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教学语言诠释教材语言的实践与思考

2020-10-14李冰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教学语言思政课

李冰

摘    要:“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是新时代赋予思政教师的使命。在教学中,教师讲好有形故事、设计深度问题、搭建行动体验平台等,以教学语言合理诠释教材语言,使课堂具有生命的活力、思维的含量、行动的力量,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认识社会、思考生活,进而促进思政课堂的有效性建设。

关键词:教学语言;教材语言;思政课

教材语言,是教材上呈现的文字,涉及教学内容,包括基本观点、原理、问题等,反映学科基本知识结构,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道德与法治课教材面对全国青少年读者,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政治性,教材语言呈现内容多、理论深、立意高的特点。教学语言,是教师将自己理解的教材意思转化为能让学生理解的形式,并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来,具有针对性、具体性、生动性和启发性。教材语言是教学语言的依据和指针[1],教学语言是对教材语言的诠释与拓展。本文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以教学语言诠释教材语言,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

一、化于形,用故事支撑思政课的生命

选用适恰的故事进入课堂,将教材语言化成鲜活的、具体的、生动的故事,能促使学生在故事中开展学习。教师讲好故事,会让扁平的教学内容立体化,使课堂教学有针对性,有生活气息,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对教材语言可感、可思、可悟。

1.真实故事,走进心灵,心动才能行动

真实的故事可信度高。一个真实的故事走进课堂,其蕴含的教育价值往往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师选择典型且有针对性的故事,从符合学生认知角度切入,讓教材语言化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触发学生情感与思维,达到与学生心灵相通,以引导他们践行生活。

“生命至上”是七上教材中的一课。教材文字如散文般优美,一组排比句“当……,我们会……”,表达了“生命脆弱而又坚强,生命宝贵。我们要敬畏生命,要珍爱自己,也要珍爱别人生命”的学科观点。这样简短的教材语言,虽然观点呈现清晰,但怎么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呢?2019年夏天,温州正遭遇了台风“利奇马”的袭击,对于这场台风,学生们感知甚多,于是“风雨见初心——台风夜的故事”走进了学生的课堂。教师选择了温州山早村村干部徐文海抗击台风的事迹。将故事剪辑成四组镜头:(1)台风来袭,风雨交加,徐文海接到了母亲求救的电话……(2)台风引发山洪,村里的水位三分钟涨了两三米,救母途中的徐文海遇到了呼救的邻居一家……(3)水位在不断升高,救助了邻居后,徐文海错过了救母时机,母亲的离去让徐文海悲痛万分……(4)洪水退去,徐文海投入到抢险前线……随着一个个镜头的推进,学生沉浸在徐文海一次次选择中,不断的生命叩问,将教材的观点一一揭示。真实感人的故事,也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选择提供了榜样示范。

2.现身说法,置身其中,共鸣才能共通

教师选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与学生共同探究生活的经历,可以拉近师生心灵距离,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教学活动充满代入感,缩小了学生认知与教材语言之间的距离,在师生互动中有效地启发学生掌握知识、感悟道理。

“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是九年级教材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教材语言出自某一文件,理论性强,故需要补充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道理。于是,教师选择讲述自己遭遇的共享单车押金难退的故事,很快激起了学生的共鸣。之后又展示社会上种种对待共享单车的言行,这些师生曾共同经历过的一幕幕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将自己朋友圈里各路人士的建议公布于众,其中的各种奇葩招数是否可行,吸引着学生去探讨。学生在为教师解决困惑的过程中,也理清了自己行动的方向,认识到只有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思政课选取真实可信、代入感强的故事能让教材语言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让课堂充满震撼力和冲击力,从而使知识化成行动的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

二、汇于思,用问题触及思政课的灵魂

教材通过简短、精练的语言呈现观点和道理。但这些观点不是读过、看过就能内化为人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的,它需要一个意会、感悟、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光有故事的讲述,还是浮于表面的,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计,在提问、质疑、释疑过程中充实教材语言。

1.比较型问题,激发思维冲突,重塑认知平衡

人的思维是从获得惊奇感和产生疑问开始的。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认知会和教学内容有很大差异,有时甚至是矛盾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差异和矛盾,设计比较型的问题,让学生在思维的冲突中积极思考,重塑认知。[2]

“法不可违”一课阐述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违法行为分几类。但教材表述过于简单,使得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现象无法界定其违法与否。故在这课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比较不同”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冲突。首先,教师给学生出示两起“占位”事件,一为不给座位主人让座的“高铁占位”,另一为不给孕妇让座的“公交占位”,提问:“都是受到谴责的‘占位行为,它们有何不同?”这样的比较立刻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中寥寥数语的概念立刻被问题充实起来了。学生能判断出这两则行为都是错误的,但说不清它们对社会危害性的差别、没有具体证据来区分这两种现象的性质。于是教师继续出示材料,抛出问题,让学生比较“不同”:“二者车票有何不同?”“阅读相关条文,适应规定有何不同?”“思考后续结果,对社会影响有何不同?”随着提问的深入,课堂探究的氛围也浓厚起来。就在一次次的思维冲突中,违法与不违法的界限,无须说、背,观点已植入人心。而且在一次次比较中,学生也认识到文明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法律的规范,也需要道德的教化。

2.递进型问题,训练思维缜密,演绎辩证逻辑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中高阶思维不是简单的背记,而是在新的情境中激活知识的内在联系与逻辑,理解并解决现实问题。利用系列递进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多角度全面地看问题,促进学生对教材语言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引导学生利用判断、分析、综合、比较、推理、论证等多种思维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单音与和声”一课,短短三百来字的教材内容,却包含了“个人与集体、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四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厘清这么多的教材知识点,如何用这些观点观察社会、指导生活,给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为处理该课教材,教师结合学情,设定了“班级—校园—国家—社会”的场景变化,设置了“一致—矛盾—调和”的系列递进问题,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在班级场景中设计了两幕,第一幕:合唱排練中,大家目标一致,一起练习和声;第二幕:小A同学遭遇合唱钢琴伴奏和个人钢琴考级训练之间时间冲突。随之出示了两个问题:“(1)同学们为什么愿意牺牲课余时间参加合唱排练?(2)面对伴奏和考级训练冲突,小A该做怎样的选择?”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一致时”、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存在矛盾冲突时”个人的正确做法。问题造成的冲突,需要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方面寻求最优化的合理的解决方案,培养了思维的缜密性和理性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平铺直叙的教材语言,通过问题设计呈现在课堂中,用严密的逻辑进行推演得出结论,有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融于心,用行动展现思政课的魅力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呈现较多的知识性、政策性的语言,故教学不能照本宣科。教师要搭建行动体验平台,加强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通过教学语言的多样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帮助学生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真正做到让知识融会贯通于行动之中。

1.内化知识,重视实践,促进知行合一

思政课不是纸上谈兵,课程的学习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与实践能力。教师要设法将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教材语言通过真实活动的设计表现出来,促进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参与民主生活”是九年级的一节课,基于八年级对宪法的学习,学生对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政治制度等理论概念已经有所了解,这课应该更深入地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课文对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选举等抽象的概念、作用及意义作了描述,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真实生活,设计了“下吕浦社区治堵”的体验式教学。教师从一则政协提案切入课题,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学校辖区地“下吕浦社区”的路阻现象,展示各社会主体参与下吕浦治堵的行动,让学生感受到民主生活的真实性。教师又组织学生发现治堵过程中不和谐的现象,提出治理意见,并指导学生将意见整理成文,提交“网络问政平台”。几天之后,负责提案的学生收到“问政平台”的回复,他们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是仅仅读到教材上那一行行文字,而是体验到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性。这次有序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经历,将让他们终身受益。

2.回归生活,鼓励反思 ,树立积极信念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政课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合理诠释教材语言,不能将知识与生活割裂,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知识,在知识中展开生活,在回归生活中运用知识、发现知识的价值[3],从而树立生活的信念,拥有学习和再学习的动力。

“构筑中国价值”一课,旨在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更加深刻地表达教材语言,教师依托感动中国人物——大凉山救火英雄,设计了题为“天地英雄气”的课,通过“三问英雄”,拨动学生心弦。教师首先展示一组救火英雄的照片,提出第一问:“他们为何逆火前行,这些英雄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当一个个答案迸发而出,大凉山英雄故事由此引发。接着第二问:“学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对个人、对国家有怎样的意义?”梳理大凉山灭火英雄故事的同时,学生看到更多关于“精神”的东西。追忆大凉山英雄之余,大家开始面对自我,面对当下。于是第三问自然生成:“致敬英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英雄三问”,每一次发问都是对英雄的鞠躬致敬、缅怀祭奠,每一次发问都是价值和情感的双重回归。课后不久,班中一学生的父亲在勇斗歹徒中受伤,学生纷纷自发去探望英雄,并在花篮上写“哪有岁月静好,因为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当致敬英雄时,崇高的信念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将教材语言化为点滴的生活现实,鼓励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课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反思生活,在实践中提升对生活的认识,有利于实现知识学习与亲社会行为的有机统一。

综上所述,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可以更好地诠释教材语言,让思政课堂生动、鲜活,充满生活的气息,焕发生命的活力,为新时代学生培根铸魂。

参考文献:

[1]闫冰.略论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18(12):23-24.

[2]韩云.追寻品质之问   展现思维之美——以“价值与价值观”一课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7(5):29-32.

[3]董晨.2017年高考北京文综思想政治试卷的“三重”[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7(9):44-46.

猜你喜欢

教学语言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激趣 导思 引探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