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计量的“一带一路”武术文化传播研究述评

2020-10-10邓成龙

武术研究 2020年8期

邓成龙 孟 涛

1.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

2.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北京 100191

1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策略为:(1)检索设置为“主题=武术并含国际传播or武术并含跨文化传播or武术并含“一带一路”or武术并含全球化or武术并含走出去or武术并含孔子学院”(精确匹配),设定年限为1979-2019年,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102篇。经过手工筛选和剔除,得到有效文献492篇,并借助CiteSpaceV软件,利用科学知识图谱的方式分析现有成果并收纳进研究范围。(2)经过二次筛选从110篇“武术并含‘一带一路’”的文献中选取符合要求的文献89篇进行分析。

2 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热点及趋势

对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进行探讨,能够准确的把握未来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方向。借助CiteSpacV(Timezone)时区视图和关键词的变化能够帮助我们辨识某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示研究热点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并随着时间的迁移所产生的相互影响。[1]以“武术”为关键词的研究清晰地呈现出三个递变趋势:即国际化传播、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传播。通过时区图右上角可以发现武术文化传播路径的演变与时代发展密切相连,“中国武术”“文化传播”与“一带一路”发展背景的联系更加密切。“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武术文化传播正在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

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发展趋势,利用CiteSpaceV共检测到排名前8的突变词汇。突变词是指在特定时期内,学者们对某领域的研究产生较大的关注,使用词频突然明显增多、或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出现的关键词和词组,利用突变词的词频时间分布和动态变化特性,能准确地揭示与反映当前研究的最新前沿领域 。[2]

通过研究可知,突发强度最强的关键词为“国际化”,突发强度为15.3809。其次是“一带一路”,突发强度为7.3849。2002年—2009年围绕“武术”“发展”“国际化发展”“国际化”的武术国际化传播做了大量的研究;2010年起,“跨文化传播”研究成为武术文化交往与互动的首要议题;“太极拳”“一带一路”研究从2016年持续至今,预示着这两个研究方向将成为未来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热点的趋势。

3 “一带一路”武术传播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

3.1 发文量年度变化情况

图1 本研究关键词(timezone)时区分布图

中国知网数据库“一带一路”篇名统计全部研究成果数量共计30626篇,与其它领域的此类研究相比,以“一带一路+武术”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较大的差距,尚处于起步阶段。经过筛选和剔除选取了符合有关“一带一路”武术传播的有效文献89篇。统计显示,从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发出后,直到2016年6月才出现第一篇《“一带一路”倡议下徐州武术“走出去”战略研究》期刊文献(刘艳芹)。自2017年起,学界开始陆续发表相关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介入时间较晚,总体数量相对较少,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挖掘。到2019年研究成果有显著增多,达到年发文量41篇,也说明相关研究逐渐步入正轨。

3.2 发文类型统计

从发文类型来看,2015年—2019年关于“一带一路”武术相关研究文献中有期刊论文66篇、会议论文12篇、硕士论文9篇、报纸1篇、博士论文1篇。研究发现,2016年之前主要是以会议报告为主,2016年以后期刊文献略有增加,直至2017年开始,不仅期刊文献逐渐增多,硕博论文的选题也关注到“一带一路”武术传播,从侧面反映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武术文化传播研究开始朝向纵深发展。

3.3 主要载文期刊

统计发现,排名前六的“一带一路”武术研究主要载文期刊中,《武术研究》载文19篇,《中华武术研究》《体育文化导刊》分别为4篇,《当代体育科技》3篇,《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篇,《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篇,这些期刊中只包含了两家核心期刊。由此可见,有关“一带一路”武术传播的研究在研究水平和层次、研究广度与深度、以及学术影响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4 研究的主要内容

4.1 使命与价值:“一带一路”武术文化传播的责任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环境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学者们把研究的焦点逐步聚焦到“一带一路”武术文化的传播之中。立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通过强化武术的“文化意识”,从新时代武术发展的“文化自信”核心意蕴出发,构筑起武术文化的发展之路。[3]学界也将“一带一路”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视为促进民心相通、构建国家形象等重要举措,从武术文化使命、文化认同、文化交流、文化发展、文化传播等方面对武术文化传播的意义与价值进行研究。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实施过程中,民心相通是基础和前提,其中最大的挑战也来自于民心工程的建设,而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是借于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实现民心相通。[4]让世界民众通过武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并且喜欢中国,也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国家形象发挥积极的影响 。[5]武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基因,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也是中国文化的名片,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互融下,充分发挥好武术文化名片的作用,扮演好沿线各国文化使者的角色,[6]通过肢体语言的传艺及身体互动来诠释中国文化,不仅能减少交流障碍,同时还能弱化异质文化间的意识隔阂,为沿线国家和地域之间的民心沟通发挥重要作用[7]“一带一路”倡议下,抓住武术走出去的文化先行优势,既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社会进步和民众文化需求的改善,又有利于深化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更有利于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的关系,维护多领域合作的稳定发展。[8]中国武术是中国经济的精气神,中国武术的“走出去”,绝不只是亮亮相、暖暖场而已,其根本目标应该是通过身体技艺的传播和推广,树立起向善向上的中国形象、提升民族自信心,才是“一带一路”武术文化传播的立足点和价值所在。[9]武术文化中“和而不同、强而不霸”的和谐思想与“一带一路”战略“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目标诉求相一致,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对于助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有着现实意义,也为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和保障[10]。学者们的研究为武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树立了文化自信。

4.2 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武术文化传播国际环境

4.2.1 动力与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是加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互利共赢、打造全面开放的新平台、新格局的战略需求。吕韶钧[11]认为国际间的文化交融与竞争是当今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基本态势,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推进,武术国际推广以适应新时代武术国际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为目标,可以促进武术文化与当前世界多元文化的互动和共鸣。文化的多元化、合作化是推动文化传播的动力因素,对“他者”文化的需求和理解更是文化传播深层次的内在动力。[12]“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沿线大多数国家的积极响应为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以及文化战略的需要提供了动力因素,[13][14]中国武术“走出去”面临重要机遇期。众多学者[15]认为,“一带一路”贯穿了四大宗教文化圈,而集中华民族智慧所形成的风格各异的中国武术拳种体系,能够满足沿线国家不同文化圈层人们的文化需求,更好地推动地方武术“走出去”和武术文化国际化发展。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地域武术文化的传播作为切入点,为闽南武术、中原武术、荆楚武术、西北武术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武术“走出去”创造了条件,从而使武术文化的整体传播得到快速发展。[17][18][19][20][21][22]“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升了武术文化传播全面开放的均衡格局,提供了平等互利的交流平台,借助武术这个文化载体,使中国能够与沿线国家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学术合作和产业推广等领域产生良性互动,同时也会为促进和提高武术文化的创新能力发挥重要作用。[23][24]传承古丝绸之路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交相辉映,武术文化传播正当时。

4.2.2 困境与挑战

尽管中国武术“走出去”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不可忽视此间存在的巨大挑战。受当前复杂的国际关系影响所导致的沿线部分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质疑与偏见;[23]世界传播体系的不平衡,致使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25]以及“共性文化”缺失使得武术文化的在地化传播受阻,与沿线国家的信息不对称造成武术文化的“失语现象”等,[8]都是“一带一路”武术文化传播必须面对的挑战。此外,武术跨文化传播平台的缺失和有效利用不足,武术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匮乏、特别是“本土化”人才培养乏力,[26]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单向”灌输及缺少互动交流环节的传播模式,[27]武术跨文化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缺少专业、规范、权威的系统教材等,[24][28]会造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武术文化传播的困境,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4.3 现状与趋势:“一带一路”武术文化传播的走向

4.3.1 现实境遇

一直以来,理论探讨多于实证研究是武术国际传播研究中的瓶颈问题,究其原因可能与田野调查的复杂性高度相关,真正的田野调查对研究者各方面素养都有较高的要求。不过,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超级大国,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也为武术研究者走出国门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使我们可以更为深入的了解武术在不同国家的传播状况。张庆珍等[29]利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对武术在菲律宾的传播进行了研究,对传播者和传播内容给予了较多关注;于善[30]对中亚五国的访问调查、文献资料及专家访谈显示,武术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习练人数也不断增多,但武术文化传播力度还不明显,发现只有近三成的孔子学院(课堂)开设了武术课,最大的问题是对外武术教学专门人才的缺少。李臣等[31]通过问卷调查对“一带一路”国家武术认知度做了学理分析,发现俄罗斯、印度、印尼和越南国家受访者对中国文化符号(中国武术)认知度均高于其他国家受访者,究其原因可能与 “一带一路”和金砖国家朋友圈有关;孟涛等[32]通过个人武术传播的实践经验和文献资料调研对东南亚及欧洲国家的传播进行了比较,认为中国武术在亚洲国家的传播和推广效果显著、成效颇丰,这也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民心相通”有关,其近似或相同的文化背景,对武术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体上讲,部分学者利用各种机会关注了武术在不同国家传播的现实状况,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4.3.2 路径走向与发展趋势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沿线各国之间的产业融合、文化交流,但也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来自各方的挑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武术作为沟通民心的重要载体,其传播任重而道远,只有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才能确保整个传播过程的高效运作,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下武术文化传播的未来,学者们也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探讨武术文化传播的路径与发展趋势。吕韶钧[11]、洪浩[15]、丁传伟[8]、苏长来[33]等学者从战略定位的角度提出:“一带一路”武术国际推广应做好“供给侧”改革,主动完成“主体性推广”向“主体间性”共享的重要转型,实现武术文化的“在地性”发展,不仅对外输出武术技术,还要为人们提供武术的健康养生服务,从而使其自觉感悟武术文化的真谛;建议武术的国际传播可遵循“一带一路”起始点的由近到远的策略,先巩固亚洲国家,再辐射向欧洲国家,最终实现中西文化的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发展;要健全区域武术文化协调发展支持机制,以共性文化构筑为切入点,探寻武术文化交流合作的共同点,在沿线各国构建起“文化共同体”;以和谐为突出特色,积极地挖掘提炼武术技术中所蕴含的和谐文化,打造武术“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新形式。还有部分学者针对“一带一路”武术传播的现实境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周谷平[34]、孟涛[32]、张国胜[35]等都认为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支点和关键,武术传播人才的匮乏制约了武术海外传播的广度,除了国内优质武术师资的输出以外,培养目标国家当地的“本土化”武术人才至关重要,留学生培养是一条可行路径;此外利用全媒体建立武术跨文化传播的立体空间,也是“信息时代”弥补人才不足的可供借力的有效工具。张开娟等[36][27]根据不同地域、国家、人民的心理需求,建议将武术简单化、标准化,并深度挖掘武术的文化内涵和内在价值,培育更多的武术品牌拳种,打造出契合受众文化消费心理和文化诉求的武术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