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思政形态的变革

2020-09-30杨威

中国德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变革思政育人

近年来,课程思政逐渐成为学校德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热门话题。作为一个经常与思政课程对举的概念,课程思政强调的是在所有课程中育人。而用传统的、经典的课程观或德育观来审视,学校中的任何课程都可以并且应当承载育人的功能。那么,到底应该在何种意义上去理解课程思政的独特意涵呢?

对于课程思政,学者们多是从课程观、教育理念和方法论的角度把握,而较少从思政形态的角度审视它。人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历了从自发形态到自觉形态、从生活化形态到制度化形态、从经验化形态到科学化形态的发展历程。以课程形态呈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中的重要成果,它是经由学校教育体系长期发展而形成的自觉的、制度化的、学科化的思政教育形态。课程思政的提出,某种意义上是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仅是一种观念、理念、方法论,也是正在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变革。

这种形态变革,是由专门课程向所有课程的一种扩展,是全课程育人的一种形态。长期以來,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是由思政课程主渠道和日常思政主阵地来承载的,而对其他课程的思政功能挖掘不够,这一点在高校体现得尤为突出。高等教育中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基础教育中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都应该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课程思政的理念及其实践,是对专门化思政课程形态的一种突破。

这种形态变革,是由显性教育向隐性教育的一种延伸,是全情境育人的一种形态。基于专门课程的思政形态,往往强调的是对特定价值体系的显性传达。而课程思政多是将特定的价值体系蕴含在多元化的学科知识体系中,为学生的价值塑造和品格形成提供一种

“默会”情境。这是对显性教育的一种必要补充。

这种形态变革,是由单一体系向复杂体系的一种演化,是全体系育人的一种形态。在专门课程与显性教育的自我建构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日益专业化的同时,也走向体系的单一化。同一学段的思政体系与其他课程体系和学科教学体系缺乏充分的互动,不同学段的思政体系彼此之间也缺乏有效的衔接。课程思政的探索,实际上是对学校思政体系在课程体系和教育时空上的整合性建构。

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变革总是在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的张力中开辟道路的。课程思政的实践,当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以思政课程为主导的思政教育形态,但无疑会给学校思政教育提供更加开阔的路径和更加多元的样态。可以预见的是,统筹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将会把学校思政教育形态推进到一个体系更加健全、合力更加充分的新阶段。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刊特约评论员:杨威

猜你喜欢

变革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卷首语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