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冈山全堂狮灯中武术的文化意蕴研究

2020-09-27阮小娟张芬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武术

阮小娟 张芬

摘 要:作为一项民间武术项目,井冈山全堂狮灯因厚重的文化意蕴和传承价值,成功获批全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文从少林武术文化、盾牌舞文化和舞龙舞狮文化三方面分析了井冈山全堂狮灯中武术的文化意蕴,并指出在当代多元化的语境中,井冈山全堂狮灯不断吸收其他武术文化精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更有生命力。

关键词:井冈山全堂狮灯;武术;文化意蕴

一、前言

井冈山全堂狮灯,俗称“全堂狮子”,是一种流传在井冈山东上乡虎爪坪村的传统民间文化,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井冈山全堂狮灯的起源和发展可以看出,就其实质来说,它是一种民间武术项目,武术的源头是少林武术,文化意蕴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中原武术文化的内涵。而后,代表汉族传统民俗文化的舞龙、舞狮表演的加入为该项目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二十世纪初,井冈山全堂狮灯又利用其项目活动的场所优势,吸收了流传于该地区的盾牌舞的武术文化精髓。由此,我们可以观察到井冈山全堂狮灯中武术的深厚文化意蕴,主要有少林武术文化、盾牌舞武术文化和舞龙、舞狮文化。

二、井冈山全堂狮灯中武术的少林武术文化

少林武术是根植于传统社会文化及外来宗教文化土壤之中,寄附于佛教圣地,吸收了中国古代武术百家之长,形成了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具有武术实战的技击攻防涵义的技击之术(赵海军,2005:32)。少林武术是我国古老而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在武术界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它始于南北朝,盛于隋、唐、宋、明。清军入关之后,为了加强对汉族的统治,朝廷下令严禁少林寺僧人练武,违者将处以死刑。以后,大批武僧离开少林寺流落全国各地,少林武术得以在全国各地得到传承。井冈山全堂狮灯中的少林武术因此而发源和发展,在经历了近200年的传承、融合和发展之后,仍然保留了少林武术文化精髓。因此,井冈山全堂狮灯中的武术文化内涵重要组成部分乃是少林武术文化。“少林武术文化是以佛教为精神核心,以儒家思想為文化精神外延,以少林功夫作为传播禅宗的载体,集中华武术之大成,独具特色的一种宗教文化。是典型的中国式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文化延续性和开放性”(万瑜,蔡宝忠,2009:45)。少林武术文化主要包含天人合一、武德文化和保家卫国(爱国主义)。

第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核心观点,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内部之间的和谐统一。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具体表现为武术演练中“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风格。少林武术在“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风格影响下,要求内练精、气、神,外练力、皮、骨,达到内外兼修的至高境界。少林武术的“精、气、神”三者,实质指的是禅学的“不动心和不著相”,即“参禅”,是人体内部的“天人合一”;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的协调一致,是外部技术动作的“天人合一”,即“武技”(龚红,2013:2)。

参加井冈山全堂狮灯武术表演的人都是来自井冈山东上乡虎爪坪村的村民,虎爪坪村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四周被连绵不断的高山包围,山上大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景色秀丽,俨然如深山老林的古刹——少林寺。另一方面,村民们平时练习少林武术,原本就是以强身健体为主,只是在农闲时期或传统节日期间,加入全堂狮灯的表演活动。换言之,他们的武术练习没有功利之心,有着类似佛家的“不贪”、“不嗔”、“不痴”的心境。因此,他们更容易做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也就更容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二,所谓的武德文化,指的是以“仁”为出发点,在授武、习武、用武的过程中,提倡以德服人、尚义轻利、忠国爱国、尚勇治气、贵教重养、诚实守信。少林武术自诞生之日起,就非常注重武德修养,比如少林习武戒约中“十禁”和“八打八不打”等。“少林武德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展示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面貌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龚红,2013:2)。

井冈山东上乡虎爪坪村乃一山区小村。虎爪坪村是一个被隔离的封闭小世界,村民们习武目的就是防止毒蛇猛兽的袭击,为了健体强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有了武术表演活动。井冈山全堂狮灯项目中的武术继承了少林武德文化,村民们把“以德服人”、“尚义尚勇”、“贵教重养”和“诚实守信”作为习武和用武的规矩。

第三,保家卫国。保家卫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保家卫国的最朴素表现就是保卫人们生活的家园,保护乡亲们免受入侵者伤害,以及惩恶扬善、戎边卫疆的壮举,而后升华至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少林武术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深深印上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烙印。隋末唐初,少林十三棍僧求秦王的故事彰显的是一种除恶扬善、保家卫国的朴素爱国主义精神。明朝嘉靖年间,少林武僧帮助戚继光、俞大猷将军抗击倭寇、守卫疆土的故事更是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壮举。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虎爪坪村的“全堂狮灯”武术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可喜贡献。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为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四军在井冈山砻市镇创办第一所军官学校——龙石市红军教导队,不少虎爪坪村的有志青年进入该校学习,毫无保留地将全堂狮灯武术传授给了其他学员。这些武艺高强的学员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乃至于后来的革命斗争中,表现英勇,建立了卓著的功勋。

三、井冈山全堂狮灯中武术的盾牌舞文化

少林俗家弟子卢能昌的第六代传人林绍宾武艺高强、武学深厚,是当时远近闻名的一代宗师,人称“绍宾宗师”。他将虎爪坪村的武术加以综合,与舞龙、舞狮、盾牌舞等项目结合起来,编创了一整套完整、固定的仪程、套路,这才完成了井冈山全堂狮灯的全套活动项目,使之成为闻名遐迩的民间传统武术项目。自此盾牌舞成了井冈山全堂狮灯的核心项目之一。

盾牌舞是我国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我国许多地方。它是一种集武术、舞蹈、造型、音乐于一体的民间男子群舞(彭瑞,2009:187),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于盾牌舞何时传入江西,至今仍存在争议,许多学者认为在明朝万历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遭到奸臣诬告而罢官,戚家军也因此逐渐解散,返回江西老家的戚家军战士把戚家军在战场上抗击倭寇使用的藤牌阵传入。也有学者认为盾牌舞起源于清代,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一部分流落到此地的太平军将士为了做有力抵抗,潜心操练而成。

盾牌舞的核心特色是“武”,而且是一种群体配合作战的,融盾牌、刀、盾、石灰于一体的阵式之武。在很长的一段历史中,它作为本地人健身自卫、保山争水的群体械斗武术,讲究的是“攻守平衡”、“群体配合”、“以巧智取”和“快速制敌”,具有朴素的民间武术文化特征。流传于井冈山地区的盾牌舞的初衷仍然是强身健体,并在习武时锻炼灵敏的反应能力,要准确掌握“推、挡、搭、架、逼、闪、跌、滚”八字诀,右手单刀的使用既要沉稳有力,又要配合好左手的盾牌,讲究“快速出击”,“及时回防”和“勇武无惧”,体现了赣西南山区农民彪悍、淳朴的原始民间体育文化气质。随着人们生活的好转,盾牌舞逐渐演变成一种群众性的文体表演项目。在表演过程中,既要注重表演者个人单刀与盾牌的配合,又要特别强调表演者群体的相互配合和协同作战。

井冈山全堂狮灯第六代传人林绍宾之所以把盾牌舞融入全堂狮灯,他看重的是盾牌舞的“快速”、“敏捷”和“勇武”的武术特征和盾牌舞表演中讲究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作战的团队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井冈山全堂狮灯的历代传承人深知全堂狮灯必须不断吸收其他民间体育文化营养,才能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把盾牌舞融入井冈山全堂狮灯,一方面,全堂狮灯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在简单的武术套路、器械(刀、钩、叉、棍等)表演的基础上增加了群体武术和舞蹈的表演,使得井冈山全堂狮灯更有观赏性和娱乐性。另一方面,井冈山全堂狮灯的民间武术价值、民俗文化价值、群众娱乐价值和民间工艺价值也得到提高,因此,盾牌舞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全堂狮灯在湘赣边界的影响。也可以说,盾牌舞的融入为井冈山全堂狮灯成功列入全国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锦上添花。

四、井冈山全堂狮灯中武术的舞龙舞狮文化

舞龙舞狮运动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精粹,同时也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典型表现(蔡舒,2017:149)。作为一种自发性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舞龙舞狮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之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它集武术、舞蹈、编织、刺绣、绘画和音乐等多种艺术于一身,最初,人们开展舞龙舞狮只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是一种祭祀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认知的深化,舞龙舞狮逐渐成为一项流行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华人生活区域的民俗体育运动,集民族文化性、大众娱乐性和雅俗共赏的观赏性于一体,成为华夏民族物质与精神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

“舞龙表演是指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着鼓乐伴奏,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刘长立,2014:16)。而舞狮表演则是运用各种步形步法,通过腾、挪、闪、扑、爬、蹲、退、滚、回旋、飞跃等动作,配合柔顺、活泼、灵巧、轻盈等丰富的步法,进而演绎出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根据笔者多年的实地观察,在江西井冈山、永新、遂川和安福一带,舞龙舞狮群体表演前,都会有一项固定的预热项目,就是从舞龙舞狮运动表演者中选出一些武术水平比较高的人,轮流表演一套拳术、或一套刀术或棍术。但总体来讲,舞龙舞狮是一项集体性文体项目,一方面它特别注重所有表演者的武术基本功。第六代传人林绍宾之所以把舞龙舞狮融入全堂狮灯,他吸收的正是舞龙舞狮中的武术基本功,以及腾、滚、回旋、飞跃等南方人特有的柔顺、活泼、灵巧、轻盈的身体技术特点。另一方面,舞龙舞狮表演时又特别强调动作的协调性和团结合作性,这一点又与井冈山全堂狮灯中的盾牌舞是一致的。可以说,正是把舞龍舞狮和盾牌舞同时融入井冈山全堂狮灯,辅之以舞蹈、音乐和颇具民俗特色的服饰,才使得全堂狮灯几乎达到一种完美、和谐的境界。

五、结语

井冈山全堂狮灯的核心内容是武术,但它又不只是武术,它蕴含深厚的武术文化,它是集不同种类的中华武术文化于一体。作为井冈山全堂狮灯的雏形——武术,是一位少林俗家弟子作为防身保家的手段开始传承的。其文化意蕴在某种程度上保留着中原武术文化的内涵,但在湘赣边境的井冈山承续200多年后,武术的套路、技击特点和内涵发生变化。除少林武术文化,盾牌舞武术文化和舞龙舞狮文化,在当代多元化的语境中,井冈山全堂狮灯不断吸收其他武术文化精华,比如太极和南拳,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使井冈山全堂狮灯更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少林武术教材[M].北京:1989.

[2] 蔡舒.舞龙舞狮运动的文化特征与传播策略[J].民俗传统体育,2017(31):149.

[3] 龚红.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少林武术文化[J].四川体育科学,2013(4):1-4.

[4] 刘长立.文化生态视野下舞龙舞狮运动的传承与发展[D].山东体育学院,2014.

[5] 万瑜,蔡宝忠.少林武术“拳禅合一”的结合点[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45-47.

[6] 赵海军.对少林武术文化内涵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6):32-34.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刍议武术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研究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