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小学历史课程的变化

2020-10-14杨杰

青年生活 2020年31期
关键词:国民政府改革课程

杨杰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中华民国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小学的历史课程受到新政府的影响,因而赋予了相当的政治色彩。与北京政府相比有了很多的变化。

关键词:国民政府;小学历史;课程;改革

一、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明显增强

对于小学阶段的历史教育,南京国民政府先后颁布过五个历史教育方案。总的来说,与过去的北京政府相比,南京政府时期的小学历史教育继承了过去的积极方面,比如在儿童心理方面,与儿童生活环境相关的课程上面投入较多的关注。

历史课程中的国史部分,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名人的爱国行为以及近代中国的革命运动等内容,都被重点凸显。将历史教育与爱国情怀结合在了一起,这是南京国民政府与北京政府相较在小学历史教育上的第一个显著的变化。

1929年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社会》让儿童从“国耻史”、“民族独立运动史”、“实事的探索”等方面养成革命意识。还树立了参加民族运动,促进世界民族大同的理念。1932年的《小学课程标准社会》,将历史课程的目标定位在指导儿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推进,并适度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引导他们关注自身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而1936年的《小学高年级社会课程标准》中的历史课程目标则更多的彰显了民族危机的迫切性,规定了小学历史教育应该让儿童充分了解国家民族的现状和历史,培养儿童关心国家民族危难,复兴中华民族的坚定信念。在内容上与之前的课程标准相比,增加了国家历代国土的变迁,这是和日渐加深的民族危机有着莫大的关系,而在1948年《高年级社会课程标准》 中,历史的疆域变迁在课程内容中所占比重大幅度增加。而1942年的《高级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上相比之前的标准内容则更为充实,例如我国的古代文化、各朝代的学术思想、历代的重要科学发明,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以及百年来的内政外交和革命运动。

二、小学历史课程内容第一次加入世界史内容

因为不是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能够顺利进入初中乃至高中,所以在小学历史课程中加入世界史部分也在意料之中。在该部分课程主要是对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批判,强调了各民族的平等性和国家的民族意识。

在1929年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社会》中,各国的神权时代的历史,封建制度和君权政治的弊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独立运动,俄国十月革命,法国大革命,中华民国的建国,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度,各国列强对我国的殖民侵略都是世界史课程的重点内容。1939年《小学课程标准社会》中世界史的主要部分有世界各个被帝国主义殖民的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及在东亚的扩张活动,英法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运动,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关系等,目的在于让儿童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当前世界局势,促进儿童的自我文化认同和世界大同的理念。1936年的《小学高年级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小学的历史课程是为了让儿童更多了解以往的人类文明成果和当前世界形势,培养他们以平等之心对待各民族,谋求国家民族自强之路,促进世界民族之大同的愿景。课程内容增加了日本国力的强盛以及朝鲜、印度、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的外交关系,古代文明概略,世界历史的重要发明,欧洲的殖民历史和被殖民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产业革命对我国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我国的影响。1942年的《高级社会课程标准》较之前的课程标准并没有明显的大的变化,增加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西方的科技研究成果,科学发明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1948年的《高年级社会才标准》却大量地删减了世界史部分,仅仅保留了新航路开辟和新大陆发现后的世界局势,殖民地的争取独立的运动,联合国的建立和世界未来的发展。

由此可见,南京政府的小学历史课程中的含的世界史内容,较为分散,没有系统性的归类,而且都是选取那些和本国史有着密切联系的史实。

三、小学历史的教学课时随着国难的加深而增加

1929年的《小学课程程暂行标准小学社会》与1932年的《小学课程标准社会》中的历史课程课时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递增,历史课第1-2年每周约30分钟,第3-4年每周约40分钟,第5-6年每周约50分钟,到了1936年的《小学高年级社会课程标准》中的历史教学课时有了更为明显的增多,达到了每周约60分钟。

即使是这样,这样的课时标准在当时很多学者看来还是显得不够,主张增加小学历史的课时时数,这也是在当时国难危机加深的情况下为养成学生的民族意识的主张。爱国人士进一步指出,现在中国的情势下,国家认同和民族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现实却是在社会科的系统下史地混合教学,每周教学课时仅仅180分钟,分给历史的时间不过60分钟,少的可怜。这样少的教学时间,很难让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充分地理解。小学毕业后,还是不能对国史有着更好的理解。这对于国难危机的民族前途,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

1942年的《高级社会课程标准》中的历史教学时数持续递增,每周教学时数达到90分钟,不过1948年的《高年级社会科课程标準》中的历史课已经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也有所下降,每周仅60分钟。

四、学术界反对社会科,主张单独设立历史课程的呼声增加

从1923年新的学制实施以来,历史课程虽然是社会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始终没有独立设为历史科,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注意。教育界批评的重点都放在教学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北京大学教授李季谷就明确指出:“我终深深觉得混合教科书及混合教法,益使儿童感到困难与麻烦,益使儿童感到繁复和杂乱,而且有使厌恶这一门功课的危险。现在的混合教科书中,你讲完一课历史,偏偏接上一课地理。虽然也有一点联系,决不会凭空起的,然而究竟是两样味道,两个系统,这简直是会使儿童莫名其妙。”在李教授看来,这种勉强的拼凑显得格格不入,尤其是在历史的授课方面,把相互联系的知识硬生生割裂开来。

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成为学界批判的另一个焦点,社会科教学的老师需要同时兼顾历史,地理,公民三科课程的教学,往往不能深入的教学。厦门大学实验小学的一名教师坦率地指出了这一点,他说道:“小学教师因以前师范学校或其他中等学校的训练与个人兴趣的不同,对于各种学科,长于此者未必长于彼。此项暂行课程标准对于小学后期社会学科的合并与工作科范围的扩大,为教师者长于历史未必长于地理,结果各科教学时,遂发生了困难而成的畸形的教学。故在小学师资未改造之前,对于本标准的实施,终难免有片枯的弊病。”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教学分科依然是主流,在一般学校内,分科教学已经成了一种默认的习惯,即使在美国,虽然很多教育家主张合并教学,但是三科分开教学仍是大多数。

经过晚清,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的历史课程教育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从早前的模仿日本,模仿西方,到找到自己适合的教育方式,本国史和世界史并进,在了解本国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放眼世界,不使自己盲目自大,充分认清世界局势。也为后来建国后的历史课程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发展研究》 何成刚  岳麓书社.

[2]《试论民国时期学校历史课程的设置》 陈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3]《社会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猜你喜欢

国民政府改革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多重利益分歧与广东免征洋米税风潮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滇缅铁路与抗战精神
“改革”就是涨价吗?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