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大集团凭什么跻身千亿市值俱乐部?

2020-09-27马进

农经 2020年9期
关键词:海大牧原温氏

马进

在7月30日的股市交易中,海大集团(SZ 002311)的股价最高曾达到64.20元,这意味着其总市值第一次突破了1000亿元。虽然当日收盘时略有下跌,但之后一段时间内海大集团的股价稳步向上,成功跻身千亿俱乐部。若以8月24日的收盘价70.90元计算,海大集团的总市值达1120亿元,仅次于牧原股份(SZ 002714)、新希望(SZ 000876)、温氏股份(SZ 300498)之后,位居农林牧渔板块第四。

之前在7月27日发布的2020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中,海大集团以2019年总营收476.13亿元,排在第217位,并且已连续11年入榜。而在上榜的农林牧渔板块企业中,海大集团仅次于新希望和温氏股份,排在第三。

无论是牧原股份、温氏股份还是新希望,这几家公司都在市场比较关注的生猪养殖领域形成了规模优势。其中最惹眼的是牧原股份,从去年年初以来,随着生猪养殖业逐渐走出低谷,股价一路上涨,其总市值突飞猛进(以8月24日收盘价计算,为3399亿元),不仅超出了原来的老大温氏股份,还一度登顶中小企业板。而相较于上述公司,海大集团虽然近年来也涉足了养殖领域,但步伐较小(甚至没有饲料业的很多同行那么大),仍以饲料为核心主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海大集团取得的成绩才更值得关注。

在很多行业及公司都受到疫情影响的2020年上半年,海大集团仍继续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7月28日发布的半年度业绩报告显示,海大集团上半年实现营收258.86亿元,同比增长22.89%;净利润11.04亿元,同比增长63.82%。这两项指标甚至比上一年度的表现还要出色,海大集团2019年度的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率分别为12.94%、14.71%。尤其是在第二季度,海大集团取得营收153.94亿元、净利润8亿元,同比增长26.29%、45.14%,显示出更快的增长势头。

这家创立不过22年、上市11年的公司,为何能在竞争激烈的行业里成为胜出者?这些年来,在农林牧渔行业里,并不缺少怀有雄心壮志、放出豪言壮语者,但往往走着走着就失去了节奏。如海大集团这般,一步步稳扎稳打,终于修出一番成果者,的确不多见。

立足主业不冒进

从其发展历程中的谋篇布局可以看到,海大集团对于所处的行业及自身的能力,有较为清晰的认知,这一点是比较重要的。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规律,农业更是如此,像包括非洲猪瘟在内的多种不可控、不可预期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到行业的发展、企业的盈亏。如果自身业务没有做扎实,而是看到所谓的新機会就想上,很可能就会掉进陷阱里。至于像通威股份(SH 600438)那样一脚踏进光伏行业、打造出另一个主业,其实仅是个案,与其大股东的投资布局是密不可分的,外人无法模仿。

2015年年末,温氏股份借壳实现上市后,一下成为当时的创业板市值第一股,不仅引得外界的关注,让人知晓了这家低调企业的存在,也让相关企业看到了养殖行业的机会所在。之后两年里,有相当多企业都开始在生猪养殖领域布局,并且喊出了激动人心的口号。可惜的是,由于非洲猪瘟等因素的影响,包括温氏股份、牧原股份在内的众多企业都遭遇困难,那些刚刚进入的企业更是面临巨亏。

在这种情况下,海大集团并没有冒进,只是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进行尝试。事实上,与很多新兴行业相比,农业是个变化相对没有那么快的行业,在发展上采取相对稳健、保守的姿态是可行的。即便现在很多新技术被引入农业,但只是在有些方面提升了效率,并没有改变其基本的行业规律。

虽然中国饲料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海大集团的规模也比较大了,似乎寻找一些新方向是合理的选择。但只要仔细分析一下目前的行业大势,应该说,海大集团还没有触及发展的天花板,在主业上还可以有很大的作为。中国的饲料企业从2010年的1万多家减少到2019年的5000多家,可以预见的是,今后行业将会继续整合,企业数量进一步减少。而海大集团2019年销售饲料1229万吨,约占全国饲料总产量的5.37%,可排在行业前五位。这样的市场占有率,显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自身熟悉的领域里稳步蚕食竞争对手的份额,相对于进入一个并没有那么熟悉的新领域,风险无疑是更小的。

海大集团目前的主要业务包括水产和畜禽饲料、优质水产动物种苗、动物保健品和生物制品、生猪养殖等,具体而言,产品主要包括鸡、鸭、猪、鱼、虾等饲料,生猪、虾苗、鱼苗等养殖品种,以及畜禽和水产养殖过程中所需的生物制品、兽药、疫苗等产品。看起来布局比较全面,但比重大小、优先次序是很清楚的。

从饲料业务开始发展起步,海大集团逐步延伸到技术和经济附加值更高的种苗繁育、兽药和疫苗产品研发制造等环节。近年来,海大集团又通过产业链的延伸,进一步尝试性进入了养殖、食品加工等产业环节。以生猪养殖业务为例,海大集团在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13.71亿元,同比增长53.36%。更为重要的是,在两广、两湖等地储备了充足的猪场建设用地,组建了1000多人的养殖团队,并且对非洲猪瘟有了领先的防控防御能力。今年上半年,海大集团的生猪养殖业务实现营收13.40亿元,同比增长106.47%,且生产、兽医、育种、营养、成本控制等体系基本形成,生猪养殖成活率得到较大提高,养殖成本有所下降。从中可以看到,海大集团对于新业务是一步步摸索,逐步建立起应有的能力,这样才可能支撑更长远的发展。在水产养殖、禽产业链等业务上,海大集团遵循同样的发展逻辑。

虽然看起来在生猪养殖领域增长较快,但并没有影响到海大集团饲料主业的发展。饲料相关业务占总营收的比重在缓慢下降,从2018年的95.87%到2019年的94.24%,2020年上半年又降到90.59%;相对地,养殖相关业务所占比重在稳步上升,但2020年上半年也不过只占了9.41%,即便面对可能的波动,也不会影响到整个公司的正常运转。

打造集体学习能力

颇有意味的是,统领这样一家千亿市值上市公司的创始人及其管理团队,在饲料行业之外,几乎不为太多人知晓。在8月中《福布斯》新近推出的2020年中国最佳CEO排行榜上,海大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薛华排在第41位,与牧原股份的秦英林(排第15位)是仅有的两位来自农林牧渔行业的企业家。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外界对于薛华及其管理团队的认可。除了薛华和许英灼(两人分别为50岁、52岁)这两位创始人之外,海大集团的管理层也都处于年富力强的年龄段,层次比较合理。而对于农业这样非常接地气的行业来说,海大集团配置了6000多人的服务营销团队,与市场一线保持及时紧密的接触,同时还有近2000人的研发团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带来更适用的产品。

正是在人才结构比较合理的状况下,海大集团的产品配置已经达到较为丰富和完整的状态,从饲料、功能型饲料、种苗、药品、疫苗、生物制品等,基本覆盖了养殖的全过程需求,且仍在继续发展中。尤其是核心的饲料产品中,海大集团是国内极少能同时生产销售鱼、虾、猪、肉禽、蛋禽等各类饲料的企业,且各类别产品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重点市场上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而产品配置能力需要较强的客户需求洞察能力、研发组织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生产基地投资建设能力、加工组织能力、营销推广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等。

想做到这一切,都离不开学习能力。前面提到,农业是个变化相对没有那么快的行业,但这并不等于说行业没有变化。近年来,农业进入了剧烈变革的时代,行业发展、养殖户规模、客户需求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要想快速适应新的市场形势,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集体学习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海大集团从最初的水产预混料发展到淡水鱼类、海水鱼类、对虾等各种水产配合饲料,再从水产饲料延伸到畜禽饲料;之后,从单纯的饲料经营到为养殖户提供种苗、动保、养殖技术服务等综合的服务能力;在經营区域上,从华南到华中、华东、华北,并向东南亚及南美等国际市场的扩展——在这么多年的实践中,海大集团的团队经历了许多次从无到有、再到做强做大,乃至成为行业领先者的过程,依靠的正是管理层和员工们的集体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听起来好像比较空洞,但确实与公司里的每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每个人都能不断进步、跟上时代的变化,才可能一直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断扩大在行业里的影响力。这样的公司,早晚都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收获。

猜你喜欢

海大牧原温氏
不同经营模式下的头均生猪养殖成本核算
引发投资者质疑 牧原股份不断加码生猪养殖
走进温氏,学习与5.54万户农民打交道的奥义
科海大冲浪有奖征答题
温氏:养鸡养出创业板第一股
温氏:养鸡养出创业板第一股
温氏股份 适合价值投资者长期持有
科海大冲浪有奖征答题
牧原股份上市“变脸”另有原因
微历史中的大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