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研究

2020-10-12王彦如

中国市场 2020年25期
关键词:就业工作高职学生乡村振兴

[摘 要]在我国,农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乡村振兴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其核心在于农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就业形势现状而言,农村人口与人才的流出,对农业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影响。鼓励和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对于国家发展战略、产业发展,以及高职毕业生个体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同时,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政策信息与就业观念是高职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观念转变,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知识技能,建立激励机制实现个人与社会的价值统一,既满足了社会需求,也是高职院校以就业工作为切入点的教育创新。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学生;就业工作;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5.182

1 前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是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这一部署进行了规划,其中包括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科技人才的支撑、人才培育与引进机制的完善等内容。由此可见,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人才振兴。我国农业竞争力提升、农村现代化进程与农民生活改善的关键点在于投身农业的人才资源和劳动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人才与人口流动的现状对于农业发展而言并不乐观。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农村人口净流出的现象非常普遍。人口的流出,尤其是高学历人才的流出,对农业发展的进程影响较大。大量农村人口集中到一、二线城市就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就业压力日益增加。

因此,无论是从国家发展,从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从高职学生个体的就业选择而言,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对转变学生就业方向、拓展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学生就业质量而言是有一定现实价值的。

2 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重要意义

从当前的就业形势看,劳动力的供给将会保持高位运行,但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较大,但是人员紧缺,高校毕业生寻求较好的工作比较困难,求职者技能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这样的问题始终存在。在消费水平日益增长的社会发展状态下,工作条件好、环境好,劳动报酬高且具有可发展性的工作岗位竞争日益激烈,作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学历层次上与本科生存在差异,在技能技术上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在就业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转向对人才需求更加迫切的农业基层,有助于缓解高职毕业生现有的就业竞争压力,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從国家的乡村振兴角度看,需要大量的新型从业者的培育。这里的新型从业者,主要在于能够掌握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拥有更高的文化素质以及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这样的培育工作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同时也需要政府、社会各阶层投入较多的资源。高职院校从培养目标上更具有针对性,从培养方式上更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具备成为农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条件。因此,通过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培养一支能够懂农业、爱农业的人才队伍,是破解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瓶颈的重要环节。

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农村基层单位不仅是生产设备的改进与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生产、运营、管理等诸多层次的理念创新。高职院校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思维活跃,学习能力较强,到基层就业不仅能够提升从业群体的知识技能水平,更能够带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思想与新观念,从而给第一产业带来新的精神面貌,创建更为积极的产业文化氛围,形成良性循环。

从学生个体的发展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到基层一线去就业,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国民国情,并且深入了解社会全貌,同时在基层环境中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有着较大帮助,对于个人成长而言,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3 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现实困难

尽管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从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来看,除了以农业专业为主的农职院校外,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农业并无直接联系。我国农业基层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由于传统文化以及客观条件的制约,很多工作岗位尚未体系化和专业化,因此需要从业者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高职院校非农业专业学生在选择农村基层就业时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长期的心理调适,以面对之前未经历的特殊情况。

国家为了推进农村发展,很早就推出了一系列的扶持与优惠政策。在实际贯彻落实的过程中,部分地区的基层单位缺乏健全的保障制度,配套措施不够,对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不够重视,收入水平、保险待遇与职业发展都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基本预期,从而放弃前往农业基层就业的意愿。除此之外,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信息不对称导致学生对基层就业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也成为学生不去农业基层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在就业认识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按照传统的就业观念,读书就是为了找份“体面”工作。因此即使竞争压力巨大,但是学生依然坚持选择城市就业。因为类似的自我认识与定位偏差,导致学生错过农业基层就业发展的机会。二是即使通过一些途径和渠道了解到农业基层就业的机会,但是这种政策倾向性比较明显的就业机会,包括“三支一扶”“支援西部”等,容易被学生当作暂时无法找到合适工作的临时替代品。在这样的心态下,学生并没有扎根农村的意愿,也没有办法在工作中投入热情和精力。上述两种心态,来自于高职毕业生的个体意愿,同样是学生就业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难点。

4 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工作思路

对于各高职院校而言,鼓励和引导本校毕业生,尤其是非农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工作开展,应当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以服务地方现代化农业建设为总体目标,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转变思维,拓宽视野,能够以更加长远的角度看待农村发展与个人发展,在具体落实中一方面改进教育培养模式,提升教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育,对接地方农业发展。

首先,在思想引导上,就业观念的塑造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依据学生所学专业,无论是涉农专业还是非农专业,都应通过知识讲座、汇报交流、参观走访等形式,让学生对农业基层工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将农业基层工作的理念融入到专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校内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尤其是出身农村的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理念信仰,培养热心农业与农村的双创型人才。

其次,应届毕业生通常工作经验不足,在初次面对农业基层工作时比较难以适应。学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当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尽可能拓展实践渠道,丰富实践内容,加强环境适应能力训练。从学科建设方面,加强非农专业与农业经济、文化相结合,创设特色专业,提升学校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师资建设方面,强化教师的“三农”服务意识,从教师评聘机制到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农业科研与培训项目;在教学内容上,深化“校农”合作,围绕农业生产、农业园区、农场等多种行业载体开展实训教学,共建实践基地,增强学生的服务能力与实践能力。

最后,加强扶农支农的政策宣传,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服务农业的社会价值相结合,在广阔的农业天地中贡献力量与寻求发展。除此之外,学校还应主动与地方政府对接,共同建立激励机制,保障学生在基层农业工作的基本生活,实现人才与地方、人才与产业的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吕淑芳.论“三农中国梦”下职业农民的培育途径[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18-21.

[2] 李艳辉,徐进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验和体会[J].河南农业,2015(1): 62.

[3]金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参与式扶贫的经验与启示[J].价值工程,2019(32):251-252.

[作者简介]王彦如(1985—),女,江苏丹阳人,河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就业管理。

猜你喜欢

就业工作高职学生乡村振兴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党建与就业工作互动共赢模式实践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