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和我的祖国》的人物形象探究

2020-10-09罗雨虹

艺术评鉴 2020年16期
关键词:我和我的祖国形象塑造

罗雨虹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不断焕发生机,观众的消费需求与趣味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电影市场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作为中国电影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旋律电影一直致力于在将主流意识与市场消费更好结合的道路上探索。《我和我的祖国》上映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作为一部献礼片,它在宏大历史事件中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塑造了一些“中国式的平民英雄”,本文将从人物塑造方式以及人物形象的价值解读两方面来分析它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关键词:新主旋律电影   我和我的祖国   形象塑造   价值解读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6-0144-03

主旋律电影这一名称的首次使用是在1987年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当时的广电部局长腾进贤向全国电影团队创作者们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发展口号。传统主旋律电影为了提高自己在宣传层面的价值,往往带有主题先行的特点,但这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电影本身应有的故事性。随着观众的审美趣味和消费需求不断变化以及外来商业大片的冲击,这种缺点被逐渐放大,致使主旋律电影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主旋律电影需要不断探寻发展的新出路已是迫在眉睫的事实。新主旋律电影的出现正是这一努力尝试的阶段性成果,它取消了传统的宣教模式,自发地建构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观众从价值观念的被动接受者转换为主动的认同者。新主旋律电影在近年来广泛获得好评,在主流意识的传达以及爱国主义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和我的祖国》是去年十一上映的国情献礼片,该影片用七个重要的历史性瞬间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中国全景画面,讲述了平凡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的感人故事,在宏大历史洪流中融入了个体关怀,从而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它在近年来系列新主旋律电影的探索成果上做出更近一步的探索,尝试了传达主流价值观的新方式,在人物塑造方面做出新改变,将主流价值观融入表达,多维度地塑造了不一样的平凡英雄形象,既践行了主旋律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使命,又顺应观众的心理期待与审美趣味,是继《战狼》《红海行动》等影片之后,主旋律电影的又一次有益的新尝试。本文将对该电影具体塑造的人物类型及其价值进行分析。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电影的核心部分。成功的电影往往能够塑造一个有血有肉且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足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传统的主旋律电影为了增强自身的宣传性和歌颂性,常常采用“脸谱化”的人物刻画方式,夸张地突出英雄人物的某一正面特性,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不免会给人单调乏味的审美感受和不切实际的空洞感。

《我和我的祖国》聚焦于平凡人物身上的英雄气质,它从传统的人物刻画模式中跳脱出来,并没有致力于在影片里塑造“高大全”的主人公形象,而是巧妙运用多种元素来塑造了新英雄人物,并用来传递主流价值观。這些人物有血有肉、不尽完美但却极具个性,他们的身上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人物身上有着充足的鲜活感与真实感。这种人物塑造方式不仅倡导了个体情感的价值,更符合了新时代观众的欣赏取向,也为主旋律影片增加了长远的美学感染力。

(一)多面的圆形人物

根据福斯特的理论,我们可以将人物类型划分为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两大类:圆形人物的刻画更强调性格的多面性,从而使得形象显得有张力与维度,更具真实性;而扁平人物则更侧重凸显人物的某一种典型性格,使其更具辨识度①。以往的主旋律电影偏爱塑造扁平的英雄人物形象,往往是将主人公的某一特征(诸如勇敢、聪慧、奉献与爱国等等)放大凸显出来,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点,但是也会因此带着单一性和程式化的缺点,经过时间的洗涤,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我和我的祖国》选择从平民化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主人公们都只是平凡的小人物,他们的境界也不算高,但是却都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芒,影片在人物刻画上实现了从英雄化到世俗化、从神圣化到平民化的转变。

《前夜》中林治远是平凡的,但是他做着不平凡的事——为保证“开国大典”升旗万无一失而鞠躬尽瘁,他无疑是带有崇高的爱国与奉献精神的,但是抛开他头上的那些光环,他也只是一个有着倔脾气、率真甚至有些偏执的不完美的普通工人形象。他会因为不确定的故障而担惊受怕,会因为困难阻挠而挫败叹气,会在旗杆高处表现出畏高的情绪,这些细节的描写都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平凡人的普通与渺小,可是为国家荣誉奉献的忠心与不畏艰难的决心又使得他不平凡,他最终争分夺秒且不畏艰难地完成了他的使命,成为开国大典背后不为人知却又十分耀眼的工程师。

《北京你好》中刻画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市民形象——张北京。他的形象可能更贴近于日常生活中的平民百姓。他是一个京味十足、地地道道的出租车司机,身上有很多小的瑕疵,例如在儿子和妻子面前的不称职、和人打交道的油滑腔调、抽中门票后洋洋得意与四处炫耀的行为等等,但他最终却选择默默地将门票送给地震遗孤,这一举动就升华了人物形象。高尚的行为与平凡的身份二者之间形成了反差,人们在这一片段中感受到了这个丰满且具体的小市民身上的爱国情怀,这就是这一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

(二)感性的平凡人物

《我和我的祖国》的塑造人物的焦点已不再只是理性的英雄精神,而在人物身上添加了更多的人性思考和人文色彩,人物刻画更侧重于感性表达,突破了以往英雄形象的理性且完美主义人格,使得影片的剧情发展更合情合理,情感表达更具真实性。

首先是感性因素的渗入。传统主旋律电影中英雄人物均呈现出一种“理性”形态,他们几乎没有私人情感,有的只是爱国与奉献的崇高精神。而《我和我的祖国》中的平民英雄身上则加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这种情感就让人物的性格呈现更具真实感与多元化。《相遇》的主人公是个默默无名的核弹科研工作人员,影片并未过多叙述他是如何在实验室中做研究,而是描写了他在公交车上与三年未见的恋人相遇的场景,我们能感受到他为国背离爱人不得相认的痛苦与挣扎,这种隐秘的情感是传统主旋律电影中较少涉及的,情感的呈现表现不再是以往主旋律电影中振臂高呼的政治话语,而是一种更柔和、更感性的话语,是隐藏在日常生活的政治认同。经过感性与理性相辅相成,剧情更具张力与维度,增强了人物的真实度与鲜活度,更易激起观众的共情感。

其次是情感支配着人物的行动。电影是用于表达情感的,情感是带领观众投入和共鸣的终极因素。传统主旋律电影主题以宣传主流价值观为宗旨,人物行为举动都是在为主题服务。《夺冠》主人公冬冬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故事刻画了他与小美之间纯洁的友谊,即将与好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支配着他的行动,他来回穿梭在天台与街道之间,最终为了胡同的居民们能顺利观看女排比赛而没能与小美正式道别,留下了遗憾,扑进爸爸怀里大哭。没有唱着家国的高调,而是种种行为都将孩子的天真与崇高的品质糅合,刻画了这样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披着床单的小超人”,高度赋予了人物的真实性。

(三)典型的符号人物

影片从漫长的七十年历史长河中摘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刻画的人物形象作为不同时代不同事件的英雄群体的浓缩与升华,是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表征。

《回归》讲述的是1997年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影片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指环绕在典型人物周围并促使其行动典型化了的环境,也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②。影片中的典型环境是香港的回归仪式,典型人物是升旗手朱涛与外交官安文彬、香港女警莲姐与修表匠华哥,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代表着不同的群体利益,有直接参与的中方代表,有香港群体的代表,也有怀着特殊情感的异乡客群体的代表。他们身处同样一个故事环境下,却有着不同的心境,或出于强烈的爱国主义,是为了民族的荣誉感,或对回归祖国怀抱的渴求,这都表现为他们拥有着的那个共同心愿——在7月1日0点准时升起五星红旗。

人物形象不再是单纯的国家意志表征符号。影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立足点更多的着眼于个人情感和国家荣誉的统一,每个人物的最后结局总是会与国家意志、大众情感归于一线。《护航》中吕潇然是中国空军飞行队中最优秀的女飞行员,却在抗战70周年阅兵式上作替补。她并不没有选择直接听从安排,而是去上级的办公室大吵一顿,我们能看出她对荣誉感的渴望,但是在最后她却意外的选择放弃可以执行任务的机会,帮助她的战友完成了任务。这种爱国情怀反而在个人情感的烘托下更为崇高,也更为真实。

二、人物形象的价值解读

电影的优势在于它可以通过视听方式直接作用于观众身上,产生具有实效的影响。主旋律电影肩负着主流意识宣传的使命,影片在营造主人公們与观众之间情感共鸣的时候,能潜移默化的对观众进行意识培养与行为塑造,具有很大的价值。

(一)思想价值

《我和我的祖国》是新时期主旋律电影中口碑极佳的创作之一,作为大众审美载体,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契合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消费需求,能对广大观众产生积极的影响与引导。本文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电影人物形象的思想价值进行解析。

首先是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③相比传统主旋律电影说教式的爱国主义宣传,《我和我的祖国》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所创新,它所塑造的各类人物在形象与性格上均有所不同,但是却都拥有一个相同的共同点,就是他们身上都有着极强的爱国情怀,它的表达方式虽然相对隐含、深沉,却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在思想价值上最具影响力的方面就是建立起人们与祖国之间更紧密的情感联系,激发全民的爱国情感,增强公民的民族自豪感,坚定民族自强信念。

其次是思想道德熏陶。我们可以看到《我和我的祖国》以社会现实为依据,真实还原生活场景与历史事件原貌,人物刻画不浮夸,十分贴近受众的真实生活,加深与观众的互动,增强了观众的认同感。正是这种认同感,使得影片所传达的正能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观众的思想和行为等,使其在无意识中形成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道德观念。

最后是正面品质引导。《我和我的祖国》通过观众喜爱的题材来为他们提供一种可以学习的行为模式。难能可贵的就是它刻画了真实的平凡小人物的英雄形象,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具有一些优秀的品德,诸如敬业爱岗、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爱国主义等等,影片在故事演绎的过程中,就将这些品质深深地嵌入在观众的脑海里。

(二)审美价值

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创作的人物形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高大全”的特征,致使其人物类型过于单一与刻板,观众群体接受度较低,较难接受。而《我和我的祖国》这种“中国式平民英雄”的出现,扩大了观众的审美,给予了观众新的审美感受,通过新鲜的方式来展现国家形象。英雄不再是以往那种一味超脱的理想型,他们可以是不完美的平凡小人物,可以摘掉头上的光环,除了那些崇高的理想,他们还可以拥有自己的个人价值,他们是有血有肉的活在我们之中。

这种主动寻找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契合的模式,使影片兼具强烈的主流意识形态、较高的观赏性以及审美的艺术性,作用于接受主体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取向,提升人民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层次,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三、结语

《我和我的机国》用最平凡却最真诚的方式向祖国七十年辉煌的历史致敬,将主旋律电影的政治性、商业性和艺术性三者融洽的统一在一起,在刻画中国形象的同时,蕴含丰富的思想价值,扬长避短,将主旋律电影的价值发挥到淋漓极致。正是它这种求新求变的意识,使得新时代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需求和审美需求得到了满足,也更实效地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献礼片在叙事、美学、市场上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范例。

参考文献:

[1]张庆丰.主旋律电影中英雄人物塑造流变的价值分析[J].戏剧之家,2019,(20).

[2]朱益桐.主旋律电影英雄人物“微叛逆”现象探究[J].电影文学,2019,(16).

[3]陆显禄.中国电影主旋律流变及其特征——基于新中国电影70年的考察[J].电影评介,2019,(19).

[4]龙煦霏.新主旋律电影现象级之路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商界,2019,(11).

[5]陆长河,王丽.国产“主旋律动作电影”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J].电影新作,2019,(04).

[6]紫萱.《我和我的祖国》打开主旋律商业大片电影市场——电影“七部曲”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J].中国电影市场,2019,(11).

[7]陈玠廷.“伟大”孕于“平凡”之躯——从《我和我的祖国》看主旋律电影的“平民视角”[J].新闻前哨,2019,(11).

[8]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82.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英]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冯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我和我的祖国形象塑造
听徐峥谈《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启事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正式启动
《我和我的祖国》让自豪感爆棚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诞生记
《头脑特工队》的人物形象塑造
我在豫剧《狱卒平冤》中的形象塑造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
《我和我的祖国》的幕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