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粒体DNA 8344 A>G突变导致的MELAS/MERRF/Leigh重叠综合征

2020-10-09赵旭彤谢志颖王朝霞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双侧头颅基因突变

候 越,赵旭彤,谢志颖,袁 云,王朝霞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034)

线粒体疾病是因线粒体基因或核基因组中编码线粒体呼吸链相关蛋白的基因突变所致的一组疾病。根据不同临床表现的组合,分为不同的临床综合征[1],其中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encephalopathy,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肌阵挛性癫痫伴破碎红纤维(clonus epilepsy with ragged-red fibers,MERRF)、Leigh综合征(Leigh syndrome,LS)、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hronic progressive external ophthalmoplegia,CPEO)和Kearns-Sayre综合征(Kearns-Sayre syndrome,KSS)等较为常见。MELAS综合征核心症状是以累及大脑皮层为主的卒中样发作,以及痴呆、癫痫、乳酸酸中毒、肌病、头痛、听力下降、糖尿病和身材矮小等,80%的患者为编码线粒体转运RNA(transfer RNA,tRNA)Leu的m.3243A>G突变[2]。MERRF综合征以肌阵挛、全面性癫痫、小脑性共济失调为核心症状,超过80%的患者由编码线粒体tRNALys的m.8344A>G突变所致[3]。Leigh综合征,又称亚急性坏死性脑病,常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或倒退,癫痫发作,以及眼外肌瘫痪、眼球震颤、肌张力障碍或呼吸异常等脑干或基底节受累的症状,影像学以双侧对称的脑干和(或)基底节T2序列局限性高信号为特点[4],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20%的Leigh患者为线粒体DNA突变, 80%为核基因突变所致[3]。文献报道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两种线粒体综合征的叠加,如MELAS/MERRF[5-6]、MELAS/Leigh[7-8]、MERRF/Leigh[9-10]、MELAS/KSS[11]、MERRF/KSS[12]等两种疾病类型的重叠,但线粒体疾病三者叠加综合征尚少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m.8344A>G突变引起的MELAS/MERRF/Leigh共3种疾病的重叠综合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访观察1例2013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通过临床病理检查诊断的线粒体病MELAS/MERRF/Leigh重叠综合征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随访颅内病灶改变。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基因突变分析

1.2.1PCR-RFLP及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 提取患者及其母亲的外周血白细胞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对mtDNA常见突变(3243A>G,8344A>G,8993T>C)进行检测。m.8344A>G的正向引物为5′-TACCCTATAGCACCCCCTCT-3′,反向引物为5′-TAGTATTTAGTTGGGGCATTTCACTGTAAAGCCG-TGTTGG-3′。PCR反应体系总体积为25 μL,含DNA模板1.0 μL,引物各0.5 μL,Tag酶 12.5 μL和蒸馏水10.5 μL。PCR反应条件为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30 s,58 ℃退火30 s,72 ℃延伸30 s,共35个循环,最后一个循环后于72 ℃延伸7 min,4 ℃冷却。反应结束后取PCR产物10 μL,加入限制性内切酶BgⅡ 0.5 μL,10×酶切缓冲液2 μL,蒸馏水7.5 μL,在37 ℃水浴酶切2 h。最后以2%(质量分数)琼脂糖凝胶电泳,在凝胶成像仪上检测酶切产物的电泳条带。

1.2.2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 为排除mtDNA其他位点突变,对患者mtDNA进行二代测序分析。应用mtDNA探针捕获技术,mtDNA经富集后在Illumina HiSeq X-ten平台上进行高通量测序。使用BWA(版本0.7.15, http://bio-bwa.sourceforge.net)将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序列与MITOMAP数据库(https://www.mitomap.org/MITOMAP)中的参考序列(NC_012920.1.)进行比对, 平均测序深度为10 000×,超过95.0%的目标区域测序深度大于1 000×。使用VarScan(2.4.0)检测线粒体基因组单核苷酸变异及小片段缺失插入变异,LUMPY(0.2.13)检测大片段结构变异。

1.2.3Sanger测序 对发现的可疑致病性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患者及其母亲外周血DNA)。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患者男性,25岁,出生后生长发育正常,但6岁后运动耐力差。10岁时突发视物不清,右侧偏盲,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图1)示左侧枕叶皮层长T1及长T2信号,DWI高信号(图1A、1B),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未见异常。20 d后又出现左侧偏盲,头颅MRI示双侧枕叶皮层长T1及长T2信号,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示病灶内乳酸峰(lactate peak)升高及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 aspartate,NAA)峰降低(图1C、1D)。给予对症治疗后视野缺损逐渐好转,复查头颅MRI异常信号消失。外院行肱二头肌肌肉活检可见破碎红纤维(ragged-red fiber,RRF),诊断为MELAS综合征。此后患者逐渐出现智能倒退。12岁时逐渐出现行走不稳,写字时手抖,四肢时有阵发性快速抽动,予左乙拉西坦抗癫痫治疗,抽动症状逐渐控制。17岁时患者因行走不稳摔倒致左上肢骨折并行骨折固定术。18岁于全身麻醉下行拆除骨折内固定术,术后患者行走不稳及肢体抖动等症状加重。21岁时患者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答非所问,阵发性烦躁,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治疗。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遗传病史,母亲无糖尿病、听力减退及类似疾病史。

入院体格检查:皮肤散在痤疮,呼吸节律正常。精神淡漠,反应迟钝,问话不答,高级皮层功能检查不配合。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各向活动充分,无眼震。双侧额纹、眼裂及鼻唇沟对称。四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偏低,双手平举及站立时可见四肢不自主震颤,四肢时有阵发性快速抽动,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欠稳准,轮替动作笨拙。双上肢腱反射对称减弱,双下肢腱反射消失,双下肢病理征(+)。

2.2 诊疗经过

自身免疫抗体、铜蓝蛋白、尿代谢筛查未见异常。心电图、超声心动未见异常。血乳酸 3.9 mmol/L,丙酮酸116 μmol/L,肌酸激酶164 IU/L。糖耐量试验正常,无低血糖发作。头颅MRI示双侧壳核后部及双侧丘脑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DWI高信号(图1E、1F)。脑电图示δ波为主,双额、右枕、前颞少量不典型三相波单个发放。给予辅酶Q10、左卡尼汀、精氨酸、三磷酸腺苷二钠及多种维生素改善线粒体功能,左乙拉西坦抗癫痫,醋酸泼尼松短期使用。患者精神状态一度逐渐好转,可以与人交流,言语清晰流利,反应尚灵敏。但入院后半月余患者再次出现精神欠佳、反应迟钝、主动语言减少,癫痫发作频率增加。复查头颅MRI示双侧额叶及双侧大脑脚新发长T1及长T2信号,DWI高信号(图1G、1H),双侧壳核后部及丘脑异常信号范围较前扩大。继续给予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清除自由基的药物,加用氯硝西泮控制癫痫,醋酸泼尼松加量,以及营养支持、物理康复等对症治疗。患者病情再次好转,可进行简单交流,可在家人搀扶下站立。听力检查未见异常。

出院后随访,患者生活基本能自理。24岁复查头颅MRI示双侧基底节及丘脑病灶范围较前缩小,大脑皮层及大脑脚病灶消退(图1I、1J)。

2.3 基因突变结果

PCR-RFLP示患者血液mtDNA存在m.8344A>G突变。二代测序对患者血液mtDNA全长进行扩增,同样发现m.8344A>G突变,依据测序深度计算突变比例为90%,且未发现其它线粒体位点的突变。Sanger测序验证了m.8344位点A>G的突变。家系验证其母亲血液mtDNA存在相同位点突变,突变比例约为10%(图2)。

3 讨论

本例患者自幼有运动不耐受,在10岁时出现急性发生的偏盲,头颅MRI显示枕叶皮层病灶且病灶乳酸峰升高,肌肉病理可见破碎红纤维,符合MELAS的诊断;随病情发展,12岁出现肌阵挛性癫痫以及小脑性共济失调,提示出现MERRF的表现;而21岁时又相继出现意识障碍、双侧锥体束征,头颅MRI显示对称性脑干及基底节病变,支持Leigh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患者血液DNA中检测到90%的m.8344A>G突变,进一步肯定了线粒体病的诊断,临床诊断为MELAS/MERRF/Leigh重叠综合征。同时该患者排除了一氧化碳中毒、低血糖、肝豆状核变性、Wernicke脑病和甲基丙二酸血症等其他中毒或代谢性疾病的可能[13]。魏妍平等[14]报道过1例线粒体NADH脱氢酶3(mitochondrially encoded NADH dehydrogenase 3,MT-ND3)基因m.10158T>C 突变导致的MELAS/MERRF/Leigh重叠综合征,并与本文病例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为双侧中脑和四叠体对称性异常信号。

对本例患者的长期随访发现其双侧基底节异常信号范围逐渐缩小,脑干病灶消失。对于Leigh综合征的影像学随访研究,Sofou等[15]发现5/12个病例的病灶减小或完全消退。在Lee等[16]的报道中,6/14个病例的病灶进展,没有病灶完全消退。Bonfante等[4]对13个病例进行随访,3个患者的实质病灶完全消退,7个病灶进展,包括病灶范围的扩大或新病灶的出现,其中有3个最初影像学表现正常的患者,逐渐出现异常病灶。提示Leigh综合征的影像学改变也存在异质性,病灶可随时间进展而发生变化,因其病灶可好转甚至可逆,强调了积极治疗防止其脑损伤的必要性;而早期正常的影像学表现并不能完全排除Leigh综合征,如果临床高度怀疑,需进行密切随访。

有学者报道,线粒体重叠综合征可能是由共存的两种线粒体基因突变所导致,如tRNA基因的m.8356T>C和m.3243A>G双位点致病突变引起的MERRF/MELAS重叠综合征[17];m.3243A>G点突变及mtDNA单一大片段缺失导致的MELAS/KSS重叠综合征[11]。虽然本例患者表现为线粒体脑肌病多个亚型的重叠综合征,但进一步对患者mtDNA进行全长二代测序,未发现m.8344A>G以外的致病突变,因此可以认为m. 8344 A>G导致了该患者的MELAS/MERRF/Leigh重叠综合征。

线粒体DNA为双螺旋的环状分子,含16 569个碱基[18]。线粒体m.8295-m.8364的MT-TK(mitochondrial encoded tRNA lysine)基因编码赖氨酸tRNA。因此,m.8344A>G突变可干扰线粒体呼吸链的组装,从而影响呼吸链酶复合体的功能[19]。临床上,m.8344A>G突变最常引起MERRF综合征,但也可表现出伴或不伴脂肪瘤的肌病[20],肢体远端无力伴呼吸功能不全[21],脊髓小脑变性[22],儿童或成人起病的Leigh综合征[23-24]、MERRF/Leigh重叠综合征[9-10]和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系统的急性脱髓鞘[25]等。本课题组发现该突变导致了线粒体脑肌病MELAS/MERRF/Leigh重叠综合征,进一步扩展了m.8344A>G的临床表型。

本例患者血液中有高达90%的m.8344 A>G的突变比例,尽管患者母亲无临床症状,但对其血液进行Sanger测序,也发现了低比例的相同位点的致病突变[26]。不同于二倍体且遵循孟德尔(Mendelian)遗传规律的核基因突变,线粒体基因突变完全为母系遗传。线粒体DNA多拷贝数的特性导致了其基因突变的异质性,即野生型和突变型mtDNA共存,不同组织可有不同的mtDNA突变水平。只有当突变型mtDNA达到一定比例才引起细胞代谢功能障碍,即阈值效应。各组织对氧化代谢的需求不同,中枢神经系统、心脏、骨骼肌等对能量需求较高,因此在线粒体疾病中受累明显[27]。

综上所述,m.8344A>G可导致MELAS/MERRF/Leigh重叠综合征。

猜你喜欢

双侧头颅基因突变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浅析头颅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中临床诊断价值
愚人节缅怀革命先烈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复习导航
嵇康·绝响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致connexin26基因突变新生儿听力随访及干预
微创与钻孔引流术在老年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会说话的头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