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协同视域下地方高校与区域特色协同创新研究

2020-10-12王雨婷徐倩倩

中国市场 2020年25期
关键词:丽水协同特色

王雨婷 徐倩倩

[摘 要]在文化发展战略背景下,文化强校已成为国内众多高校的战略路径。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在有限的地域资源条件下,如何将高校文化与区域特色两者密切联系,是目前地方高校创新协同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文章从文化协同视角,通过对丽水学院文化融合教学进行剖析,以诠释地方高校与区域特色协同创新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文化发展战略;地方高校;区域文化;协同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5.177

1 前言

文化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文化强校成为现在高校培育人才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趋势。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要实现文化强校的战略目标,就要充分把握区域特色文化,因地制宜,走出具有地方高校区域特色的协同创新道路。换种角度思考,无论是校园文化还是区域文化,两者均为社会文化的子系统,两者密切联系、互促互进、相辅相成,但是由于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社会文化之间的差异,两者在交汇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从而影响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之间的文化融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的协同发展。丽水作为中国生态第一市,其区域品牌发展的实践案例被誉为全国样本。作为丽水唯一的本科院校,丽水学院基于丽水特有的区域文化特色也走出了两者协同发展的新路子。因此,文章在文化协同视角下,将丽水学院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期寻找地方高校与区域特色文化的交融点,构建具有普适性的地方高校协同创新模式。

2 地方高校与区域特色文化的重要关系

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两者相辅相成,既相互独立,又协同发展。地方高校与区域的文化发展有独特的存在方式,呈现了具有各自独特的历史周期率,但是,两者又不可避免地互相影響,相辅相成,交融发展。地方高校文化和区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两种文化有目的的、积极的相互交流、相互渗透,最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能够达到同步发展创新的状态。协同创新模式是指地方高校主动服务区域文化建设,区域社会积极呼应、支持,高校与区域文化互动融合发展。其重点强调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协调[1],核心是高校与区域之间在文化构建中的合作、协调和创新。通过提供人才、科研成果的智力支撑,为区域文化发展贡献更强的发展动力,进而从区域文化发展中获取丰厚的物质支持和宽松的政策条件,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产学研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浦江创新论坛上提出“协同创新共享机遇”,指出“协同创新”是这个时代的脉搏。当前,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要取得下一阶段的突破性发展的成果,就必须以“协同创新”这一理念作为发展的主轴,以此带动制度、经济、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模式。

3 地方高校与区域特色文化协同的矛盾冲突

地方高校与区域特色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因为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发展周期律,两者虽均为社会文化的子系统,但是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尚存不少冲突,文化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产生不少矛盾。

3.1  区域文化与高校文化联系貌合神离

地方高校注重与区域发展整合本是好事,只要通过有效对接、充分融合,区域文化特色显然能够成为地方高校响亮的招牌,然而现实却是高校存在惰性,过度依赖区域特色文化,一味地想要套个区域文化特色的名头,这也就导致存在很多地方高校开设冠以区域特色之名的专业,却无专业教师授课,学习课程仍然是泛泛之课,教学资源、平台均无特色亮点的现象。此外,高校后期对专业课程与区域文化的结合在联系上也未做深入探究,大多仅限于“说的比做的好听”、或者“做的多,结果少”。而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由于对地方高校的办学发展方向缺乏了解,对其专业建设程度知之甚微,大多数时候在与地方高校合作互动中依旧存在一些应付成分。所以,就目前来看,地方高校与区域的文化合作在本质上仍呈现出疏离的态势。为适应当前的协同发展形势,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融合发展亟须寻找一条良性的结合之路。

3.2  区域文化与高校文化结合急功近利

当前,文化越发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应对金融危机、调整经济结构和培育新型业态的重要措施来抓,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高校无疑是解决这种困境的重要机构。但其真正融合需要长时间的搭配和磨合,而不是急功近利的一味迎合。地方高校迫切的想要解决当前的这种文化困境,于是着力联系当地企事业单位寻求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就业基地,由硕博导师带队与当地科研院所、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等。但高校这种单向的文化融合制约了其影响力的发挥,也使其逐渐丧失个性和文化内涵,最终失去内在价值文化的独特性。高校只有立足自身文化积淀,依托区域文化底蕴,以此才能保证自身文化的发展并助推区域文化发展,最终实现双方互利双赢的局面。

3.3  区域文化与高校文化缺契合点

建立有效、长远的行动目标是合作双方价值实现的明确指向,也是互动双方利益诉求得以实现的核心标准。在观念上,他们能认识到实现区域特色文化与高校文化之间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急切性,但在双方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将两者之间内在的发展联系。

一方面,受自身运作和发展规律等因素的制约,地方高校参与区域文化建设的作用尚不明显,且没有积极主动地投入区域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地方高校文化作用辐射性不强。地方发展规划和需求的把握等方面表现得底气不足,主动对接区域文化发展需求、提供文化服务、文化输送性不强。另一方面,区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战略责任还未能充分担当,大部分时候忽视了高校的文化引领、文化汇集和文化传承功能,忽略了长期合作、互利双赢的原则,这就直接影响了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持续推进。

4 丽水学院与区域特色文化的协同创新模式

如何在矛盾存在的情况下,又协调高校和地方文化能相互融合且创新发展,并且形成一定社会意义的发展模式对地方政府和高校来说都责无旁贷。

英国学者埃里克·阿什比指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3]。作为与区域有着天然地域联系的地方高校,在占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情况下,其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广大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无不反映区域文化,无不与区域文化息息相关[4]。丽水学院作为浙江省丽水市唯一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区域文化氛围浓厚,其办学理念与区域文化特色互相深入融合,协同提升,其模式具有颇多借鉴意义。

4.1 厚植区域特色文化,构建特色育人理念

地方高校特色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办学历史文化沉淀和升华的过程。区域文化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为高校发展提供宝藏,地方高校不论是在办学条件、发展提升,还是提炼特色文化等方面都会难以施展。

丽水学院基于对区域文化的发掘与凝练,将其引入办学理念,带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其中,以“明德笃行”为校训,以“乐山乐水,至善至美”为校风,寓求师生秉承山之诚朴坚毅,水之上善包容,刚柔相济,自强不息;同时不断挖掘、 凝炼丽水地区的文化特色,将“山耕”等丽水特有的文化品牌带入课堂,加強学生绿色创新的发展理念;致力于丽水地区特色文化研究和文化发展,引领学生传承浙西南精神、汤显祖文化;高校文化则取其精华,吸收区域文化中的特色元素,充分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甚至第三课堂中展现,构建极具丽水特色的高校文化模式。

4.2 深掘区域文化价值,构建特色学科体系

区域文化的价值在于能不能为该地区带来经济的发展提升,而地方院校唯有从区域文化中寻求突破,才能抓住区域文化价值,化地域特色为学校特色,打造地方院校亮点专业,进一步提升教学实力。

丽水学院依托丽水特有的区域文化,充分挖掘和创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相关学科体系。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青瓷品牌,丽水学院以龙泉青瓷文化为载体,创设二级学院“中国青瓷学院”,并开设多个青瓷相关专业,培养人才的同时也更好地服务丽水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除此之外,充分利用青田华侨文化创办华侨学院,积极适应侨乡需求,紧紧围绕绿色生态理念,借助此平台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志愿服务等服务地方经济,形成高校品牌。利用好丽水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对其形成办学特色是得天独厚的,这些特色文化资源将回馈给丽水学院办学无穷无尽的滋养,也是其实施“特色办学,创新兴校”的必然选择。

4.3 发挥高校组织优势,弘扬特色文化品牌

区域文化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其中有形的物质形态和无形的精神形态的塑造,就需要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参与。打造成功的高校文化品牌,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长久的积极影响。

丽水学院以其自身特有的高校校园文化亮点为基础,助力推动丽水地区相关区域文化品牌的发展,使其知名程度和影响范围都日益扩大。学校持续开展“深入丽水、研究丽水、服务丽水”等活动,分别与云和、遂昌、龙泉、松阳等县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16年,学校牵头组建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学院,联合赶街、讯唯、山山等相关电子商务知名企业成立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积极对接浙江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现已建成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中国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中心。此外,丽水学院积极组织承办区域性创业创新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优秀乡村企业家同台竞技,碰撞思维火花。同时,借助学生创业大赛的平台,将具有丽水区域特色的项目带入省赛、国赛的舞台,让更多人了解丽水文化、知晓丽水品牌,为传承和创新区域文化充分发挥高校组织作用。

5 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的建议

高校发展以地方政府为基,地方政府的进一步综合发展又得益于高校的人才资源和文化底蕴。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协同创新发展应从怎样的角度出发,要采取怎样的发展模式值得深入思考。

5.1 树立文化融合观念,实现文化协同对接

高校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只有协调发展好三大职能,才能更好地与区域文化协同互动。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融入社会、体验社会,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校外活动帮助学生吸纳区域文化的精髓,最终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地方政府在建设区域文化时也应积极主动与学校接触配合,摒弃原有的老套思想,主动参与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做到高校-地方-企业的联动模式,同时也要充分依靠高校的学术、人才及文化优势,推进区域文化的创新,努力寻求区域文化和高校文化的契合点,形成区域文化特色品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而高校毕业生作为大学教育的“输出品”,对地方发展则具有全面的推动作用。而区域文化能让大学生在更宽广的社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只有增强校园文化和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的意识,才能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具有培养职业素养的意识,以此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5.2 拓宽文化融合路径,实现文化人才输出

在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区域文化与校园文化协同发展是一项互惠互利的活动,地区政府应设立专门的文化职能部门,与高校对接具体相关工作。一方面充分把握区域特色,深度挖掘传统优势文化,重视宣传青瓷石雕文化、畲乡文化、侨乡文化等丽水地区特有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合理利用有效地方资源,围绕绿色发展对高校等周边区域进行功能性规划与建设,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拓宽视野,提供助力。地方高校则要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保障传承发扬区域传统文化的人才需求,同时要切实根据区域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由专家老师带队等形式组织开展各类文化项目的小组课题研究,利用社会实践、创新大赛等活动引导和鼓励师生积极探索、研究区域传统优势文化,使之得以继承、传播、发扬和创新。

5.3 搭建文化合作平台,实现文化战略协同

高校与区域的文化协同创新,其关键在于结合区域文化特色和发展战略,搭建高校区域协同的文化合作平台。文化合作的重点主要包含区域文化人才培养、区域文化专题研究、区域文化产业经营等方面,这三方面互相联系,密不可分。高校在文化合作平台的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应该积极对接区域文化需求,培养高质量的区域文化人才,同时,“以强大的团队为支撑,文化团体和企业提供资金、平台,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形成文化产业聚集区,打造区域文化精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带动系列新兴产业”[5]。通过平台大力加强与区域文化部门的互动合作,使得高校与文化企业、部门无缝对接,有效地整合协调校内外的各种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社会关系资源,并实现多部门多主体的快速、有效的联络、互动和融合,使平台的运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为高校了解一线提供文化服务实践场所和平台,努力实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和人才创新,从而构建文化“产学研用”于一体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建立面向区域的开放式的文化产业经营服务模式[1]。

6 结语

对地方高校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协同研究,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者的协同发展并不仅仅是两种文化的简单叠加,重在协调区域文化和地方高校文化的发展步调,在与区域文化建构过程中做到协调和创新。这是“综合体”,是联动的项目,需要地方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多方联动的合作下,才能构建科学可持续的协同融合模式。

参考文献:

[1]邢伟荣. 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的耦合机理及协同创新研究[J].教育评论, 2018(5):77-80.

[2]池志勇,李荣菊,刘琳.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正向效应”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1):57-59.

[3]阿什比. 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4]章春杰. 试论区域文化与地方高校特色文化的互动融合——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J].黑河学刊,2013(10):42-44.

[5]朱旭靓.大学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和谐互动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103.

[基金项目]丽水市社科联课题“文化融合对丽水‘两山战略的作用分析”(项目编号:丽社联〔2016〕15号);2017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获得暨新苗人才计划——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高校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研究——以丽水地区为例(项目编号:2017R431011)。

[作者简介]王雨婷(1996—),女,浙江杭州人,丽水学院商学院;徐倩倩(1990—),女,浙江遂昌人,丽水学院学生处,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丽水协同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丽水发现新物种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浙江丽水邮储扶贫助古村美丽蝶变
中医的特色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完美的特色党建
浙江丽水:打好劣V类水剿灭战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