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地合作机制下审计案例教学的特色构建与创新性改革

2020-10-1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校地案例课程

章 砚

(巢湖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8000)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审计监督列入八大监督之列,其在规范财经秩序、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廉政建设、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等方面功效显著。2014 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 明确提出“审计四个全覆盖”, 并指出要强化审计队伍建设,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2015 年12 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就完善审计制度有关问题和审计全覆盖提出框架意见,并强调从严管理审计队伍,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2016 年10 月,《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对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相结合做了明确要求。2018 年3 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

上述规章制度的出台及机构设立, 表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但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肩负着为国家输送审计人才的重任,开展审计教学工作是实现这一重任的源头活水。审计类课程具有理论抽象、实践性强的特点,一直以来呈现出“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局面。校地合作是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等单位部门之间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探索校地合作背景下高等院校如何开展审计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综合水平,使其在踏入工作岗位前掌握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缩短岗位适应期,是新形势下高校审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文献回顾

案例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9 世纪70 年代,在哈佛大学法学院被首次运用随后推广[1]。 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 它同样被运用于审计学专业领域。我国学者对案例教学在审计课程中的运用展开了不懈探索,研究成果颇丰。 辛旭和黄义(2003)认为,传统的“填鸭式”审计教学模式终将被历史淘汰,实施审计案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并指出要处理好审计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2]。 余玉苗(2007)通过问卷调查法发现,有54.9%的同学对审计课程不感兴趣,在回答“如何调动学习审计学的积极性”问题上95.9%的同学认为应当增加生动的案例,开展审计案例教学显得非常有必要。 为提高审计课程教学效果,应当将长期割裂的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3]。 王宏伟(2011)分析了当前审计课程教学的现状,指明审计案例教学可以实现重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单向信息传递向多向交流、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三大转变[4]。李慧(2012)结合审计案例教学普遍受课时数、教师能力素质、学生实践环境和现有案例资源等的制约分析了进行审计案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从构建主义理论的角度分析审计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她的研究中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若干完善审计案例教学的对策,如提升教师素质、更新学习理念、建立实习基地等[5]。 韦霞(2014)提出在案例选取上应当遵循大案例与小案例、早期案例与近期案例、国内案例与国外案例相结合的原则,在案例问题审计上要兼顾目标性、层次性、系统性和前瞻性[6]。 闫焕民等(2018)对比分析了研究性学习与案例教学的优势与特点,认为唯有这两种教学方法耦合嵌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审计教学效果[7]。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深刻意识到开展审计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一系列现实的制约因素,因此学者们就如何深入开展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对策。 然而,这些对策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深刻地运用于审计案例教学实践中,如很多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只是简单列举几个例子,没有点评和讨论,整节课仍然是“满堂灌”的授课模式,缺乏学生的互动参与。此外,近年来国家号召校地合作教学模式,已有研究尚未触及这一领域对审计案例教学进行深入思考,亟需从校地合作机制背景下探讨审计案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二、审计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审计学作为审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历来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各高校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其中案例教学法备受青睐。 但从现实的教学情况来看,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案例内容覆盖面单一

审计按其主体可以划分为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这三种类型的审计联系紧密,共同构成我国完整的审计体系, 但在发挥作用的领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审计重点、审计发现问题处理等方面仍存在差异。 通常认为,国家审计在公共资产领域发挥作用, 社会审计在资本市场发挥作用,内部审计在组织内部事务中发挥作用[8]。 而当前大部分教材的案例主要来源于社会审计,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层面案例稀缺,案例来源单一、覆盖面较窄,与国家审计、 内部审计蓬勃发展的现实趋势不匹配。究其原因,当前审计课程主要以社会审计为主,国家审计、内部审计为辅,配套案例相应倾向选择社会审计案例;受保密法规限制,相较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案例,社会审计案例更容易获取。

(二)案例时效性较差

伴随国家治理目标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监管的完善等,审计的模式、审计方法和审计评价依据等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社会审计由最初的账项导向模式发展到内控导向,再到如今的风险导向。 当前大部分教材的案例虽多为经典案例,但过于陈旧,且多为国外案例,如安然事件、世通事件、南方保健事件等,不利于学生了解、掌握审计发展的最新趋势和要求。 究其原因,受案例获取渠道的限制等,逻辑清晰、事实清楚、适用于教学的案例不易获取; 欧美等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发育和健全较早,审计法规体系较为完善,对民间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较为成熟,经典案例产生的可能性更大[9]。

(三)缺乏有效机制使理论融入实践

审计案例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审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审计实务经验。 当前教师的成长轨迹基本是“校对校”模式,即从高校毕业后又立即进入高校任教。他们在学历上无可挑剔,但由于从未亲临过审计一线,审计实务经验明显不足[10]。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在招聘教师时, 通常会设置一定的学历门槛,但未对实务经验作相关要求;另一方面教师主要负责日常授课和科研工作,缺乏有效机制使他们参与到审计活动中去,更无法切实融入审计实践。 对审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教师课堂的灌输是他们获取审计知识的主要渠道,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实际审计案例。不难看出, 缺乏实践经验的授课教师很难将审计案例中所包含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 恰到好处地讲解给学生, 学生也没有实践平台来检验和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审计案例教学的效果也就很难保证。

(四)案例教学互动性不够

案例教学围绕基础理论知识点展开的同时,更要侧重实践操作。 因此,理论上案例教学应与传统审计课程“灌输式”教学方式有所区别。但实际中部分案例教学仍遵循传统审计教学的旧思路,案例教学中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未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抱着“看戏”心态学习案例的情况屡见不鲜。 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但教学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案例教学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分析其原因,案例教学在审计课程中的运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无过多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现行考评机制下,对学生考核以考试为主,教师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而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受课时数限制,课堂上留大量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不切实际。

三、校地合作机制下审计案例教学的特色构建

(一)校地合作资源互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应“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创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要考虑地方区域特色,建立校地合作的资源互配机制(如图1 所示)。审计类课程教学团队除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还侧重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平衡好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通过选派优秀青年审计教师深入当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挂职锻炼活动,能够丰富青年教师的阅历,增强其审计实践能力,以将审计理论知识融入审计实务更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 通过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建立的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审计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加以运用,并及时发现自身的潜力和不足。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通过与高校建立联系, 一方面能够弥补其理论知识的匮乏,并了解当前最新财经政策法规的涵义和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实现应用驱动下的人才培养与挖掘[11]。 用人单位的需求、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反馈以及教师亲身挂职的感悟,有利于高等学校更加精准地制定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层次审计人才。

图1 校地合作机制下的三方资源互配图

(二)实习知识的反馈与创新

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及本科毕业前夕,通常被要求组织专业实习。 学校应当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等建立联系,联合创办实习基地,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平台。目前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与当地市审计局达成了长期的校地合作协议,审计专业的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赴审计局各业务科室进行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实习期间,高校委派专任教师开展挂职锻炼,在业务上给与学生及时的指导。对于学生反馈的业务方面的困难, 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认真思考解决,另一方面归纳总结在今后的审计教学中对于此类问题知识点的讲解如何更加突出和透彻。 此外,对于所遇到的一些棘手难题,在隐去被审单位的具体名称等信息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启发同学们转换思维去创造性地探索解决途径并师生共同分析可行性,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循环。

(三)趋于现实的案例资源建设

审计案例选取的合适与否直接决定审计案例教学的成败,引入不恰当的审计案例将会导致学生丧失对审计课程学习的兴趣, 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提升审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校地合作模式下,通过与地方审计局、地方会计师事务所和地方企业等开展合作,授课教师可以接触和搜集到贴近实际的审计案例[12]。在编制审计案例的过程中,考虑到保密性原则,对部分内容需要进行处理和改编才能形成适宜教学的审计案例,并且所选取编写的案例往往更具真实性,既与审计理论紧密相连又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去思考和探索。 对于教师所编写的审计案例内容,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可能还会找到一些有待改进和突破之处,帮助教师进一步完善审计案例。当然,审计案例资源库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绝非某一个教师单方面就可以独立完成, 需要地方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审计行业协会等多方的共同参与和合作。

四、 校地合作机制下审计案例教学特色创新路径

(一)以校地深度合作驱动审计教学案例更新

高校应将“双能型”教师培养列为教师能力发展的工作重心,这是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的实际举措。 具体来说,高校可采取“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坚持对外引进和自主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13];教师招聘中,不仅要注重应聘人员的学历和科研能力, 也要关注其工作经历,对拥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教师,年龄、学历等条件可适当放宽,以将实务界的优秀人才招入高校教师队伍中;深入推动“校地合作”,如与地方审计局、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相关岗位挂职锻炼,增长其实务经验;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从课时安排、年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制定激励措施,切实鼓励挂职锻炼。“打铁还需自身硬”,唯有授课教师具备丰富的审计实务经验,才能真正满足审计案例教学的内在需求。

(二)以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加深课程理解

审计学类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高等院校应考虑其课程特点, 勇于探索和尝试多元化的教学形式。除撰写传统的案例分析之外,审计学类课程可以辅助:1.实践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结合实践背景与实践内容要求, 并提炼出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2.学科竞赛。 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近的学科竞赛,将学科竞赛的结果纳入课程平时成绩;3.发表学术论文。在校期间学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一篇以上,鼓励他们就审计理论与实践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4.实践成果。 如,通过校地合作机制在政府审计机关实习后,帮助政府部门发现或解决财务会计制度缺陷和内部控制缺陷等。

(三)以新颖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吸引学生深度参与

开展审计案例教学可以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尝试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其中,审计理论知识仍以教师讲解为主导,通过向学生逐一讲解灌输其核心内容,使他们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审计的基本理论知识点。随后要求学生分小组课后搜集与本节课基本知识点高度契合的审计案例,搜集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案例发生的背景、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等。杜绝学生千篇一律地通过网络资源直接获取年代久远的审计案例,鼓励学生通过专门数据库如“DIB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机构学者编写的案例书籍如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 《百佳审计案例汇编》、挂职锻炼教师一手案例素材、优秀硕博论文等渠道获取审计案例。 课堂上随机抽取1~2 个小组汇报案例准备情况, 以此导入案例的同时并不断设疑, 要求未被抽取的小组进行及时反应。考虑到经管类专业班级人数众多,单设一个“找茬组”, 既负责对汇报组的汇报表现进行当场文字点评和打分, 也负责对反应组的回答进行及时性和准确性的评价,争取做到无“搭便车”情形的全员参与, 逐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启发性总结。

(四)推动校地深度融合,深化教与学的交流反馈

欲提高校地合作机制下的审计案例教学效果,还离不开地方政府、地方企业等与教师和学生三方的深度交流[11]。审计专业学生奔赴地方政府审计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开展审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切实了解到本专业就业市场的技能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将书本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检验,遇到理论与实践部分相脱节的内容可以向专任教师和所在社会实践单位人员咨询;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对同学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其实践能力有待提高之处可以及时提点教师和学生;课程专任教师应当认真听取学生和地方社会实践单位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结合财政部和审计署颁布的最新审计政策文件,引导学生了解当前的审计学科发展前沿,并会同三方共同探讨审计规范的实务落地举措。经济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 也催生着审计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 通过这种多层次的交流反馈,促使地方政府部门、地方企业等与教师和学生一直处于探索和学习的状态,最终形成“三赢”局面。

五、结语

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培养既具实践能力又有创新精神的审计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审计案例教学展现出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能够使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理解审计基础理论,但其在我国高校审计教学中的运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校地合作机制背景下,如何进行构建和创新性的改革以改善审计案例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继续实践、总结。

猜你喜欢

校地案例课程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校地合作“闻令而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昔阳县“三区”服务特派团开展产业调研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逻辑与现实
——以C9 高校为例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校地审计人才合作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