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传承为本让古诗文课堂趣味盎然

2020-10-09王晓

甘肃教育 2020年16期
关键词:朗读画画古诗词

王晓

【关键词】 古诗词;课堂教学;朗读;吟唱;画画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20)16—0174—02

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一直以来,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组成部分,贯穿着语文教学的始终。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发掘古诗文的优势,将“语文核心素养”作为古诗文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与依据,使教学更为科学、合理。下面,本文将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要求,结合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提出“提升古诗词课堂教学效果‘三套车”的看法。笔者从“以‘律激‘趣”,让学生把握朗读节奏的技巧;“以‘唱和‘韵”,彰显古诗词韵律之美;“以‘画入‘境”,彰显古诗词意境之美三方面,对如何提升古诗词课堂教学效果加以阐述,以期创造性地开展古诗词教学,吸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和智慧,丰富学生语言的同时,让中学生借助古诗词中的经典作品,加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以“律”激“趣”,让学生把握朗读节奏的技巧

众所周知,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主要途徑。中学生在吟诗读词的过程中,可以感知诵读所带来的独特听觉享受——诗词的音韵美,而这一行为,正好体现的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所谓音韵美,指的是古诗词特有的音韵和谐。笔者认为,古诗词的诵读要掌握好语音、节奏、语气三个要点。

首先,要读准字音声调。有些诗词由于押韵的要求,还要注意古音的读法。现代汉语的四声调通过“平平,仄仄”体现出来,在“平仄”的交错对应中,感受诗词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如,在教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为保持韵脚的一致,应读“xiɑ”,且此诗的音调与平仄相对应,交错跌宕起伏变化,让学生在诵读时仔细体会。

其次,按照字词的音节和意义,划分并把握好诗句的节奏。笔者这里主要介绍五言、七言诗的读法。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一首诗,其中“故人具鸡黍”的诵读节奏,根据节奏停顿和字句意思的不同,可以有“二一二”——“故人/具/鸡黍”和“二、三”——“故人/具鸡黍”这两种不同的节奏形式。再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其中“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诵读节奏,根据节奏停顿和字句意思的不同,可以有“二二三”——“谁家/新燕/啄春泥”和“二二一二”——“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种不同的节奏形式。这里的节奏相当于音乐的节拍,每两个节奏间停顿稍长,可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读出字的轻重。至于具体采用哪一种,还要因人而异,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节奏形式。

最后,要在诵读时融入恰当的语气,感受意境情趣。把握语气,则要弄清所学之诗词属于哪一种类型,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读的时候要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是诗人和朋友离别之情,且诗人以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对待此情。那么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语气,读出此情感,读首联时要读出开阔的语境,展现长安与蜀州相隔之遥;颔联读出诗人与朋友离别之情,流露出些许的惆怅与不舍,语气较为深沉;颈联笔锋一转,以昂扬的语气读出一种顿悟的开阔思想境界;尾联以平缓的语气读出诗人对一般别离之情的认识。可采取视频朗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模仿朗读,并推选朗读水平高的学生配乐朗读,且让学生谈体会。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营造学诗词的氛围。不同类别的诗词,采用的语气不同,还要根据诗词内容进行把握。

可见,朗读可激发学生学诗词的兴趣,让他们感悟诗词大意,带他们进入诗词的意境,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定会逐步提高。

二、以“唱”和“韵”,彰显古诗词韵律之美

中央电视台曾播出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该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一方面节目形式新颖别致,迅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和学生的眼球,另一方面节目关注经典的精髓,重点挖掘每一首古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能帮助人们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内涵和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初中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并不浓厚,但对流行歌曲都比较热爱,而古诗词完全可以唱出来[1]。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该节目中恰当的片段引导学生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是各个朝代的流行歌曲,可采用下面三种方法来展现。一是播放现成歌曲。比如徐小风演唱的《别亦难》(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水调歌头》),还有孟郊的《游子吟》以及大家熟悉的《中华民谣》“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等,都是初中生喜欢的歌曲。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次让学生集体听。第二次播放时,如歌曲适合男生唱,就让男生伴唱,女生听;如歌曲适合女生唱,就让女生伴唱,男生听。第三次播放时再让男女生齐声唱,结果学生都很积极专注,唱完了,也背会了。二是播放与古诗词搭伴的现成曲谱,如用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配《敕勒歌》,用俄罗斯民歌《纺织姑娘》配李之仪的《卜算子》等。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学会如何将古典诗词配乐演唱,而且还很快就背会了所学的具体章句,可谓一举两得。三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吟唱,吟(按照字音拉长调子有节律地唱)也可,唱也可,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即可。这样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表达的感情,自会将诗句铭记于心。四是选取节目中合适的片段,引导学生用古诗新唱的方法学习古诗词。电视节目中,歌手王俊凯将《明日歌》重新谱曲配乐演唱,形式独特,引来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2]。节目播出后,《明日歌》传唱度很高,旋律一听就印在脑海里停不下来。其中的歌词“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相信学生只要听一遍就可以将旋律哼出来。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选取节目中精彩片段播放,教会学生用古诗新唱的方法学习古诗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记忆好古诗词。

这是一种全新的古诗词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变“被动诵读”为“主动演唱”,特别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当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后,背诵效果也较好,很多作品都可以实现当堂背诵。

三、以“画”入“境”,彰显古诗词意境之美

北宋著名画家张舜民曾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被苏轼高度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些名言都说明诗和画虽然载体不同,却可以互相转化。当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古诗词都是写景状物之作,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根据古诗词的所有意象和具体内容,动手画自己感兴趣的古诗词,达到感知意境、体味诗情的目的[3]。考虑到并非每一位学生都有绘画基础,笔者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第一,让学生由画入诗。如利用名家成画,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将赏画与读诗相结合;第二,鼓励学生自由绘画,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把诗文画出来,这种方法的运用恰好给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的机会和空间。对画得相对好一些的作品,及时张贴在教室里,让大家观赏,使学生很有成就感;第三,借助网络工具,让学生去搜素图片,按自己的理解自由设计组合意境,做成自己的电子诗歌阅读作品。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打开学生的思路,开拓学生的视野,将数字化的技术运用到具体学习中,所以最受学生的欢迎。

无论采用以上何种方法,笔者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借助古诗词中的意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诗中景物描写的画面,感知“景语”,体味“情语”。如在教学王维的代表作《山居秋暝》时,笔者先让学生找出诗中具體的意象,然后让他们借助合理的想象,在脑海中去描述王维笔下的夜景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在纸上画出来。如此一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了想象的空间,既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也使学生在想象中提升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有效地提升了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近年来,全国到处兴起“国学热”和“诗词热”,像《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经典咏流传》等文化节目红遍大江南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是当下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创造性地开展古诗词教学,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丰富学生的语言的同时,让学生借助古诗词中的经典作品,加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让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侯晓田.提高古诗文教学效能的新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05):31-32.

[2] 刘德春.浅析文化综艺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J].数字传媒研究,2018(03):20-22.

[3] 李革.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古诗文学习策略研究[J].语文课内外,2019(26):7-8.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朗读画画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古诗词中的新年
我爱画画
老树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