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就是免疫力

2020-09-26郭文斌

新校园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读书传统

郭文斌,宁夏作协主席。短篇小说《吉祥如意》先后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冬至》获“北京文学奖”;散文《永远的堡子》获“冰心散文奖”。近年来,郭文斌致力于推行“安詳文化”,希望能为解开当代人所面临的精神疑难和心灵困境而尽一份力。其文化随笔集《寻找安详》已在西北地区多年的读书分享活动中,被诸多抑郁症患者和家庭视为辅助疗愈读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韩春萍,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本刊刊发二人的一组对谈,就读书的意义、大阅读概念、如何利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促进阅读、家庭阅读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等话题,作一分享。

韩春萍:郭老师一直呼吁大阅读决定生命力,人们现在习惯用智能手机,各种信息耗费了很多精力,一年下来可能也读不了几本书。请您谈一下读书的意义。

郭文斌:古人说,“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是许多人家的中堂对联,以此提醒家人,人生无非就是两件事,第一读书,第二行善。

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保持了几千年的传统,那就是耕读传家。为什么要读书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离不开读书。人有两套营养系统,一套是食物,一套是读物。给身体提供营养的是食物,给心灵提供营养的是读物。

韩春萍:一路走来,读书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或者是改变呢。

郭文斌: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要说,阅读有广义狭义之分,书也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的角度讲,我在应该读书的年龄,恰恰没书读。上小学时,常常半学期了还没有课本,要么借旧课本,要么抄课本。唯一读过的课外书是《渡江侦察记》,还被撕掉了一半。从广义的角度讲,听过不少书,那就是戏,还有父母在被窝里面讲的那些民间故事。比如,我在长篇小说《农历》里面把整个《目连救母》“搬进”“中元”那一章,有评论家说,这样破坏了书的文学性,影响获奖。

韩春萍:那您为什么几次修订书稿都没有舍得把这一出戏拿掉呢?

郭文斌:因为太喜欢了,那真是一种生命的营养。讲的是目连母亲因为不知书达理,做了错事,被罚到地狱受苦。目连想尽一切办法,把母亲救出苦海这么一个过程。一次次看这出戏的时候,人的孝心、敬心、畏心被唤醒。

韩春萍:对,《目连救母》是非常重要的一则民间戏曲,源头是民间神话传说。读书也应该包括读民间口传文学和民俗文化。

郭文斌:对,我把它称为大阅读。在宁夏西海固,有着非常充沛的、仪式感很强烈的民俗,我在长篇小说《农历》里面写到的十五个传统节日,就是童年记忆。那十五个节日,事实上就是十五部书,年年重复。让我们得以浸润其中,读天读地读人间。

大年三十,我们要到庙里抢头香,当我们站在庙台前的时候,那一种震惊用语言无法描述,为什么呢?庙墙上全是各种各样的对联,就像一个书法展。大年初一要一家一户地去串门,拜年。乡亲们平常舍不得挂的字画,这时都挂出来了。有许多字就是那时候认的,有许多对联就是在那个时候背下来的,比如“三阳开泰从地起,五福临门自天来”。问父亲什么是“三阳”,什么是“开泰”,当时不懂,后来才知道这是《周易》里面的泰卦。《周易》里面最吉祥的两卦,一是谦卦,一是泰卦。问啥叫“五福”,父亲就给我讲,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那“五福”怎么样才能获得呢?父亲就讲,好好读书,好好行善。教育完成了。

韩春萍:是的,民俗文化和口传文学具有教育和传承的功能。今天的纸质阅读氛围变淡了,虽然网络信息比较繁杂,但网络环境作为虚拟空间,作为现实的投射空间,与传统的民间社会形态非常相似。您认为这时候重提大阅读概念会有怎样的启发呢?

郭文斌:在中华五千年的演进过程中,有一个保持不变的传统,那就是耕读传家。耕读是大前提,传家是一个期许。四大文明唯独中华文明没有断流,我想跟中华民族有这样的一个传统有关系。这种传统的优越性,在这次全球性疫情大爆发期间充分显示出来。如果只玩概念,只玩虚拟,只玩数字经济,现在就吃不消了。当下,人们需要实实在在的面粉,实实在在的大米,实实在在的口罩,这就是耕读传统的重要性。中国人传统的早晚课,让我们的心灵保持生机。早上读书提醒你一天怎么度过,晚上读书检查你一天是否有错。天天反省,天天矫正。耕读传统的“耕”,对应在今天,就是实体经济。

韩春萍:我们现在说一下狭义的阅读,您认为阅读对最普通的人来说价值在哪里。

郭文斌:在我看来,主要是提高认知水平、思维水平、生存能力和生活诗性。但是,随着手机终端的发达,纸制书的阅读量下降了,从百分之八十降到了百分之二十。每个人的手上都是一部手机,眼睛一睁开在手上,临睡前还在手上。浅阅读正在代替深阅读,粗糙阅读正在代替精致阅读,人类面临着被碎片化信息流裹挟的危机。

韩春萍:这大概是每个人的困扰,其实阅读的本质没有改变,只是媒介和阅读方式改变了。那么今天如何利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促进阅读,我注意到,你在谈阅读的与时偕行,请分享一下。

郭文斌:这些年,我倡导大家建立一种带有激励性的、机制性的读书群,也可以称为考核式读书。今年大年初六,我就倡议全国传统文化平台,赶快建线上读书群,没想到效果很好,两个月下来,经我倡议的读书群已经有一百多个。这些读书群用什么方法呢?每天在群里打卡,今天你读了多少页,读了多少章,有量化考核,只要你进群,就不能偷懒。如果两天没读,或者三天没读,那就请你出群了。

在今天,我们更需要抱团取暖,抱团学习。七年前,我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倡议在银川建立了“寻找安详”小课堂,成立班委,组织大家学习。每进教室,要关机。五天的封闭班,愿意参加的,要遵守班规,其中有一条,就是上交手机,告知家人,有事打课堂公共电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我意识到,现在,靠自觉性读书,靠单打独斗读书,已经很难。读几页书,就想看一下手机,一看,就被粘住了,不觉,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不觉,一天就过去了,很懊丧。

韩春萍:利用读书群互相鼓励、相互督促来读书是一个好办法,我也在实践,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阅读作为个人行为一旦团体化,共读什么样的书就成了重中之重,您是如何促成读书群成员达成共识的呢?

郭文斌:你问的这个问题很好。阅读为心灵提供营养,营养有高有低。疫情防控期间,大家有体会,信息纷繁杂乱,让人无所适从,怎么办,还是从经典中找答案。因为经典是经过时间检验了的常识,从能量的角度讲,也要比普通读物高。

这两个月来,我们发现,但凡读经典的家庭和团队,恐慌度低,焦虑度低,抑郁度低。古人讲,正念生正气,正气就是免疫力。

《黄帝内经》可以加深我们对阅读意义的理解,它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量子学已经证明,任何事物都由三要素构成——信息系统、能量系统、物质系统。信息系统正确,能量系统就会有序。每天读书就是让我们的正气存内,而正气能够存内,邪就不可干了。《黄帝内经》里还有一句话,“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的精神怎么样才能内守呢?大家都有体会,当你读《道德经》的时候,半个小时精神是向内的,因为一走神就读不下去了。《黄帝内经》里还有一句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一个人怎么样才能恬淡虚无呢?很简单,读能够让你恬淡虚无的书。

韩春萍:您倡导大家共读传统文化经典,但很多人对如何读经典如何用经典有困惑,另外经过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今天人们如何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信心?

郭文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受益是树立信心的秘要。为什么《道德经》成了世界上阅读频率很高的书。因为它能让人放松,在竞争、焦虑、抑郁折磨人类的今天,一部能够让人有放松感的书,当然会受到人们欢迎。这一次疫情中,有相当多的人在读《道德经》。习近平总书记讲,文艺工作者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创作如此,阅读同样。为什么要阅读?《大学》里面讲,第一,明明德;第二,亲民;第三,止于至善。

韩春萍:家庭阅读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也是全民阅读的一个推动力,您有什么好方法推荐给家庭阅读。

郭文斌:除过建立“寻找安详”小课堂这些社会学习平台,这些年,我还在全国倡导建立家族学习群。比如“郭氏好学风好家风好作风”读书群。

总书记在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讲,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风。我这些年协助中央电视台做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540集,但凡兴旺发达的家族都注重家族式学习。曾国藩给自己定日课,每天读十页经、十页史,每天写反省日记,而且用小楷写,写成让师友批阅,监督自己改过。

中国历史上几大立功立言立德都全的人,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都在强调儿女们读书。林则徐讲,生下儿女比我强,要它银钱做什么,生下儿女不如我,要它银钱又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益增其过”。那怎么办?给儿女们不留钱财留什么呢?留家风,而家风没有学风是无法保障的。为什么古人说富不过三代呢?因为一个家族如果不明理,人们很难保持勤勉,很难保持廉洁,很难保持生命力。像钱学森这样的家族,像范仲淹这样的家族都是靠学风来保障的。

韩春萍:我注意到您倡导的传统文化经典共读的落脚点在修身和齐家上,也有人会担心如果在家中过于强调经典权威和规则的话,会影响孩子的独立主体精神和创造力培养,那么如何在其中找到平衡点,请您分享一下经验?

郭文斌:在古代,每个大家族都有私学,今天,传统意义上的大家族没有了,即使有,也没有凝聚力了,因为祠堂没有了,那怎么办呢?可以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学习团队,比如“寻找安详”小课堂,就是这么诞生的。已经七年了,每周六大家来这里,几十位同学,共读一本书,共看一集节目。

分享注重力行。中国人读书一定是用来践行的,不是只让我们做饱学之士。《论语》开篇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实践中体会道理的美妙,这种快乐感会驱动我们进一步学习。接下来,会“有朋自远方来”。为什么“小课堂”会有这么多朋友来呢?因为这个地方有快乐,有祥和,能降低离婚率、犯罪率、抑郁率。为此,人们从全国各地来。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人,评先进高兴,不评先进也高兴,提拔高兴,不提拔也高兴,为什么呢?内心充满喜悦,很充实,不需要外在的评价,这就是孔颜之乐。孔子和顏回为什么那么乐呢?因为他们在书的滋养中,在经典的滋养中,在圣人的教诲的滋养中。因此,“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小课堂”带给大家的就是这么一种快乐。有好多同学分享时讲到,原来以为挣了钱就快乐了,后来发现挣了钱并没有快乐。怎么样才能找到快乐呢?把向外找的心收回来,向内找,把向物质世界找幸福的心收回来,向精神世界找,快乐就到来了。

韩春萍:通过共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让人有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这在当前疫情全球化和自然灾难频繁的背景下很有意义,不过也有人会担心如果这样抱团取暖和安于现状,会不会削弱促进社会变革的力量和勇气,如何将家—国—天下的理想进阶落实到实践层面,这是古代读书人的难题,也是今天倡导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需要继续探索的难题,您有什么经验和大家分享吗?

郭文斌:我常常讲不能保持的财富不是真财富,不能保持的快乐不是真快乐,不能保持的幸福不是真幸福。一个人的幸福快乐怎么样才能保持呢?读,行。就是孔子讲的“学而时习之”,一边明理,一边去实践。在工作生活中试一试《论语》的教导,看能不能快乐,试一试《道德经》的教导,看能不能快乐。我常讲,“最好的阅读就是做”,读一句做一句。比如《弟子规》里面讲“父母呼,应勿缓”,就很难做到。今天的孩子,有多少能做到?做不到会有什么后果呢?后果严重。只有父母呼,应勿缓,将来老师呼,才能不缓;只有老师呼,应勿缓,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领导呼,才能不缓,国家呼,才能不缓。这就是孔子讲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次第,它被千千万万个家庭化为千千万万种家训。

在今天,推动任何一项活动,如果人们从中没有尝到一种持久的快乐,用强制的方法是坚持不下来的。大家在学习中获益了,在践行中获益了,他就能坚持了。

韩春萍:您能不能给大家推荐几本随时能读又能指导实践的书呢?

郭文斌:我还是倡导大家首先读经典,比如说四书五经,十三经,喜欢哪几部,就读哪几部。这些年,我给一些实践性团队推荐最多的是《弟子规》跟《了凡四训》。

猜你喜欢

读书传统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读书使人进步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少年力斗传统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