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书院经费问题研究综述与展望

2020-10-14朗双菊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书院研究

朗双菊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

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独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现于唐代,经宋元之发展和明清之繁荣,淹没于清末科举改制的浪潮中。在近一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书院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教育、政治乃至经济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书院融讲学、藏书、祭祀、修书为一体,既非正式的官学,又非纯粹意义上的私学,而是时而融于私学,时而汇于官学。 但书院的性质一般被学界定义为“民办官助”, 即民间集资办学,官方予以认可或补充,这一性质便决定其经费来源的多样性及运营的复杂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费问题对书院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梳理和分析中国古代书院经费问题研究现状,不仅有助于今后对中国古代书院经费问题的全面与深入研究,亦对当今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书院经费问题研究之概况

书院自唐代起经过历朝历代, 或兴盛繁荣或衰败没落,其中书院经费问题是影响书院兴衰存亡的重要因素。 当前,中国古代书院经费问题作为专题研究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 通过检索,共获知相关论文约77 篇(见表1),其中期刊论文65 篇,硕博学位论文12 篇。 由表1 可知,1998~2007 年的十年期间,平均每年2.2 篇;2008~2019年则较前十年有所增长,平均每年5.5 篇,由此可知,学界对书院经费问题专项系统的研究略显不足。 分析近二十年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书院经费筹措研究、书院经费管理研究、书院经费问题之个案研究、书院经费问题之当代启示等四大方面。

表1 近二十年中国古代书院经费问题研究论文统计表

二、书院经费问题研究内容之综述

(一)书院经费筹措研究

书院经费筹措研究颇受学者们的重视,以下分而述之。一是以部分朝代的书院经费筹措为研究对象。 钱蓉在研究中指出, 清代书院学田以拨置、捐置、买置三种增值方式为主,这使清代书院学田办学有稳定的、广泛的社会基础[1]。 李才栋主要从清代书院经济来源角度探求书院制度本身的变化[2]。李兵、唐亚阳采用史料、统计数据和典型个案相结合的方法,阐述民间捐输在清代对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书院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3]。 王莹认为宋代庆历新政时,学田的制度化为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为集中社会办学奠定了物质基础,且为教育体制的改革、 多层次衔接教育体制的形成以及人才的培养、选拔、输送上开辟了新的道路。 尤其在北宋中期之后政府财政长期困难的情况下,学田制对于稳定办学秩序、 保证官私学校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更加重要,学田制保障了书院治学的资金来源[4]。 刘河燕主要基于书院经费的来源与支出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指出宋代书院经费主要来源于朝廷和地方政府的资助、私人捐赠、书院自筹等。朝廷和地方政府的资助主要是通过拨赐学田、直接拨款、参与书院的兴建与维修、赐予书籍等形式开展;私人捐赠中有学者、地方官绅、商人,亦有普通老百姓,他们捐田地或筹集钱款新建或修复书院;书院自筹经费主要是书院自置学田,用来维持书院教学的正常运转[5]。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知,各朝代的书院经费来源皆受到各自所处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书院经费来源的时代差异提供研究基础与思路。

二是以部分区域的书院经费筹措为研究对象。林枫、陈滨认为,清代福建各地书院蓬勃兴起,经费来源广泛、形式多样,或官或民,或银钱或田地,并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 在呈现出地域性特征的同时,亦有跨地区的捐助行为[6]。 赵连稳认为发现北京古代书院的数量和规模在清代发展到顶峰,书院的正常运行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清代北京书院的经费筹措主要有官府拨付、民间捐输与书院自主经营三种途径, 其演变趋势是经费筹措途径的多元化、官方色彩的捐赠比例较大,而后者尤为突出,彰显出政治中心北京的书院经费筹措特征[7]。 贾俊侠依据《陕西通志》以及各县志资料,对元明清陕西书院经费的收入来源和主要支出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从经济角度了解古代陕西书院制度的管理及运营情况[8]。 王丽娜认为,明清时期徽州书院的经费无论是来自外部投入还是自身经营,都与中国其他地区有很大不同。 经费的外部来源主要为民间捐助,而非政府资助;内部创收则采用贷初收息和投资房产的商业化方式。这种特殊的经费来源方式与徽州独特的文化气氛、徽州宗族以及徽州的商业环境密切相关[9]。 论述徽州书院经费来源问题的亦有江超《明清时期徽州书院的资金来源》[10],论点与前文大致相同。王玉亮、王培利指出,清代河北书院、社学、义学各地兴办情况千差万别,学田多寡不同,管理上亦不同,这些地方学校的存废兴衰皆有赖于当地官绅义民的重视和资助[11]。 张显运基于书院碑刻,分析认为清代河南书院经费主要来源于官方拨款、民间捐资和书院自筹等途径,其形式以捐钱或拨给现金为主,赐田或捐田的现象并不多见[12]。

除上述研究,关于中国古代书院经费筹措的研究成果亦包括张鸽、任静、许小花的《浅谈中国古代书院的经费来源》、葛晓影的《清朝部分书院的经费筹措与支出》、黎文丽的《清代陕北书院办学经费探略》、张发祥的《清代抚州书院经费来源探析》、叶后坡的《明清时期呼包银榆地区书院经费来源研究》、禹玉环的《清代贵州书院的经费问题研究》、孔祥龙的《明代广东书院经费来源诌议》等。 一方面,研究成果涉及中国部分地区的书院经费筹措,为进一步探究书院经费筹措的地域性差异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中国其他地区的书院经费筹措尚未挖掘,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二)书院经费管理研究

关于书院经费管理的研究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 一是以部分朝代的书院经费运营为研究对象。张朝晖、刘渝龙主要探讨了清代学田的经营管理及其特点,认为学田制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财政史上的一大创举[13]。 钱蓉指出,清朝对学田方方面面的管理都有详细的规则,学校通常设有专门机构或委派专人管理学田。 学田的经营采用租佃制,规定对各学钱粮收入做到专项、专收、专管、专用。 但学田亦存在管理不善,以致学田被侵没、学租被挪用等情况[14]。东甫从奖助学机制这一新的视角分析清代书院经费支出管理, 指出书院的奖学金比较复杂,一般分为“膏火”和考课成绩优胜奖金,对各类学员的奖学金发放都有详细的规定[15]。 陈程、卢川亦从奖学金视角出发,认为学田制度下书院的奖助学机制一方面符合清代政府稳定社会秩序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对书院文教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亦存在历史局限性[16]。另外,李朝晖的《清代学田研究》、蔡克荣的《清代书院的经费运作》、孟雪的《清代书院经费研究》均是研究清代书院经费管理问题的重要成果。

贾灿灿指出,学田在宋代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经营管理制度。 在管理体制上,学田的管理分置办权和经营权。 在管理措施上,为防止学田被豪强地主侵田、兼并,朝廷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将学田载入册籍或砧基薄、建立学田碑、严格学田制度管理等。学田制度推动了宋代文化教育事业前进的步伐,而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民众的素质,反之亦可带动学田制度的继续发展[17](P29-35)。 张瑞杰《宋代学田制度综论》则指出,宋代学田的管理制度主要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学校和社会四级共同协调,四级管理者为防止学田被侵占则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管理[18](P47-56)。郭小曼的《宋代书院经费制度研究》、傅秀莲的 《中国书院的兴替——以书院的管理经费制度看书院兴替之由》 等亦是书院经费管理的重要成果。

二是以部分区域的书院经费运营管理为研究对象。 周郁指出清代长沙府地区书院类型齐全,有省会书院、县级书院、乡级书院,管理制度完善;书院一般都制订有专门的规章制度对书院经费进行合理安排,设有专员管理,有会计、出纳的分工合作,并有官方和书院自身两方面的监督机制,保证书院经费用在实处[19](P52-59)。赵连稳从清代书院经费支出考察北京书院经费管理情况,清代北京建立了18 所书院, 书院经费支出大致包括基本建设经费和日常经费两大类。 此外亦有一些杂项支出,如祭祀费、纸张费、茶水费等,但这部分支出占比较小,从经费支出比例可以看出清代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以及各级官员对书院教育的重视[20]。 崔来廷以清代广东书院为范本, 对清代书院的办学体制、经费投入与经营机制、经费支出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进行考察与探讨[21]。 袁仕勋、江星敏指出黔东南书院经费筹措不易,需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经费的使用,书院经费的管理主要包含政府与专人管理经费、建立规章制度、规范经费开销,其中书院经费的主要开销为薪金及办公、学生的膏火费、给学生的奖励等,其他费用开销则很少[22]。 贾勇指出清代汉江流域书院经费管理经历了一个由官府直管向官督民管下的董事制模式的转变,其管理模式日臻成熟,为维持经费稳定和书院长远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23](P59-73)。

除上述研究外,刘秀荣、高维新的《清代山西学田考述》、王俊斌与赵华的《清代山西学田考》、王继训的《清代学田个案研究——广东学田》、叶后坡的《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的学田研究》、 贺九九的《清代山西书院经济研究》、彭斌的《明清江西书院经费问题的研究》、向平华的《清代湖南书院经费研究》、陈思宇的《清代广西学田设置情况考察》、孙硕的《清代山东学田研究》、王彪的《清代贵州学田刍议》、武振华的《原平学田考》、王紫阳的《清代河南书院经费来源与管理略述》等皆是涉及区域书院经费运营管理的研究之作。以上研究成果为今后探究书院经费管理的地域性差异提供研究基础和指明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三)书院经费问题之个案研究

书院经费问题之个案研究主要指以某书院的经费问题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李科友、高峰的《明代白鹿洞书院经费概述》指出,明代中期官学衰退,人才奇缺, 部分热心于儒学的官吏大力提倡书院教育,因此白鹿洞书院趁此机会复兴并逐渐兴盛。 因明代白鹿洞书院属私学, 经费来源主要为洞田,故经费无保障,书院时兴时废,教学时办时辍,均因经费不稳定所致[24](P482-490)。屈乾娜从社会经济史角度,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明清白鹿洞书院学田的租佃经营特点进行考察[25]。刘钰晓则从白鹿洞书院成立时起,即从唐、宋、元、明、清时期白鹿洞书院学田的购置人、 规模等几个维度进行梳理,以表格形式呈现白鹿洞书院的学田情况。白鹿洞书院的学田主要集中于星子县、都昌县、建昌县、安义县。 而书院的经费支出颇为庞大,包括:职员费用、生徒膏火会讲费用、兴建和维修建筑费、祭祀费用以及其他费用[26]。此外,张劲松的《明代白鹿洞书院教学活动起始考论——以学田为中心的考察》 分析学田经营与教学活动的关系对书院运作之影响,认为学田对书院教学的存在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7]。

吴洪成、张彩云的《清代保定莲池书院的办学经费及其效益初探》认为,莲池书院的经费来源广泛,并相对充足,为书院教育活动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 莲池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为学田的租银、公款生息、绅商资助、官长捐献、皇帝的赏赐等。 莲池书院的经费支出主要包括院长、教师及其他管理人员的薪金,和师生伙食、膏火费、月考赏银、饭银、春秋二祭费用、课本费、文具费、生徒科举盘缠、零星修缮费等,莲池学院每年经费有结余。 近代教育家吴汝纶在主持莲池书院期间特别重视办学经费,曾为书院别筹经费,对书院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教育效果及社会影响[28]。

张劲松撰写的三篇论文《清代书院学田的经营困境与纾解努力——〈书院说〉:一个乡绅的视角》[29]《〈书院说〉: 晚清书院学田经营的一个历史剖面——地方书院生态的社会学解读》[30]与《乡绅与地方书院关系的一种观察——以晚清敷阳书院学田经营为例》[31], 以晚清道光年间九江德安乡绅燕笙撰就的《书院说》为研究资料,揭示出学租为维持敷阳书院正常运行的主要经费来源,但敷阳书院学田在租佃中存在田亩不实、田米不清、刁佃不惩及兑票不靖等问题, 造成书院办学经费入不敷出,书院有名无实。 虽然时人曾开出合田、内票、择人、专差、减课等对策,但依然无法挽救敷阳书院于咸丰四年化为乌有的命运。而书院在围绕学田经营的利益博弈中,扮演了形同虚设的社会角色,乡绅、富户通过经营敷阳书院学田而摄取利益成为破坏地方书院生态均衡的重要原因,正是利益的纠葛,导致乡绅群体出现分裂。 围绕敷阳书院的利益集团纠葛,乡绅与地方官、佃户和书院在经济利益的博弈中胜出,地方和书院文教事业出现衰落,此后,敷阳书院脆弱的均衡被打破之后一直无法修正,书院彻底成为一个名存实亡的场所。 张劲松通过对晚清敷阳书院的研究,揭示出晚清书院学田经营的一个剖面,为我们研究当时乡绅与地方书院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王列盈、魏珂的《清代雷阳书院的经费来源与管理》指出,雷阳书院作为清代粤西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书院,在经费的来源和使用管理上反映了清代地方书院的一般特点。雷阳书院经费来源比较多元化,既有政府拨给的学田,亦受到地方绅士的重视,更有书院自身的经营管理等。 此外,政府积极调动社会办学资源,大力解决书院的校舍问题,对书院的发展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32]。 另外,有关雷阳书院经费问题的研究亦有魏珂的《明清时期地方书院的运作探析——以广东雷阳书院为例》。

宫嵩涛通过考据史料,对北宋和清朝两个时期嵩阳书院的经费来源及使用情况进行考量,最后对比了两个朝代嵩阳书院经费来源的特点。北宋时期嵩阳书院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支持,受政治环境影响显著;清代嵩阳书院经费来源多样,除政府支持外,亦有学田收入、编纂刻书所得、学费收入等方面,书院对经费运营的自主性相对较大[33]。

每一所书院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其经费筹措、 支出、 管理等方式亦受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而有所不同。 已有书院经费个案研究只涉及白鹿洞书院、雷阳书院、嵩阳书院、保定莲池书院、敷阳书院等,其它中国古代著名书院尚未涉及,如东林书院、应天府书院等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书院经费问题之当代启示研究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书院经费问题之当代启示亦是学者们研究的一大方向。胡青总结出古代书院经费的出资方主要有朝廷、地方政府、官员个人、庶民地主、平民百姓等,经费来源形式主要有七类:第一类是学田田租与地租; 第二类是书院山、 塘、坡、坝的租金;第三类是民众捐献派费集资;第四类是朝廷与地方政府的赏赐、拨田、拨款;第五类是地方官吏的捐赠;第六类是店租、房租的收入;第七类是银两交商生息。 书院经营的成功经验值得深思,如书院经济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长期关注与支持;书院经费来源渠道多元;书院不但“消费”而且“经营”;地方长官十分关心书院教育,亲自倡捐兴学;书院机构简单,行政开支较少;书院财务经费收支条文明晰便于监督。这些成功的经验对当今高等教育经费具有启示意义[34](P24-31)。

徐魁鸿认为古代书院经费来源主要是三种形式:官府拨付、社会捐赠及书院经营。当今民办高校经费少、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可从古代书院经费筹措中获得一些启示。如民办高校必须要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加大支持民办高校发展的力度,直接向民办高校拨款;全社会形成一种理解、信任民办高校,进而支持民办高校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民办高校要积极争取贷款;进入资本市场,吸纳外界资金[35]。

蔡志荣从清代书院的经费运作特点出发研究书院经费的现实意义。清代书院经费运作形成了独特的体制,探讨清代书院经费的来源、经营、管理使用的特点,分析其书院经费运作的成功经验,能为当今教育改革和鼓励社会兴学助学提供借鉴[36]。徐伟红指出清代书院经费管理较为成熟,主要通过制定规章、簿记账册、专人管理、董事制、监督机制、开源节流等管理方法。 对独立学院办学的启示为:增强经费管理观念;大力健全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实行开源节流等[37]。

龚蕾从经费视角分析比较中国古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经费来源,对两者教育经费的异同进行比较,以期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38]。

除上述研究外,张鸽、于东红的《古代书院的经费来源及对民办高校发展的启示》、徐慧敏的《宋代书院经费来源及其对高校发展的启示》、 于海浩的《书院经费及民办高校经济困境分析》、陈曦的《中国古代书院对现代民办高校办学的启示》、 冯东的《论古代书院经费来源及对民办教育的启示》、薛明磊和王硕的《古代书院经费来源及对现代大学基金运作的启示》、 刘海燕的《古代书院学田制及其启示》等论文均对书院经费问题的当代启示有相应的论述,是书院经费问题研究的重要成果。

综上所述, 目前中国古代书院经费问题当代启示研究的主要观点认为,中国古代书院经费来源、管理形式多元,为保障书院的正常运营,往往采用多种经营方式。除了传统的经费运营方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书院经营手段更为多样,不断适应商业化发展的进程。 因此, 中国古代书院经费运营成功的经验, 对于解决当前困扰高校发展的经费短缺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并且对当今教育改革和鼓励社会力量助学、办学提供有益经验。

三、书院经费问题研究之展望

国内学者对书院经费问题的研究史料相对丰富, 已有研究成果推动了学界对这一领域的认知,同时亦为后续研究指引了方向。但通过梳理与分析不难发现,学界对书院经费问题关注相对不足,并存有重复研究,研究维度和眼界有待拓宽。

首先,拓宽研究范围,深化研究主题。 “民办官助”的书院其经费筹措多样,管理较为复杂,且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大。已有研究对书院经费的筹措与管理分析较浅,需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讨不同时代背景和地域差异对书院经费筹措和运营的影响。在经费筹措方面,需加强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书院经费研究,例如,唐、元、明等时期书院经费筹措问题尚未有专题研究,江苏、浙江、湖北、四川、云南、海南、西北、东北等地区亦尚待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经济发展程度等存在不同,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该地区书院的经费问题进而影响该区域书院教育的发展,故研究古代书院如何因地制宜筹措经费,探寻其筹措经费的成功经验, 是进一步研究书院经费问题的方向之一。 在经费管理方面,统治者对书院的褒贬往往会影响书院经费运营的稳定性,故需探究不同时期书院经费的运营经验,分析书院经费运营如何适应朝代更迭和社会变迁。此外,书院经费的筹措力度、管理水平与实际成效的历史性、地域性差异等尚需比较分析等。 上述经费问题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其次,聚焦个案,见微知类。有关书院经费问题的个案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保定莲池书院、雷阳书院、敷阳书院,而中国古代其他著名书院经费问题尚未作专题研究, 如东林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鹅湖书院等。从具有代表性的书院之经费运营情况可窥见同一时期部分书院经费运营的面貌, 进而反映出该时期书院经费运营的常态、 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另外,因书院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地域环境的影响,各著名书院的经费运作存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进一步挖掘新的史料,分析比较不同时期各书院经费运营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独特之处等, 仍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再次,古为今用,开拓创新。对书院经费的当代启示研究思路较为简单、研究视角单一、材料较为陈旧。是故,为多角度呈现中国古代书院经费问题,重现各时期及各地区书院经费运营的面貌,需进一步挖掘新史料,引入新的理论和新的研究方法,运用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对书院经费问题展开研究。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深化对书院经费问题的分析。传承千年的书院教育,深刻影响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 其经费运营成功的有益经验仍值得不断深入研究。

纵观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经费是书院得以延续的重要物质保障,事关书院之兴衰。 因书院经费筹措和管理之丰富性、多样性和差异性,造成经费问题之复杂性, 由此可知古代书院经费问题研究之艰辛。故而,不断挖掘新史料,采用新方法、新视角研究中国各朝代、各地区、各书院之经费问题,为当今教育改革提供借鉴,需学界勉力为之。有鉴于此,本论题的相关论点仍值得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研究。

猜你喜欢

书院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朵云书院黄岩店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江南书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