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中国国际战略

2020-10-09赵博

时代人物 2020年13期
关键词:历史

赵博

关键词: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历史;中国国际战略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提出,国际主义便以一种原则性的存在,处处体现在无产阶级对谋求自身解放的革命道路的基本指导中去了。对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而言,他们所处于的经济基础是相同的,他们所受到的资本压迫的是国际性的。这便决定了无产阶级本身就是阶级联合体和自由人联合体的统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本身就体现着阶级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同时,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又有其实践性,并在国际工人运动伊始时期、列宁斯大林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历位领导人的国际战略思想中发生着深刻变革。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主义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说:“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这一说法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并未出现过,此概念是列宁提出并具体阐释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主义虽然在字面上没有强调其阶级性,但在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中,正是有了国际主义的指导才使得工人运动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的建立亦是在国际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诞生的。国际组织是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的现实载体,是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媒介,国际主义指导下的国际组织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的阶级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视野从来都是具有世界性的,在针对某一国家的革命现状进行分析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往往在结论处落脚于全人类的解放道路的分析。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不止应该归功于两位伟大的思想家的头脑,还应该归功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历史继承性。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主义思想的形成,是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性研究视野的。

在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主义实现了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超越。中国马克思主义两大先驱之一的李大钊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中说:“法人当日之精神,为爱国之精神,俄人之今日精神,为爱人的精神。前者根于国家主义,后者倾于世界主义;前者恒为战争之源泉,后者足以为和平之曙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相较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优越性在这段话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不過在这里要强调的是,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但是亦支持无产阶级爱国主义思想,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统一的。恩格斯在给劳拉·拉法格的信中曾说:“工人党对‘爱国主义采取的新立场就其本身而言是很有道理的。国际联合只能存在于国家之间,因而这些国家的存在、它们在内部事务上的自主和独立也就包括在国际主义这一概念本身之中。”

列宁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率先取得了胜利,使得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了现实,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开始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活跃景象,于此同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又更加暴露了资本主义自身的种种缺陷,世界形势开始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转移向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列宁领导的苏共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主义思想进行了进一步诠释和发展,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历史中的最大联合。

之前提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概念是列宁提出并诠释的,列宁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概念的提出,是在批判当时第二国际内泛滥存在的修正主义思想和俄国国内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背景下催生的。列宁在1913年《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中说:“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这是两个不可调和的敌对口号,这两个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两大阶级营垒相适应的口号,代表着民族问题上的两种政策(也是两种世界观)。”在之后的1917年《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 (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纲领草案) 》中列宁又指出:“真正的国际主义只有一种,就是进行忘我的工作来发展本国的革命运动和革命斗争,支持(用宣传、声援和物质来支持)无一例外的所有国家的同样的斗争、同样的路线,而且只支持这种斗争、这种路线。”

列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的很大一个方面,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列宁肯定一切民族都有分离出去建立各自民族国家的权力,同时又反对民族兼并和外部影响民族问题,列宁积极号召各民族无产阶级在民族自决基础上进行自觉联合。列宁认为, 无产阶级主张通过民族自决消灭强制的“联合”和兼并, 主张各民族实现“分离”的自由, 不是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根本立场, 是在民族自决基础上, 实现一切民族内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自觉地日益接近并自愿联合。另一方面,列宁强调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就必须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统一的苏联的建立使得大俄罗斯主义在苏共开始抬头,列宁指出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是沙皇制度对民族的毒害,列宁在苏维埃政府建立之后就立即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强迫其他民族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实际行动坚持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立场,并在对无产阶级的思想教育中一再强调马克思恩格斯的“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自由的”的思想,列宁结合苏联自身存在的民族问题,发展和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主义,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焕发了新的光辉。

斯大林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发展和歪曲

斯大林在苏德战争中曾分析到 :“同法西斯德国的战争 , 决不能看成普通的战争……这个反法西斯压迫者的全民卫国战争的目的 , 不仅是要消除我国面临的危险 , 而且还要帮助那些呻吟在德国法西斯主义枷锁下的欧洲各国人民 ……其中包括受希特勒头目们奴役的德国人民。我们为了保卫我们祖国的自由而进行的战争,将同欧洲和美洲各国人民为争取他们的独立、民主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从斯大林的话中可以看到,他把把苏联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利益联系起来, 把苏联的卫国战争与人类的解放战争联系起来 , 把苏联人民的斗争与国际统一战线联系起来,表现出了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正是在这种国际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苏联人民英勇抗击来犯之敌,从而粉碎了希特勒3个月消灭苏联的“闪电战 ”。斯大林在战争时期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并且在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差异背景下谋求与英美等国的合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苏联在战争中形成的国际地位和军事实力也成为了斯大林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向大国沙文主义转变的诱因,二战中苏联不断地把周边地区的利益抓笼到自身,并操纵共产国际为苏联服务,同时又在战争期间干涉他国抗战,使国际主义一词成为苏联利己至上思想的装潢,把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发展道路歪曲了。

中国的国际战略

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大背景下的中国革命进行时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中国国情,在实践中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作出了独特的继承。中国的国际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历任领导人的国际战略中。

毛泽东的“世界革命”战略

在中国的三大改造完成、国内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际,以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的著名的演讲为标志,中国的外交开始悄然的发生转变,“逐步背弃了和平共处的万隆路线”,斗争、革命的一面开始发轫,直至1965年,中国外交开始公开向世界宣扬“世界革命”的理念,自诩自己为“世界革命”的中心号召亚非拉落后国家进行革命,走“广大农村”包围“世界城市”的道路。

毛泽东曾说:“革命时外援,胜利时援外。”这句话其实体现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所具有的世界性作用的肯定,在建国初期,中国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国内经济并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和平的外部环境,向外发动革命是不合时宜的。但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以及一些特殊事件的发生,比如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和这一时期美国杜勒斯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言论,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在国内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继续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以防止中国走向修正主义,而为了在国内开展防修反修的革命,就必须在国际上推进“世界革命”,为中国内部革命融造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

毛泽东意在寻求苏中的联合,以社会主义阵营为有力后盾展开对帝国主义斗争在第三世界的推进,但是苏联方面对于支持第三世界民族革命的立场是不坚定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的“三和路线”是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战略的主要内容。毛泽东认为这意味着赫鲁晓夫这一代领导人已经滑向了半修正主义,乃至完全的修正主义,作为坚定的列宁十月道路的继承者和捍卫者,毛泽东认为中国应该毫不犹豫的担负起苏联所放弃的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任,支持第三世界民族革命的运动,为世界革命和国际正义做出贡献。

但是这份“重担”与中国当时落后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相适应,实际上“大跃进”运动正是中国当时对于这份雄心壮志所付诸的努力,但以“趕英超美”为目标的“大跃进”运动失败了,中国经济没有跃进,反而倒退到1956年前的水平,出现了建国以来最困难的一个时期。随之而来的经济调整政策使中央最高层出现了政治分歧,使毛泽东认为国内出了修正主义,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威胁。毛泽东因此开始把注意力转向阶级斗争,中国外交基于国内防修反修的革命需要,想要创造一个服务国内革命的“世界革命”大环境,但是却给中国外交带来了被孤立的局面,不但没有一个国家同中国建交,而且中国的外交关系处于中断,原先行之有效的国际统一战线被放弃了。“世界革命”以失败的前车之鉴为中国的国际战略调整提供了经验教训,为此后中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实施“一条线”战略、重新采用国际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苏争霸进入了僵持期,双方在各个方面既有对抗又有对话,这对毛泽东所提出的“一条线、一大片”战略提出了新的形势要求,邓小平在此关键节点明确指出我们要改变这个战略,我们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我们自己的立场和政策。我们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说公道话,办公道事,谁搞和平,我们就拥护,谁搞战争和霸权,我们就反对。在世界上,中国不打别人的牌,不打苏联的牌,也不打美国的牌,也不允许任何人打中国的牌。我们在国际上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维护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一条线”“一大片”战略,使中国外交重新赢得了主动性,改善和发展了我国与各国尤其是个别大国的关系,给中国自身营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从而得以实现了中国自身的持续发展,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邓小平曾多次提出,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现在国际形势趋向缓和,这是总的趋势。他同时告诫人们:“小的战争不可避免,现在不发达国家之间的战争,实际上是发达国家的需要。”邓小平对总体国际形势的新判断,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对战争形势的估计问题,为我们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邓小平指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工作的目标、任务,要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实现四个现代化,搞好改革开放,在国内需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我们不在乎别人说我们什么,真正在乎的是有一个好的环境来发展自己。”对于一切国际事务和国际问题,中国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突出的一点就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世界局势风暴中,邓小平指出:“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邓小平要求中国要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的现实出发,既有雄心大志,又善于藏拙,埋头苦干,避免张扬自己,避免把目标引向自己,避免引火烧身。“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当然在许多的原则性问题上,中国始终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中,对当今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它的对外开放理论,邓小平把对外开放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既包括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开放。“中国是一个大的市场,许多国家都想同我们搞点合作,做点买卖,我们要很好利用。这是一个战略问题。”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对外经济开放和对内经济搞活,都是中国要长期坚持政策。

二十一世纪中国国际主义的创新发展

在二十世纪末,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发展了中国对外交往的和平思想和永不称霸的外交政策。江泽民在众多国际场合引用中国先哲的“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和而不同”等名言对中国和平外交思想作阐释,中国共产党以中国的国际地位为考量,提出了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文明多样化等理念,并提出要发挥负责任的地区大国作用。但从总体上来说,此阶段的中国国际主义是被动的,是为二十一世界中国国际主义的探索和创新作了铺垫。

在2005年的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在《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演讲中提出了“和谐世界”理念,既以开放包容的思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对话与合作谋求共存共赢的理念。与上世纪的中国国际主义相比,“和谐世界”国际主义新思想完成了中国从被动适应国际规则到主动融入国际体系共建的巨大转变。“和谐世界”理念在国际政治上树立起中国互相尊重、互相借鉴、共同繁荣的关系观,同时作为中国国际经济的新发展观,强调了各国应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最后作为中国国际主义的新文明觀,“和谐世界”强调“应该努力使世界上所有文明、所有民族携手合作,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因此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实际上“和谐世界”理念体现了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的统一性,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萌芽。在之后的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指出:“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紧接着,在十八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向全世界提出了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呼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当今全球化深入发展与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的统一背景下提出的,是中国领导人以全球的战略视野和脚踏实地的实践观相结合而得出的对人类未来发展道路的判断,是中国人民携手世界人民克服和解决当前复杂国际问题、实现世界持久和平发展的科学方法,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国际主义的伟大创造。我们可以预见,“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国际主义创新将成为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间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主义思想。

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七个字回看“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十个字,不得不说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有其狭隘性。但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部谋求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来看时,它的阶级性是为了消灭阶级本身而存在的,是值得被看作一种辨证的存在的。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时期有着丰富的实践,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都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列宁斯大林时期,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在民族问题上得到了更加广泛而深刻的诠释,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但不幸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在此期间逐渐被歪曲,成为了沙文主义的装潢,最终也使苏联自食恶果。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际关系发展经历了从结盟到“真正不结盟”又到“不结盟而结伴”的成长,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国际主义理念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深入人心,这对于中国逐渐走向世界中心,拥有越来越高的国际话语权,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84页

[4]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39页

[5]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4页

[6]李爱敏.论列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体系结构[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9(03):36-40.

[7]斯大林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年,第267页

[8]秦正为.国际主义和大国主义——二战中斯大林外交政策的“双重性”评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9(01):166-169.

[9]吴立斌.简论毛泽东的“世界革命”战略[J/OL].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38903/138911/12473028.html, 2010年08月18日.

[10]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9页

[1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0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1页

[1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3页

[1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页

猜你喜欢

历史
元旦的历史演变
历史重现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新历史
篡改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7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