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牯岭路7-1号

2020-10-14衡楚楚

画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艺术家空间音乐

2020年8月13日晚8点,觉者乐队的“闻海潮音”世界音乐演奏在牯岭路7-1号空间呈现。由于购票人数显然超出了空间的容量,我不得不限流,并发布了一个带有诙谐意味的通知:“各位鄉党,今晚人数意外爆表,小空间设有沙发座椅、地毯、屋顶、树上席位,本着先来后到原则占位。另外,为了寒舍能够长期幸存于这个特殊片区,交流玩乐请时刻注意分贝!”

当天现场氛围格外的好,除了空调的制冷效果欠佳委屈了音乐人朋友外,仍可谓是一场挥汗如雨的音乐盛宴。果真有人爬上屋顶聆听,也有人边听边画速写,空间每每到了这种热闹的时候,我都特别有幸福感。

我是牯岭路7-1号空间的主理人衡楚楚,接到《画刊》的“特稿”约稿,实觉囊中羞涩,“囊”是这小空间一丁点儿大的囊,“羞涩”是在空间运营经验上自评实在有待提升。只好试着倾囊而出,总结一下2020年牯岭路7-1号空间与我的共同成长。

牯岭路7-1号空间位于南京市鼓楼区颐和路民国风貌区,这里的房屋都有着百年历史,承载了丰厚的历史底蕴,也是市中心闹中取静的好去处。提到我决定开始它的动机,可以说是一种缘分。在此之前我租住在隔壁灵隐路上一处民国时期的房子近3年,原因也是为这一带的氛围和磁场所吸引,那段独居生活是我这些年中难得的清静记忆。这一带鲜有房屋出租,牯岭路的这所房子是朋友转手与我的,当时就决定利用读书期间攒下的积蓄,实现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开一家独立艺术空间!这或许是我们研修艺术类专业的人的普遍理想,同时也反映了我虎头虎脑的做事风格,也是仗着年轻人特有的不怕试错的“闯实”劲儿。所以在空间的整体运营上,我决定摸着石头过河,在实操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

基于空间本身特殊的构造以及非白盒子的内部陈设,也由于资金、硬件设施上的受限,反而给了我全新的运作灵感。空间开放以来,我一直没有刻意框定其内容的边界,不突出强调它的艺术属性,悄悄摘掉了艺术空间的帽子。整体来看,我大致把空间分成4个功能板块:艺术展览、音乐现场、盒子剧场和交流分享。这里更像是一个非营利的替代空间,严格地说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展厅或画廊,这里呈现着一切可能在这里发生的事件。我也很期待看到这小小的50平方米空间能承载和实现多少种内容和形式。

其实我也在一次次新的尝试中分析总结和积累经验。从活动内容和视觉呈现上,我不断进行规划和调整,逐渐熟知牯岭路7-1号空间适合承载什么类型的内容,以及我个人能力所及,就在接下来的规划中着重推出。

作为展厅的功能板块,空间至今举办了多场艺术展览,单场参展艺术家少则一人,多则十几位,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与空间状态巧妙结合。空间的首次开幕展“牯岭路2019事件”,是由策展人严峻峰友情协助策划的当代艺术集合展。我们邀请了10位生活在南京的青年艺术家,集合多种艺术形式,基于空间现有风格进行了一次集体再创作。展览晚上开幕,一直持续到后半夜,来玩儿的人流不断,其中还有两位朋友即兴开始了行为艺术,甚至爬上了门前的大梧桐树。空间也为韩国青年艺术家李在润实现了他人生的第一场个人作品展,我代表空间用心烘焙了可爱点心来庆祝这场难忘的展览。在这里不得不再次赞美李在润如向日葵般阳光明亮的人格魅力,感化着身边的朋友们,也反映在他古灵精怪的艺术作品上,这也是我乐于为他实现展览的重要动力。另一场主题群展名为“被动休克疗法”,是基于疫情蔓延的特殊时段,由我和马腾联合策展。这一场展览聚集了11位当代艺术家及诗人,展览综合多种艺术形式,集中展示了艺术家在疫情期间的创作,试图阐释艺术家及其艺术实践与突发性社会环境的动态流变关系,同时旨在思索并探讨特殊社会背景下“艺术存在的意义”。

作为剧场的功能板块,这里就包括了各种形式的表演。英国行为艺术家比尔·艾奇森(Bill Aitchison)及其学生们曾在这里举办半天的工作坊,参与者们交流讨论行为艺术的创作方法,并进行了现场创作体验。独立电影放映也是这一板块着重在做的内容,我们联系到优秀的独立电影人,放映其作品,结束后以视频通话的形式现场联系导演,与观众在线上“面对面”进行交流分享。

自从空间开始尝试做音乐现场,我逐渐认识了很多生活在南京的可爱的音乐人,这里也成了朋友们交流文艺的小小乌托邦,这里是“在路上”的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试验田。印象最深的一次演出是树声的个人作品专场“天堂的夜歌”,在售票的推送文章里,树声写了一份给大家的寄语。我读后很有感触,就也写了一段文字作为回应。现在回顾这些内容,依然是我最想说的话,也是我支撑这个空间的初心。如下:

天堂的夜歌

王树声 2020.5.27 0:37

我是王树声。终于要开人生第二次的个人作品专场演出了,这些是我花了6年的时间写就的歌曲。

首先要感谢我们美丽的老板娘楚楚。正是在楚楚的牯岭路7-1号,我完成了我们“树之声音乐工作室”的第一次音乐讲座,实现了从0到1的蜕变。

牯岭路7-1号是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福音,是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得以发展的元素。正是有像楚楚这样有能力、懂艺术、执行力强的青年的存在,南京这座城市才会显得如此的迷人。

在楚楚的空间里,我结识了许多的年轻艺术家,他们有诗人、行为艺术家、画家、音乐人,甚至还有摄影师、调酒师、厨子……这样一群热爱生活、忠于艺术、勇于创作和表达的青年,让牯岭路7-1号变得生动起来。

在牯岭路的这场演出,是我人生的重要一步,我终于愿意把我的歌给更多的人听到。大家的感受和反应,也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回应树声

衡楚楚 2020.5.27 1:50

读完树声为他这次音乐专场写的一篇文字,可以说是寄语吧。时间本来很晚了,我还是想就着现在的情绪写一些我想说的话。

我先是催促树声结束手头的工作,尽快进入睡眠,因为眼看着他这些天为着几场个人演出忙碌不停,一定非常疲惫了。

打内心里,我和树声是非常好的朋友。我们的友情随着在牯岭路7-1号的几场合作逐渐深刻,现在已经有点像亲人一样了。

树声是个真实到不能再真实的男孩子,大西北人的豪爽、真挚、朴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真实到没有城府,他的表达是从不拐弯的直接,朋友们一起喝酒他总有按捺不住的好兴致,开心了捞起吉他就唱歌,得意忘形痛快酣畅。

去年年底的那段时间,我个人情绪状态很不好,再加上冬日苦雨,实在是提不起精神打理好空间事务,也无意地“放”了树声好几次“鸽子”,后知后觉的我心中满是愧疚。树声却深表理解,尽力配合着我完成了好几场音乐现场,想到这里我还是很感动的。

平日里树声豪爽得很,总想请我们吃饭、喝酒、抽雪茄,其实心意我都默默领会了,更想的是他能够赚很多钱在梦想之路上走得长远,以及过好实际的生活。等有一天树声出了大名气,我会是在一旁默默鼓掌微笑的那个人。

这次树声的个人音乐专场是十分有纪念意义的,我很期待。他自己也讲,这是他6年的积累,作品亦如其人性情,诚朴真挚。

时间也不早了,文字的最后,我还是想把更多美好的祝愿送给树声,就请把这里当作你梦想的试验田,安心去唱去表达。

玩得开心、真诚创作,这也是我支撑起这个空间的初衷。

牯岭路7-1号空间是2019年12月初正式对外开放的,很多人都在想:这此后不久就疫情蔓延了啊。的确,2020年大家都被疫情打了个措手不及,所以毫无疑问,和很多其他业态一样,这样的独立艺术空间一定也受到疫情的冲击,这个冲击无非是不能组织聚集性活动了,纯粹的艺术展览也少了看展的人流。其实疫情真正到最后,谁也无法预知其走向。我们期望它尽早消解,又很难说是不是会成为与我们日常生活相伴的常态化现象。在这样的特殊时段,独立空间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可以不受机制的限制,关于空间制度的设定、开放时间点的安排都相对灵活。特殊时期我反而没有特别焦虑,机动地转变活动呈现形式,得以渡过难关。

空间开放以来,很多朋友给了我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我内心满怀感激。由于不是很擅长各种形式的宣传,所以最初的客人基本都是口口相传而来。至今在空间线上线下的整体运营上,从思路的构建到实际的策划联络,直至最终呈现,都是我一人亲力亲为,其实还是比较辛苦的。幸而每次活动现场都有朋友自发前来帮忙,布置场地、打扫卫生、酒水赞助、拍摄记录,大家在一起配合得非常默契。一场场的展览、活動下来,最珍贵的是大家都共同收获了真挚的友谊。

空间在颐和路片区落脚之后,我认识了友邻空间“和光陶社”与“悬铃木下”,他们两家是陶瓷主题的展览展示空间,我们在空间内容上相通又各具特色。“和光”主理人顾力,以及“悬铃木下”主理人张威、珍珍夫妇,年龄上都是我的哥哥姐姐,他们给了我很多关心和帮助。今年“五一”假期,眼看着南京各类空间活动内容层出不穷,一向佛系经营的我和哥哥姐姐们,开始搓手手。我提议三家空间联合发布一篇公众号推送,让游客、文艺爱好者们在颐和路可以一次性打卡三家文艺空间,不虚此行。文案内容如下:

牯岭路7-1号空间、和光陶社和悬铃木下因同处于颐和路民国风貌区,也是目前这一带唯有的三家独立艺术空间,彼此都有种惺惺相惜的情感。冬天的时候他们说要抱团取暖,现在天儿也热了,疫情却未消散,所以这一篇三家联合的推送,又有了抱团抗疫、共渡难关的意味。

恰逢“五一”假期,眼看着南京各处的艺术空间、商店都开始活跃了起来。后知后觉,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认真熬夜整理文本资料,共同完成了这篇联盟文章。一方面广而告之颐和路片区深藏了几家文艺小店;另一方面也期待在这南京城可以说是最有美学底蕴的片区,得以不断注入新生的文艺血液。

这两个月我调整到一个比较好的精神状态,让自己走出去,积极参与南京当地的一些文艺活动、艺术展览、艺术市集等,虚心向业界前辈学习请教,开始了“新一轮”空间之间的社交。比如最近结识了Monohouse音乐空间的主理人王海,我们有共同的艺术情怀在坚持,彼此真诚不怠、相谈甚欢,也即将合力呈现内容形式更丰富的艺术活动。

写到这里其实想要表达一个心愿,很希望南京在地的文艺空间、从业者可以互通往来,常串门走动,说不定就可以交流碰撞出灵感,聚力策划和呈现更多丰富有趣的文艺内容。

“闻海潮音”演出过后短短两三天时间,摄影师朋友王修合就给我发来了一段精心制作的现场纪录片。片子开头是演出开始前的空间门口,来往的路人驻足观望,一个小朋友问爸爸:“这是什么音乐啊?”爸爸说:“应该是一个吉他和一个双簧管的演奏。”旁边站着的一位路人流露出很欣慰的神情:“太少了这东西,多一点蛮好的。”是啊,南京这座城市对于文化艺术一向是包容的,这也是文艺得以在这片土壤自由生长的原因。自从牯岭路7-1号空间开放以来,街坊邻居以及颐和路社区的工作人员都成了我的好朋友,甚至时常有邻居来向我借阅读物或参与空间组织的活动,这其中不乏年长的爷爷奶奶们。

这里要特别提及空间曾举行的一场交流分享,我邀请了曾在灵隐路与我生活在同一处大院里的邻居爷爷奶奶,请两位来到空间与年轻人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有关青春记忆、爱情婚姻、人生经历以及对年轻人的祝愿和寄语。爷爷奶奶年近八十,他们的日常生活十分优雅和淡然,像一首舒缓的乐曲。上一次见面时奶奶说:“我们比较任性,想怎么过就怎么过,已经这把年纪了,是吗?没有必要再去纠结。”所以那一场交流分享的题目是“如歌的行板|我的邻居爷爷奶奶”。

牯岭路7-1号空间已经逐渐成了我的精神依托,它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这窄小的50平方米,我与我的朋友们在这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的真诚率直得到了同样的回应,青年艺术家们在这里实现了创作的构想,文艺爱好者们也多了一个好玩的去处。“闻海潮音”现场纪录片中,修合采访音乐人翁曲弦,来到这个空间有什么样的感受。弦说:“感受,就像生活本身,很简单、很舒服、自在,就像到了家里一样。”

猜你喜欢

艺术家空间音乐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音乐
音乐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