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假期综合学习,实现历史课堂延伸

2020-10-09蒋兴亮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年俗古木糍粑

蒋兴亮

2017年历史课标明确提出,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外,我还尝试将历史课堂在假期,尤其是寒暑假实现延伸。为此,我布置了历史综合作业,实践证明效果很好。以下是我设计的部分综合延伸课题。1.我从哪里来——姓氏考察,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本地宗祠、族谱,寻访老人,查阅图书等手段弄清有关本姓氏的来源、迁徙、分布、名人等,写出不少于300字的書面报告或介绍。2.调查家附近的古街、古巷、古民居、古木分布与保护现状,或记录正在消逝的年俗。调查报告要包括调查对象、调查人、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内容以及结论。3.国史访谈录,要求就抗战史、共和国史寻访当事人、亲历者等,要写出不少于300字的访谈记录。

作业布置下去后,同学们基本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课题。有20多名同学用手机拍下了本村附近的古树名木和古井老屋,其中王高洁同学记录了本村一棵树龄500年的古樟树生长现状及保护情况。

调查对象:500年树龄古樟树

调查时间:2020年1月20日

调查内容:古木保护情况

调查人:王高洁

寒假期间,我去调查了关于古木的保护情况。古木枝繁叶茂,仿佛能够着天。古木上还挂着牌子,标明它是一棵500年的古树并且需要被保护。调查结果以及古木的生长现状表明,古木保护及生长良好。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关于家乡古樟树的调查报告,内容简短而不失完整。通过这次调查,该生增进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并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出强烈的热爱家乡、保护生态的情怀。

还有一些同学介绍了家乡的年俗,其中梁莹同学介绍了打糍粑的年俗,报告如下。

(一)实践时间

2020年1月22日。

(二)实践目的

调查家乡年俗——打糍粑。

(三)实践内容

“二八二八把面发”,农历腊月二十八了,年味越来越浓。我来到叔叔家里看他打糍粑。早在一个星期前,他就把自己家收获的糯米放到大缸里浸泡。中午过后,村子里到处飘着蒸煮糯米的香气。很快糯米蒸熟了,三个魁梧的村民和叔叔一起把蒸熟的糯米放进村口一个大石锅里。然后,每人手持一根木棒,依次反复在石锅内不停杵捣,直到蒸熟的糯米粘成一块形成一个大饼时才基本完成。

(四)实践结果

我了解到了打糍粑的基本程序并且和家人一同品尝了软糯香甜的糍粑。

(五)实践体会

爸爸说他小时候总盼望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块久违的糍粑。而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糍粑已经成为大众化食品,在超市、商店等都可以买到。村子里很少有人打糍粑了,我希望它可以传承下去,为我们增加一些年味。

教师点评 这篇实践报告结构完整,既详细介绍了打糍粑的程序,又表达了希望保留和传承这一传统年俗的心声。同时,也有父亲对以往生活回忆的口述史料。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的有力见证。报告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百字,但其蕴含的人文情怀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测验可比拟的。

再来看陈辉同学做的国史调查。

小时候听过外婆讲后山那块鸡血石的故事,我听得入迷。外婆家的后山山腰上有块特别的石头,石头上有几道沟,说是当年日本鬼子用刀砍的,且石头是红色的。外婆家的老房子大门石墩上还有抗日战争时留下的弹坑。鸡血石和有弹坑的石墩都是日本侵华历史的见证,一定要保存下来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人。

教师点评 陈辉同学这段口述历史很有意义,告诉我们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这种国史访谈既起到了搜集保存史料的作用,更是对学生本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教育无痕是当前教育界盛行的教育理念。这是一种将教育意图掩盖起来的真正的教育艺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它让被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切身体验、自觉自悟。几个学期的假期综合学习实践让同学们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猜你喜欢

年俗古木糍粑
苏南年俗亦动人
依托年俗学数学 构建德育一体化课程
做糍粑
不同年代 浓浓年味
古木老僧图
二十八,打糍粑
古木硅化处理对其物化性能的影响
海门口遗址饱水古木酚醛树脂加固效果评价
打糍粑
利用荧光偏光技术对古木进行腐朽等级判定及加固程度的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