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探究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2020-10-14董秀洁王鑫

青年生活 2020年31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评价

董秀洁 王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能让孩子们走出去,亲身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如何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和体验,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落实得还不够;第二,家庭、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传统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综合实践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应开展丰富多彩的以“知行合一,传承民族精神”为鲜明特色的实践活动。主要应遵循的原则如下。

第一,主体性性原则。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作为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平台,增强学生的主体学习体验。教师的适时鼓励非常重要,可增强学生信心,使其保持持久的热情,自觉自愿完成活动项目。

第二,发展性原则。既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积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要高度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首先,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立足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又要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相统一,做到既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扩展视野、增长知识,也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情感和精神世界得到不断提升。其次,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激励和正确的引导,促使他们努力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激发潜能。

第三,实践性原则。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首先,活动内容的设计要紧扣时代脉搏,恰当地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其次,通过活动将学生引向社会,增加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发展他们批判思考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再次,鼓励并支持学生发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加强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之间的联系。

实践证明,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必须借助大量科学、高效、有序的实践活动,所以我们必须拓宽学习的渠道,探索出一套适合高中生的活动模式,让这些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喜欢参与、善于驾驭的学习方式,并为他们解决问题、认识社会、思索人生提供重要借鉴。

三、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形成开放性的教学园地。

把教材视为宝贵的资源,根据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的现状和发展需求,进一步整合优化教材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拓展、重组,融传统文化的探究活动于其中,力求建构出一套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知识架构,形成开放性的教学园地。

下面推荐几种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好的做法:

1.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中留出恰当的空间,让学生认真抄写一遍经典语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铭记心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完善人格修养。

2.经典诵读法。要求学生利用早读和课余时间反复诵读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在诵读中深味涵泳、悟理知义。清晨用朗朗的书声开启新的学习之旅,在读后感、手抄报中畅谈阅读经典的感悟已经成为潍坊中学学生美好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3.主题讨论法。根据课程需要和教学实际,确立活动的一个或几个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在课堂内外组织形式多样的研讨交流活动,可以是师生的互动,也可以是唇枪舌剑的辩论,思想在对话中碰撞;各人或各小组以小论文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师生在分享中共同进步。

4.情境设计法。设计一个具体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这一特定的情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去感知文本、思考问题,提高综合能力。

5. 开设文化大讲堂。充分挖掘、利用本校的人才资源优势营造书香校园;定期播放教研团队推荐的价值较高的文艺类节目;积极推荐或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讲座课程。

(二)联系现实生活,拓宽学习领域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我们应该善于挖掘并用好“生活”这一宝藏。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加深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践行者、弘扬者。

1.加强传统文化课与诸多学科的融合,开发并实施构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维度平台。

传统文化课程是融语文、历史、音乐、书法、体育等多学科为一体有机整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跟着历史学做人、剪纸课、校园武术……都是盛放的花朵。

2.倾听历史的回声,挖掘节日文化的内涵

在中秋节、重阳节、农历新年、清明节、端午节及少数民族重大节日开展主题探究活动,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

3.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习小组、学生干部的作用,把课堂和课余结合起来,探索教学活动的新途径,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锻炼胆魄、增长知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特别推荐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活动、辩论赛活动、课前演讲活动。

4.开发利用本地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实践活动基地。

潍坊大地上有无数历史文化名迹,有众多现代化的建设成果,这就是鲜活生动的教育资源,是一部值得深思熟读的大书。

组织学生走近石笏园、风筝博物馆、乐道院、杨家埠民俗文化园等历史人文景观;可以组织“学子企业行”“社区服务”体验交流会等。通过丰富多采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面向社会,融入自然,在交流中增强感恩意识、感受生命魅力、关注生存空间,并由此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三)家校携手更上层楼,亲子合作潜力无限

1.千言万语入笔端,一路同行爱无言

开展“亲子同练字,精神共成长”活动。让亲子之间多一些深沉而理性的交流。鼓励家长们行动起来,参与班级的文化建设。可以开展“家长进课堂”的活动,让家长走進学生课堂,把宝贵的人生经验和丰富的社会智慧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在更高的起点前进。

2.春风化雨润心田,同学少年永向前

带领学生走近茶道这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接受这种古老独特的修身养性的文化熏陶。学生们在辨茶类、识茶器、学习泡茶敬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中国茶文化清、静、雅、和特点的理解和认识。为父亲献上一杯孝心茶,以传统礼仪向长辈行孝道,表达感恩之心,这份节日礼物岂不独特?

四、建立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

评价必须兼顾整体性、多元性和过程性,强调学生在课程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我的建议是:

(一)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评价应注意多样性和可操作性,可自评、生评和师评相合,不采用书面考试形式,可利用作品(调查报告、研究性小论文等)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总体来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兴未艾,抓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积极的作用,不断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和路径,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评价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