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图书情报学跨学科教育调查研究*

2020-10-09缪书廷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0年10期
关键词:标引情报学跨学科

缪书廷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图书信息中心 浙江杭州 310053)

1 引言

跨学科在日语中称为“学际”。通常所说的跨学科包括交叉学科(interdisciplinary)和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两个方面的概念,指通过整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理论、信息、技能、工具或观点,来提升基本的知识理解或解决那些单一学科或研究实践无法解决的问题[1]。

作为重视图书情报学的发达国家,日本在图书情报跨学科教育上的进展一直走在世界前沿,受到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日本图书情报教育模式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变革与跃进,其中最主要的变革就是对多种学科的融合。在传统的图书馆学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组织与用户的信息需求时,日本的图书情报教育界也对其教育模式提出了疑问,并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改进。区别于职业培训、普及教育的单一性,图书情报在日本高等教育机构中随着相关职业定位的变化而走向综合化,与以往的教育相比要求更高层次的技术能力及其在不同学科问题中的应用。

近年来,互联网迅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iSchools运动也日益深化,对图书情报学教育和图书馆员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结果是,不仅图书馆业务的方法论与制度论的更新成为必要,图书情报工作者必需的知识结构与技能也和以往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世界图书情报教育机构类似,日本的图书情报院系也纷纷更名和合并重组。如筑波大学在2007年将图书馆情报学群与第三学群①情报学类合并改组统称为“情报学类”[2];很多教育机构在本科阶段实行宽口径教育,即1~2年的学部(学院)共通基础课程后再进行专业分化。日本图书情报学从图书馆学到图书情报学发展到如今的情报学与复合情报学的趋势。在此影响之下,师资力量的变化及课程体系进一步调整,使得日本图书馆情报学教育向学群扩散过程中口径更宽,基础更广泛,在专业细分与跨学科融合过程中的专业界定变得模糊。

在此背景下,开展图书情报教育的跨学科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厘清日本图书情报教育的发展与教育理念,有助于认清日本图书情报教育的知识架构。本文通过对日本图书情报教育进行样本调研,对日本图书情报教育的跨学科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量化分析。

2 研究样本的数据采集与加工

2.1 研究数据采集范围

日本图书情报教育数据采集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育机构的选取。因日本图书馆协会、国立情报学研究所、日本全国学校图书馆协会等官方网站均未公开图书情报教育机构的完整名录,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我国承认学历的日本国内所有大学的已公开排名进行逐一筛查,选取在本科院系或研究生院中设置了图书情报学相关专业的机构,确定了30所大学(本科)、27所大学院(研究生院)的图书情报学相关学科和研究科作为本次图书情报教师与课程数据采集研究的对象。

第二,课程数据采集。在课程数据采集过程中,因日本图书情报教育机构部分公开课程信息未区分硕士、博士层次,且单个类型的课程数目相对较少,所以将硕士、博士课程共同归纳在“研究生”课程层次中。经过整理,共采集到4 149门课程信息,其中本科阶段2 776门、研究生阶段1 373门。课程属性描述主要包括所属机构名称、学部/研究科名称、学位层次、课程层次、课程名称、学分、课程类型等。

第三,教师数据采集范围。教师是指筛选确定的教育机构官方网站公开的教师。教师属性描述主要包括教师姓名、所属机构、性别、职称、学位层次、教师专业(学习经历)、研究领域等。经过整理,共采集到883位全职教师的信息。

2.2 课程标引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Excel表格工具作为标引的主要工具。在标引形式上,主要采用主题分类标引方法,包括三级标引结构。其中,第三级标引采用自由标引,不作规范化处理;但二级主题和一级主题需要进行规范化处理。

2.2.1 主题标引工具

美国图书馆与情报学教育协会(Associ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简称ALISE)颁布的LIS(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研究领域分类表是目前唯一已公开的图书情报教育的权威规范词表。汪茹在裴雷教授的指导下,对ALISE词表进行了标引可用性测试,并对其不完善的部分进行了拓展与修正,将其原有的10个大类扩展到15个大类,最终建立了15大类和194小类的图书情报课程主题分类词表[3]。本文直接采纳ALISE修正词表作为标引工具,通过Excel的名称管理器和下拉框设计了简易的逐级主题类目标引体系。

2.2.2 跨学科类目标引

课程数据库的第二轮标引为面向跨学科类目的精细化标引。在原有的ALISE扩展主题分类词表中,跨学科作为一级类目包含15个二级类目。通过一级类目标引,识别出跨学科应用(Multidesipline)类目后,再对跨学科所属的15个类目进行重点分类标引。

在标引过程中,首先把课程分为本科、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两个层次的数据表,分别进行首轮主题分类标引,并利用二级分类词表进行分类判断。此轮标引完成的有效数据为:本科课程数据共2 774条、研究生课程数据共1 368条。在一级分类标引结果中,本科、研究生层次跨学科课程比例均为第一。由此可见,日本图书情报高等院校课程体系中跨学科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在此后的第二轮标引中,采用重点标引的方式,用Excel的数据筛选功能将跨学科应用类目的数据提取出来,并再次使用下拉框的方式分别对本科与研究生层次课程的15个二级类目进行分类标引。两轮标引完成之后均以透视表的形式对分类结果进行了统计和排序。

2.3 教师标引

为方便标引,在教师信息汇总成表时删除了翻译行,首先用日语对教师专业进行初步筛选。在标引词表的选择上,本章引用了ナレッジステーション(Knowledge Station日本学校情报)网上的高等教育学科分类,翻译后形成共有9大类89小类的中文规范词表。其中分类表的大类即学科主题领域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农学、保健、家政、艺术以及综合/新领域9类。

在对日本图书情报教师信息的采集过程中,着重关注了教师职称、性别、获得学位、学习经历及主要研究领域的数据,并经过对标引有效性的讨论,主要从教师专业分类方面来分析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分类的标引主要针对教师的最终学历,首先分为图书情报专业与其他专业两类,分析教师跨学科知识的比例,再在这两类专业的教师数据中进行进一步的二级学科分类标引,研究跨学科专业分类中各个学科的影响系数。根据已搜集数据的完整性和数据分析的需要,首先对课程数据库中出现的日语、英语学历层次描述进行了标引规范的说明(如表1所示)。

2.3.1 图书情报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分类

首先使用Excel数据筛选功能,对FPhD(博士学位)和Fmaster(硕士学位)项进行命中筛选,列出最终学历为博士和硕士的教师数据,并使用“図書館”和“情報”为检索词,筛选出图书情报类专业的教师信息,分别建立了新的数据表。此后对个别没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的数据进行了补充标引。

2.3.2 教师专业的主题分类标引

用Excel的名称管理器,一级类目设置为下拉框,二级类目设置为联动下拉框,使学科主题和二级学科分类可同时进行标引。主题分类标引对图书情报类专业和其他专业的教师数据表分别进行。在标引过程中由于元数据的格式不统一性以及部分学科描述数据的不完整性,利用FresearchArea(教师研究领域)数据项进行了辅助判断。

在教师数据库的917条数据中,大类标引共完成774条数据,有143条数据因教师学历信息未能获取而无法标引。其中图书情报类专业教师数据209条,其他专业教师数据565条,因此跨学科专业出身的教师比例达到73.0%。由此初步可见日本图书情报教师知识结构中学科的丰富性和跨学科融合的力度。小类标引共完成598条数据,其中图书情报专业教师数据209条全部标引成功,其他专业教师数据389条。其他专业教师数据表中的一部分因信息不完整无法进行分类标引,如仅显示“工学博士”等。

3 日本图书情报跨学科实践的统计结果

3.1 日本图书情报跨学科课程的统计情况

3.1.1 课程结构中的跨学科比例较高

跨学科比例即全部图书情报课程中跨学科课程所占课程比例结构。在全部4 149门课程记录中,共识别标引1 672门跨学科课程,总体占比达到40.29%,远远超过其他课程类型,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具体而言:在课程设置中,共有3所大学开设课程超过300门,分别是北海道情报大学的400门、关西大学的338门和筑波大学的330门;但从研究生角度看,开设课程最多的分别是筑波大学的168门、关西大学的134门、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的114门和同志社大学的90门。

具体到跨学科领域(如表2所示),共有4 142门学科完成课程主题标引,占99.8%;对日本图书情报课程数据库的标引共完成本科课程标引2 774条,其中跨学科应用课程1 154条,占全部课程的41.6%;研究生课程数据共1 368条,其中跨学科应用课程518条,占全部课程的37.87%。二者并无显著差异,说明日本图书情报教育在不同学历层次上均具有较高的跨学科比例,而传统的图书馆学课程如信息检索、馆藏和信息资源管理类、用户服务、信息组织、档案管理、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实务、编辑出版等课程类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几乎都在1%左右甚至以下,呈现出明显的边缘化趋势。研究结果与近年来图书情报研究者对“去图书馆化”的愈演愈烈的讨论是一致的,并使跨学科应用类的进一步分类分析成为必要。第二,结合汪茹的研究数据[3],发现:日本图书情报高等教育课程15个大类的主题分布中,跨学科应用课程不仅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大大超过了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图书情报课程中的跨学科课程比例(如表3所示);但在本科层次的跨学科设置中,日本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基本一致,有超过35%的课程均为跨学科设置,也体现了本科层次的跨学科发展优先于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态势(如表4所示)。

表2 日本图书情报课程主题分布

表3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图书情报教育跨学科课程占比

表4 不同学历层次的图书情报课程跨学科课程设置比例

3.1.2 跨学科课程结构

以1 155门本科跨学科课程和518门研究生跨学科课程为二次标引对象,进一步细分跨学科类目下的二级类目,得到如表5所示的结果。

表5 日本图书情报课程跨学科主题分布

值得关注的是,在跨学科分类课程中占据比例最大或是较大的分类,基本上属于与传统图书情报学及各学科门类中均有一定交叉分布的基础学科。比如数学与统计学,就被认为是构筑情报学科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它通过研究创建情报学科中使用的数学方法,以及应用数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和技术,对情报学科定量规则、定律和结果等进行阐释[4];又比如语言学,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和外语的交流,近年来的日本图书情报教育研究生课程中,国际交流与实习的加入使英语与多国外语的能力更显重要[5]。而介于2%~10%之间的生物卫生、健康与医学类、经济/商务/金融类、艺术、文学与文化类、历史与人文类以及认知科学与心理学类等类目,则大多与产业知识结构的融合有关。如《运动行为表现》体现了“生物卫生、健康与医学”学科方面的应用需要;《经营情报模型》则是情报学对“管理科学”的跨学科融合等。此外,“其他”类在本科与研究生课程中所占比例都较高。它是在跨学科课程的二级分类标引时未能与其他14类标引词进行匹配的课程,虽然未再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标引,但在跨学科课程标引过程中发现,“其他”类课程多为理化基础、应用物理以及电力电子方面的基础与技术课程。

3.1.3 跨学科课程的校际差异

根据不同学校的跨学科课程分布(如表6所示),发现跨学科课程设置较多的分别是关西大学的169门、北海道情报大学的158门以及同志社大学的115门;而设置比例较高的有早稻田大学的64.58%、同志社大学的62.16%以及中央大学理工学部的60.80%。

3.2 日本图书情报领域教师跨学科知识结构统计情况

3.2.1 教师知识结构

根据教师最后学历的专业标引,识别出跨学科背景的图书情报教育机构的教师知识背景。在全部917位被调查对象中,共有780位具有学历专业信息,总占比85.06%,具有一定的研究效度。其次,在被统计的780位教师中,跨学科背景教师占73.1%,充分说明了日本图书情报教育开展的多学科属性,这一比例也远高于美国、中国等国家。

3.2.2 教师跨学科知识结构

(1)教师知识结构一级门类分布

根据规范词表一级类目,即学科主题领域对教师专业的分类。如表7所示,跨学科类专业的教师的学历专业在一级主题领域上分布相对较广,在9个大类的主题中涉及8个大类,仅家政类未涉及;而在一级学科门类中,工学占比最高,达到43.62%,具有绝对的优势。此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对教师跨学科知识结构也有较大影响。

(2)教师知识结构二级门类分布

在二级学科门类中,共有389位教师可获取其最终学历的二级门类信息,约占跨学科专业背景教师数量的68.2%,具有一定可用性。而在具体的二级门类分布中,发现跨专业知识背景的图书情报教师的毕业专业来源非常广泛,并且分散:在89个小类中涉及51个小类,覆盖面占到57.3%。排在首位的是占12.34%的电力/电子工学类,在此之后超过5%比例的仅有数学、心理学、教育学3项,如表8所示。

表6 日本图书情报课程跨学科校际差异

表7 日本图书情报课程跨学科主题一级门类分布

3.2.3 教师跨学科知识结构的校际差异

在表9中,分别统计了不同大学的跨学科知识背景比例。可以发现:

第一,在若干交叉学科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跨学科教师群体,比如北海道情报大学的保健学和社会科学、名古屋大学的理学、筑波大学的人文科学、关西大学的工学和社会科学、群马大学的社会科学、京都大学的综合性科学与新兴科学,都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交叉研究群体。

第二,从总体交叉学科的结构看,工学、理学、人文和社会学科是跨学科背景的主要知识来源,尤其是面向实践领域的工学更是具有代表性。

4 结论

4.1 跨学科课程体现出的基础技能学科和产业知识学科的能力素养

在对日本图书情报课程体系中跨学科应用类进行二级分类的统计与评述中发现,跨学科课程可分为拓展与支持信息技术的基础技能学科(数学与统计学、语言、传媒与传播学、其他4类)和不同组织内的产业知识学科(生物卫生、健康与医学,经济/商务/金融,艺术、文学与文化,历史与人文,认知科学与心理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政治学,教育,哲学,电子商务共11类)。

结合以上两种理解,我们试着将跨学科应用课程与信息专业人员的主要类型进行对应:基础技能课程对应整体的问题分析与掌握能力、产业知识课程对应特定领域专业能力。从整体上看,两者在比例上几乎对等,体现了日本图书情报跨学科教育中对这两类能力培养的平衡。但从个别来看,基础技能学科类别少而集中,产业知识学科类别多而分散,显示了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整体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跨学科导向中受到倚重的地位。

4.2 多学科围绕信息技术的教师知识结构

表8 教师跨专业二级学科门类分布

表9 教师跨学科知识背景的校际差异

由教师专业主题领域统计中可以看出,“图书情报专业”教师占全部教师的28.07%,而被标引为“文化人类学”的26位“图书馆情报学”专业背景教师在“图书情报类”教师中占12.5%,在全部教师中仅占3.5%,是非常小的比例。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图书情报类专业教师,还是其他专业类教师的知识结构都显示出对工学类学科异常的偏重。回顾课程数据分类,教师专业的分布特点与课程体系中“传统图书馆学的边缘化”,以及“多学科围绕信息技术展开”的形式相呼应。而在二级类目分布中,图书情报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教师知识分布呈现了明显的不同。其他专业的教师涉及的学科领域之广泛及其分布之平缓,彰显了图书情报教育的复合化发展态势。

4.3 日本图书情报教育的三种跨学科发展趋势

在对日本图书情报教育机构的课程体系与教师知识结构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析后,本文尝试从跨学科融合方向的视角将日本图书情报教育模式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1)向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接近。该教育模式以工学、理学类情报专业为代表,在课程体系中以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为中心,跨学科融合方向多以工学、理学类相近学科为主,受同一院系中其他学科影响较大。优点是能够培养拥有尖端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信息人才;缺点是过分强调技术是情报学研究的唯一手段而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精神,特别是在本科阶段跨学科比例较低且多为技术基础课程,学科定位稍显狭隘。

(2)与社会学、经营学等主流大领域学科的交叉与重组。此类教育模式以类别繁多的综合情报学类为代表,将培养重点放在跨学科专业领域知识的应用上。其优点是产业知识深化,有助于增强信息人员在组织经营中的参与性;缺点是学科边界模糊,图书情报学跨学科领域过于扩张,容易造成基础理论甚至研究对象的动摇,对图书情报学的学科独立性产生不利影响。

(3)与相近学科的一体化。此类教育模式以图书馆情报学为代表,保留了传统图书馆学以职业教育为中心的部分基础课程,并引用情报学、档案学等邻近学科,融合媒体技术以提高知识管理的能力。其优点是学科的独立性和培养目标的相对明确性;缺点是师资力量相对较为单薄,且对高新技术的融合力度较弱。

5 结语

图书情报学是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灵活地与多种学科进行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即使如此,图书情报教育仍然有一些固有的知识领域。在不同的教育理念以及职业需求的引导下,日本图书情报教育模式以这些固有的知识领域为中心,朝着数个方向进行了多样化的扩展。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些方向上的扩展或许仍会继续,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教育模式出现新的跨学科方向性也不难想象。日本的图书情报教育强调信息技术在多领域组织经营中的应用,重视产学结合,面向实际。在各机构的跨学科课程,尤其是研究生层次中,实践应用课程也占据相当的比例。另外,还有一些机构引进联合培养的方式,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进行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平台,也为联合办学单位提供了储备人才。例如,筑波大学开创的“嵌入式技术教育”,情报学群与尖端IT企业联合培养实践型技术人才,实现了教育机构与企业的双赢。我国图书情报学目前的社会认同度较低,还处在综合性边缘学科的地位,许多教育机构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造成毕业生就业与用人单位人才短缺的双向压力。因此借鉴日本的实践培养模式,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适应各类学科环境的高端技术人才。

因网络限制、隐私保护等影响,本文所用数据的完整性以及研究的权威性仍存在一些不足,但希望笔者对日本图书情报教育信息的整理与分析研究,对我国图书情报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教育方式、师资力量整合等产生一定程度的启示,同时希望未来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日本图书情报权威教育机构,使该研究成果更具指导意义。

注释:

① 筑波大学为打破传统大学这种学科间互不沟通的限制而建立了跨学科学群·学类制度,当时的第三学群为经营、工程学群,下设5个学类——社会工程学类、国际关系学类、情报学类、系统工程学类、基础工程学类。

猜你喜欢

标引情报学跨学科
开放与融合:公安情报学进入情报学方式研究*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中医古籍医案知识元标引方法的思考及对策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档案主题标引与分类标引的比较分析
国内图书馆情报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探索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