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

2020-10-09陆小成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0年7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供给侧改革

陆小成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发展机遇。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供给侧改革的战略高度审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供给,加强环保组织培育,培育生态文化,提高生态产品供给,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美丽首都。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首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既是党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战略贯彻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必然要求,也是紧紧围绕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选择。供给侧改革作为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增长的重要引擎,对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低碳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1]。供给侧改革是治理北京“大城市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良策。面对雾霾天气频现、水体和土壤严重污染、生态承载力不断下降的严重困境,北京市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促协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发展机遇。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高度深刻审视首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难题和障碍,进而对症下药,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和美丽生态的世界级城市群。

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机遇

供给侧改革要面对和破解传统经济发展困境,特别是针对经济质量不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粗放发展导致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提出来的。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重视和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将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强劲的发展机遇。

1.1 供给侧问题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根源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生产源头上进行污染治理,只有推进传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行转换调整,只有加强供给侧结构的优化升级,构建区别传统的更加绿色低碳、提质增效的中国经济升级版,才能从根源上缓解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传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中,因受技术水平、能源基础、思想认识、体制机制等限制,导致出现低水平、高能耗、高污染的“供给陷阱”,以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低端的产出和微薄的利润,这种经济供给结构是引发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根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要重视从供给侧这一源头上进行反思和改革,才能标本兼治。

1.2 供给侧改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利好機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以供给质量和效益提升为目标,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减少过剩供给、优化有效供给、增加空缺供给,提升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保需求。供给侧改革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带来重要机遇[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供给侧改革为加大北京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提供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改变传统拼能源、拼资源、拼生态的老路,抓住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新机遇,把科技创新、绿色革命的潜力和动力释放出来,主动适应和推进动力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推进。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引导

一,生态文明建设引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领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引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的方向发展。构建生态、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3]。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北京面临严重的资源能源与环境问题,不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北京环境污染问题难以根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评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供给侧改革的最终成果突出表现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是否促进了绿色生产和低碳消费、是否增强了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和土壤等环境质量的需求。

2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

从供给侧改革的维度进行考察,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经济、管理、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的问题与障碍。需要根据首都服务中央的功能战略定位,从京津冀的跨区域空间尺度,分析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

2.1 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不彻底

北京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和质量均处于全国前列,但同时,从供给侧维度来看,北京也付出了资源能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沉重代价,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加剧,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当前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矛盾。北京尽管已从传统的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成了服务业占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但服务业等产业的能耗和环境污染水平还比较高,经济结构还不够优化,北京作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增长格局未能对周边地区发挥扩散和带动作用。河北、天津等省市长期以来以重化工业为重要支撑的高碳产业结构、传统发展模式的存在,实际上也抵消或恶化了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2.2 治理政策供给不完善,污染治理能力不强

从政治行政领域看,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部分地方政府对污染治理不力,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供给不够完善。一是职能分工不合理,环境治理职责不清,基层环保部门对跨域污染问题难以有效治理,而辖区内因交叉管理引发的环境治理不够顺畅。二是基层环保部门的编制过少、权责不对等,环保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资源与力量不能很好整合,在环境管理体制上存在政出多门、多龙治水等矛盾。三是有关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执行不严,惩治不到位,导致许多地方的污染现象没有得到遏制,部分基层执法人员素质不高,难以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3 社会建设滞后,生态环保组织力量势微

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领域中存在建设滞后、社会组织发育不良、社会参与力量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推进和资源整合。生态文明建设仅仅依靠政府单一力量,难以形成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的合力。社会生态意识严重缺失,社会组织未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导致整个社会陷入共同污染、共同承担生态恶化后果的“公地悲剧”困境中。在现实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社会组织比较少,环保组织与政府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和信赖机制,环保社会组织没有成为政府部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帮手,两者也未能在污染治理、环境监督、生态评价等方面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和信赖关系。从北京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而言,未能形成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2.4 生态文化缺失,生态环保意识不强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自身离不开生态环保价值观的文化生成与理念支撑。尊重科学规律、崇尚自然生态的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引。但现实中,由于社会缺乏科学的自然价值观建设,缺乏环境教育和环境伦理建设,社会的资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不强,导致只要GDP和经济增长,不要生态环境的社会现象。许多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漠不关心,认为环境污染是全社会的事情,与个人关系不大,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关活动时不积极,对环境污染现象的监督和防治意识淡漠。民众积极主动参与,自觉形成生态环保的文化意识就现阶段而言还比较困难。特别是对企业等污染行为的监督、评价等参与积极性不高,意识不够强烈。

2.5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承载力日益下降

从供给侧的视角看,生态产品短缺已成为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严重短板。目前来看,京津冀地区的城市环境污染相对严重。其中,北京的工业领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等排放量均要低于天津与石家庄,但生活领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排放量均要高于天津与石家庄。近年来,北京虽一直比较重视园林绿化建设,但由于城市规划执行不到位和人口增多以及产业发展的需要,城区的一些绿隔离带被大量的违规建筑所占领,许多生态用地被改为建设用地,生态空间不断被挤压和侵占,导致整个城市生态承载力不断下降。尽管也规划和布局了为数不少的城市公园和道路绿化带,但还没有做到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绝大部分的建筑屋顶都没有进行绿化的设计和建设,浪费了很多公共空间和生态资源。

3 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有着深远影响,也是中国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恶化问题所作出的庄严承诺和履行的减排义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五位一体全方位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措施和对策。

3.1 加强创新驱动与供给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

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应以创新驱动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高尖精经济结构,提高北京经济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要补生态环境的短板,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扩大有效供给。二是积极化解过剩产能,特别是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抑制传统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供给需求,加快资源从传统“三高两低”行业的退出速度,减少无效供给。三是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重视技术创新,特别是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使生态环境供给侧改革发挥倍数效应,使新产业以几何式增长推动经济发展。四是要加强产业创新。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附加值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创新型、集约型、低碳型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五是要培育绿色发展的市场内生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的内在活力,以生态环境为重要约束条件促进企业转型,加强产业创新和结构转型升级。

3.2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供给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政府支持,需要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系统解决供给侧矛盾与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供给与改革创新。推进供给侧改革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紧要环节[5]。一是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特别是要改变传统的以GDP为主导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政绩考核体系,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供给。二是建立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修复和保护,建立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重点加强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联防联控体制机制建设。三是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要加强制度供给,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的推进与战略实施。四是要加强北京区域内各部门、各区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协同作战,加强林业、园林、城建、農业、水利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分工合作,成立专门负责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机构,做到职责清晰、分工合理、有机衔接。

3.3 重视生态环保组织培育,加强社会资源统筹协调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一要高度重视社会组织作为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桥梁作用,高度重视生态环保领域的社会组织培育和建设,充分引导、动员、利用社会组织力量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二要构建和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参与体系,畅通参与渠道,依托社会组织、企业、新闻媒体、政府职能部门举行各种生态环保活动,建立和拓展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三要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制度,依托高校、研究机构等举办各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学术研讨和社会活动,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四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统筹协调机制。要理顺跨域权属关系和行政体制,建立适合北京首都特点的生态文明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碳交易等市场化机制,统筹协调和整合社会力量和企业资源,统筹协调社会资本、社会组织、社会群众力量,促进北京乃至京津冀地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五要构建生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供给侧的视角,为人民群众提供低碳、生态、绿色、适度的生态产品,积极推进绿色消费革命,选择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3.4 培育生态环保意识,形成崇尚自然的文化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生态文化的供给,要不断培育和增强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形成尊重自然规律、崇尚生态文明的生态环境,实现环境权益的代际公平和生态安全。一要重视生态环保的文化创新,形成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观和创新观。政府官员、企业领导、社会公众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二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理念,增加大气治理、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的公共产品供给,构建人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共享生态文明成果的机制和渠道,畅通人民群众在环境污染监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知情权、监督权、谈判权等话语权,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要重视生态文化氛围的培育和建设,构建资源共享、生态共建、协商互动平台,提高北京区域资源能源和环境承载力。

3.5 加快建设绿色城市,提高生态产品供给

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城市园林绿化等生态产品的供给。一要按照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的指导思想,对北京市的园林绿化及绿地建设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制定高标准、高规格的首都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规划,加强跨域生态空间规划与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和海绵城市,构建京津冀跨区域生态综合体。二要以生态产品品种多样、服务品质提升为导向,既要鼓励和引导企业重视绿色低碳生产,多提供和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包括节能节水器具、绿色家电等,也要引导社会公众多购买绿色低碳产品。三要加快推进城市的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工程建设。拓展城市立体绿化空间,持续推进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湖泊、湿地、绿化面积,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生态宜居的美丽首都和绿色低碳的世界级城市群。

参考文献

[1] 李佳阳.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环境保护战略[J].绿色环保建材,2017(2):18,20.

[2] 周国梅.環境保护支撑供给侧改革的建议[J].环境保护,2016(16):29-32.

[3] 夏光.环境保护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2):1.

[4] 赵其国,黄国勤,马艳芹.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学报,2016(19):1-7.

[5] 李佐军.供给侧改革助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N].人民日报,2016-04-05(7).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供给侧改革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