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

2020-10-09卢娟

时代人物 2020年14期
关键词:利己主义虚无主义

关键词: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圣麦克斯;利己主义;虚无主义

作者简介:卢娟(1994-)女,汉族,江西赣州人,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专题史

施蒂纳与“唯一者”

施蒂纳是19世纪40年代青年黑格尔派思想运动中的一位大器晚成的思想家,施蒂纳是德国无政府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先驱者、先行者。1845年,施蒂纳出版了一本《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政治著作,引发了德国思想界的极大震动,使他名声大噪。但是这本著作也引起了思想界对其的激烈批评。可以说,历史上没有哪位思想家像施蒂纳这样引起相互矛盾的评价。

施蒂纳“唯一者”的提出。施蒂纳针对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中关于“人”的概念思想进行批评,并提出“唯一者”的观点。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他主张把宗教立场的“神”换成“道德立场”的人,“只要将思辨哲学颠倒过来,就能得到毫无掩饰的、纯粹的,显明的真理”强调道德是“社会生活和国家的基本支柱”。而在施蒂纳看来,道德的统治实质上就是自我的否定,与“教阶制”无异。他认为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说依然属于黑格尔哲学体系,他的人本主义学说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而仍属于唯心主义范畴。但是,为了反对费尔巴哈的抽象的“道德”,施蒂纳却做出了一个更为抽象的架构——“唯一者”。在施蒂纳的思想主张中,他的“主体”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特殊性,是与“本质”完全对立的、不受普遍性的束缚的完全自由的“自我”。他把“我”视为造物主和世界的核心,是唯一合理的存在物。他强调,“唯一者”的行动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是非标准、行为规范、道德原则和公共生活准则的束缚,而个人的一切意愿、想望必须无条件地得到满足。当这种自由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变成了一个存在的“唯一者”。

施蒂纳“唯一者”的论述。为了论证他的“唯一者”思想,施蒂纳从人性视角去认识意识生活和社会历史。他认为,人的一生分为儿童、青年、成人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和利己主义,这是不断由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施蒂纳类比的推出了社会历史的三个阶段:古代人、近代人和现代人。由此,施蒂纳便在抽象的人性中奠定了“唯一者”的现实及历史基础,以此来说明利己主义是符合人生发展轨迹,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施蒂纳进一步分析,作为独立的成熟的人,不能像儿童、青年那样从混沌或精神中找寻解决方法,“我决定我;在我之外不存在任何法。我认为是对的,那就是法。”如此一来,上帝、真理、道德等都应当抛弃,国家、法律、社会秩序等约束力量也应当否定。他认为“唯一者”即利己主义的“我”是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超人,是不同于神和人的“唯一者”,“对我来说,没有任何东西高出于我”。施蒂纳认为人都是利己主义者。全部人类历史,就是人为了肯定自己是“唯一自我”而进行斗争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他坚决反对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尤其是反对共产主义者提出的废除私有制的原则,认为这是不能容忍的。由此,他得出结论:利己是对他自身的一种规律,个人对他以外的事物不负有义务。在他眼里,一切建筑在共同人性观念上的信条和哲学都是荒谬的,一切构成“我”的障碍统统都要加以排除。人的事业就应当放在人自身的身上。

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著作一经出版,便引起了思想界的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19世纪末叶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泛滥。这场冲击很快引起了黑格尔左派内部的一场论争,马克思在开始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初时,他的首要目的便是对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的思想进行批判,最终成了现在的圣麦克斯篇。

对施蒂纳的利己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认为施蒂纳的思想和费尔巴哈几乎是相同的,施蒂纳提出的“唯一者”思想和费尔巴哈的“道德”都属于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施蒂纳这种把“神”当做利己主义者,进而主张“自我”成为利己主义者,以“无”当作基础的思想,在马克思看来是自相矛盾的,站不住脚的。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将“神”“真理”这些思想追求意义上的唯心主义同利益相提并论,是利己主义的小市民目光狭隘的看法。

施蒂纳所说的利己主义是从人的本身出发,过度强调个人利益,把集体利益看作是自我牺牲者,因此他无法理解共产主义。而马克思则认为利己主义者和自我牺牲者之间的对立只是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随着这种生活方式的消灭,对立随着它的统一一起被消灭。在他看来,“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共产主义者清楚利己主义和自我牺牲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权宜之计”,而并不是要求人们要摒弃“个人”,完全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这样,马克思就此作出结论,施蒂纳随社会历史自然过渡的利己主义者完全是建立在一种无事实依据的幻想和人的现实关系的错觉之上的。他将共同利益同自我牺牲划上等号实际上是错误的认为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对立的。马克思指出,施蒂纳的这种看法实质上是建立在无事实依据的“自以为”上的,并非建立在现实的物质根源和基础之上,正与之相反,“普遍的和理想的利益”在一定意义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或可和个人利益和谐共生、相互自洽。

对施蒂纳无政府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認为,施蒂纳承认了与“本质”对立的“唯一者”的现实性,但是他忘记了“唯一者”的个体性和唯一性的实现,都必须是在与社会与他人的各种联系中的,社会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唯一者”不可能切断与任何事物关联的必然性必然性,“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因此,施蒂纳所提倡的“唯一者”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要存在于世界之中,就必然会受各种关系的束缚。“他是否“接受”这些东西,绝不取决于他”。过度脱离社会现实的虚无,反而会导致个体丧失了个体的唯一性、特殊性。

由此可以看出,在生产关系不发达的层面上,独立性的事实是强加在个人的社会分工体系中,也直接关系到个体家庭的诞生、地域的偶然性等。在一个不发达和不完善的社会关系中,“唯一者”要实现自我保护非常困难,它缺乏普遍的法律来保护,这使得一些偶然性的突发性的现实存在意外地添加到个人的问题之中,个人摒弃不了他人和他物。施蒂纳做出这样的设想:“一旦国家的全体成员退出国家,国家就会自行崩溃;如果全体工人拒绝接受货币,货币就会失去它的效用”,马克思认为这是一种“陈旧的空想”,这种说法忽略了历史情况和社会物质条件,是失去前提的错误逻辑。在这个意义上,施蒂纳“唯一者”并未摆脱现实,成为一个独立的“固有物”。事实上,这种“唯一者”是资产阶级的自我真实意愿的表达。作为这种表达方式,它仍然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丛林法则。

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施蒂纳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他的利己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是不可忽略的一环。他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为百余年来的无政府主义提供了思想养料,被人称之为“无政府主义的宣言”。因此,“施蒂纳甚至在巴枯宁把他同蒲鲁东混合起来并且把这个混合物命名为‘无政府主义以后,依然是一个宝贝。”

另外,施蒂纳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反对费尔巴哈,施蒂纳是走在最前面的,却不是走的最远的;施蒂纳批判费尔巴哈,给马克思的灵魂予极大的触动,即使马克思认为施蒂纳所提出的“唯一者”思想是较之费尔巴哈而言更为抽象的事物,但是也不妨碍费尔巴哈思想的走下神坛,给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提供了新思路。马克思经此启发,提出人的交往才是人得以存在的现实基础,社会性才是人的根本属性,由此深刻阐明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从这个角度来看,施蒂纳的思想对马克思思想史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些西方的思想流入中国,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判断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互联网的普及在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现实世界的冷漠,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自身的诉求,而忽略他人的想法和立场,把“利己主义”当做“人之常情”。2020年“新冠肺炎”的爆发更是暴露了部分利己主义者的弊病,他们出于自身安全考虑,不顾他人的危难,在封城的口号下仍私自将疫病带向别处,导致疫情的加重。在新的时代格局下,提倡建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马克思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批判有助于现代的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定位,注重人与人的交往。明确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并不是永远对立的一对关系,维护共同利益并不妨碍个体利益的实现。

另一个方面,当前,中国正在遭遇历史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浪潮的侵蚀,这些倾向和现象虽然不是主流,但却造成了严重后果。它不但颠倒了历史是非,搅乱了人们的历史观,而且还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在疫情期间,部分无政府主义者通过大数据下的信息茧房,以造谣、编造等手段披着理性外皮传达无政府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对涉世未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侵蚀,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出现了混乱,成为社会的不安定、不和谐潜在因素。马克思对施蒂纳的历史观上虚无主义的批判对我们应该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用理性的态度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有着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德)费尔巴哈.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费尔巴哈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德)麦克斯·施蒂纳.金海民译.唯一者及其所有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1-258

[5](日)岩佐茂等编著,梁海峰,王广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9-83

[6][英]戴维·麦克莱伦,夏威仪等译.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2-158.

[7]覃诗雅.论马克思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三重批判[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8]赵亮.揭开唯一者的“神秘面纱”[J]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3

[9]江先锋.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原因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2012

注釋

[1][德]费尔巴哈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02页,1984,4

[2][德]麦克斯·施蒂纳著,唯一者及其所有物[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49页,2009,3

[3][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75页,2002,5,第2版

[4][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14页,2002,5,第2版

[5][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55页,2002,5,第2版

[6]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58页,2002,5,第2版

[7]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11─258页,1995,6

猜你喜欢

利己主义虚无主义
世界上不是只有利己主义一条路可以走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向历史虚无主义举旗亮剑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破除虚无主义,夯实文化自信
从虚无主义到教育虚无主义的认识与反思
罗尔斯原初状态中立约人特性
浅析李箱小说《翅膀》中映射的社会现象
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