霸的怒气、窦尔敦的霸气,白素贞的爱恋、小青的怒气、许仙的追悔,一招一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传承了独特的晋商文化内涵和地域风俗习惯,形成了晋中地区的风格。这一地区历来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崇尚荣华富贵、科举及第、清高儒雅、五德俱全等观念,并将此作为“纱阁戏人”表现的题材,每阁作品的制作手法细腻精巧,整体表现敦厚淳朴的艺术效果。在造型上,“纱阁戏人”集中体现了晚清时期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充分利用材质特点与文化属性,从生活中捕捉灵感,把一个个编织的故事讲述得声情并茂、惟妙惟肖。这些作品通过文图线索、时间串联,语言呈现、意境营造,实现了“物”與“心”的相通合一。以深入人心的地域审美意识为基础,将当地特有的麦秸、高粱秆、纸质材料等艺术地编织成饱含儒家精神的系列作品,通过具有地域文化历史印痕的戏剧的“再”展示,表现出以晋商精神为内核的独特面貌和家国情怀,强化了作品的寓意及历史感。魂魄的存在是一种精神的传递,这是一种智慧的传承,更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作品在这里可以是物的载体、信息的载体,也可以是时间的载体,承载了多重文化寓意和深刻的精神启示。

作为民间艺术的“平遥纱阁戏人”,制作工艺上主要采用了民间丧葬习俗中的纸扎工艺、传统建筑中的彩绘技艺、民间泥塑中的彩塑技艺。民间艺人将多种民俗事象的技艺融为一体,塑造了独具特色的“戏人”,这是平遥这方三晋沃土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结果。追溯“平遥纱阁戏人”的文化渊源,可看出晋中地区民间丧葬习俗,在宋代以后得到一定的重视。其在制作上,大量借鉴民间传统技艺,如平遥“双林寺”的彩塑和传统推光漆器十分精致,又如元杂剧在三晋地域兴盛,得到上至官宦绅士,下至庶民百姓的喜爱。平遥是晋商大都会及商贸集散地,“纱阁戏人”的盛行与众多商人的推崇有关。在正月元宵节社火期间,“纱阁戏人”被展示出来供人观赏。依当地风俗,刚成婚的新婚夫妇买灯祈子,将蜡烛点燃放置于纱阁前,并进行许愿、还愿。民间百姓遇有婚、丧之事,也会租来几阁纱人放在特定的空间场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因此,“事死如事生,事之如事存”成为此时当地人奉行的丧事准则。 这种形式既反映了当地百姓对民间戏曲的爱好,又表达了对先人的怀念。“纱阁戏人”不仅是中国古代丧葬风俗中造型艺术的典型,而且为山西地方戏曲的发展与流变提供了形象的佐证,平遥“纱阁戏人”是民间工艺美术一种独特的样式,这种样式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

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平遥纱阁戏人”作为能充分反映晋中地区民俗风尚、民间艺术的典型形式,反映出该地区人文意识、审美价值取向相融共生、共同发展的趋势,在相互依存的民俗文化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反映地域文化的重要方面,也使得地域文化的特征更为凸显。

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的差异性也会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例如以材料选择为基础的民间艺术在各个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平遥纱阁戏人”制作的原材料选用了山西麻纸、高粱秆、黏土等地域材质,这是表述与材质结合的最佳佐证。材质的不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地域性差异,丰富了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

艺术总是以语言的纯粹性见长,而“平遥纱阁戏人”并不是纯粹的,它是诸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但它又是纯粹的,纯粹地反映了晋中地区民俗文化的特质。民俗文化蕴含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平遥纱阁戏人”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在特殊的时代文化背景下,以异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呈现,反映出三晋农耕文化在儒家、道家精神层面上的独特性及互补。其以多元的艺术形式及与地域文化的有效联系,体现出民俗文化的人文精神,实现和合精神的追求,培育仁者爱人思想,弘扬水能载舟人本精神,激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其中都蕴含笃行精神的意蕴以及言与行的一致与融合。通过社会、人际及心灵诸关系的协调,以达到“成教化,助人伦”的目的。

我国的非遗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它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因此,在继承上我们不应忽视非遗的人文取向和人文内涵,在保护上不丧失非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不消解能够体现非遗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元素,在秉承传统、不失基本的基础上,实现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陈才俊.中庸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

[3]张玮.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J].特区经济,2006(2):292-293.

[4]董明慧.地域文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中州学刊,2013(9):91-94.

[5]王玉平.论档案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J].东岳论丛,2010(7):178-180.

作者单位:

晋中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代金属雕塑创作的艺术形式特征分析
浅析我国公共艺术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趋势
童话改编动画电影的模式演进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潮汕民间美术文化艺术形式举隅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