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汉代手工业的技术和生产组织结构进步

2020-09-26李一鸣

文存阅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手工业汉代墓葬

摘要:汉代市场上对手工业产品的消费需求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利润,也激励着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者努力思考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其中即有技术的改进,也有一些组织方式的变革。本文以墓葬行业为例,介绍了汉代民间手工业在标准化生产与依托乡缘的专业队伍组织方面的进步。

关键词:汉代;手工业;墓葬

汉代市场上对手工业产品的消费需求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利润,也激励着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者努力思考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其中即有技术的改进,也有一些组织方式的变革。汉代以流行厚葬著称,墓葬相关的行业在諸多手工业当中属于发展迅速的。本文即以墓葬相关行业为例,对汉代手工业的发展管窥一二。

一、标准化、模具化的生产

为了应对日益增加的墓葬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者来说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增加产量。标准化、模具化的生产方式无疑满足了这一需求。从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出,在汉代墓葬中常用的一些产品,如陶砖、部分纹饰简单的画像石以及随葬用的陶制冥器都明显的表现出标准化、模具化的特点。

陶砖在汉代墓葬中主要的作用是营造墓室,用来封门、砌棺、覆排水沟等,外形有长有方,也有弧形。从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出,陶砖的形制和纹饰虽然多种多样,但都是模制的。汉代民间的制陶业比较发达,陶器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手工业产品。陶砖与陶盆陶罐等一样都是制陶业重要的产品类别。模制化的陶砖可以方便消费者就大小、形制等进行选择,也方便生产者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当然,汉代墓葬中用到的陶砖,也有订制的产品,比如用来记述墓主生平的铭文砖便属此类,只是从用量上来说仅占少数。

陶砖可以模具化的量产,而陶砖上简单的纹饰,如方格纹、云纹等也可以模具化生产。帅希彭在研究彭县出土的画像砖时就指出:“砖上的画像都是趁泥坯未干时用模子印成,烧成后还有施加彩色的。……这种画像砖是成批制作的,所以常常可以在几个不同地方的墓中发现完全相同的砖”。更多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了他的观点,如四川锦阳双碑白虎嘴的崖墓群。该墓群时间跨度从王莽至东汉,出土各类墓砖两千匹以上,但形制纹饰只有十几种,可见都是模具化、标准化量产的。

在汉代的墓葬中,尤其是西汉中期以后的墓葬中常出土大量陶制冥器,包括各种容器以及陶俑、陶塑模型等,这些陶制冥器也都是模制的,由一个器物模具生产许多相同的产品。这类产品在考古发掘中多有发现,如绵阳吴家孔雀村汉代一崖墓中的两件厄厨俑、两件执物俑都分别为同模产品;1996年,在成都西郊西窑村清理的一座砖室墓中,也发现六件同一模具制作的女立俑。甚至一些更大件的青铜冥器,如铜制摇钱树、铜马等,也有模具化量产的。比如绵阳“安县(摇钱树)树枝佛像与陕西城固摇钱树树枝佛像非常相似,其形制、大小、尺寸、布局完全相同,当出自同一粉本。这说明当时的制陶业、青铜铸造业不仅采用模具化量产商品,其产品的覆盖范围也有所扩展,不局限于本地。

二、依托地域的专业化队伍

除了生产技术上的革新之外,汉代墓葬相关行业还在分工的基础上,依托地域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队伍。信立祥先生将汉代墓室与画像石的制作过程分为了七道工序,在这七道工序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工作过程中的分工与专业化。当时完成一个墓室的建筑和装饰工作,主要涉及的工种有石匠、画师两种。当然,如果将外围的风水堪舆、冥器制作等工作也计算在内,则涉及的行业还要更多。

石匠是负责墓室的建筑和设计的基础工种,其中有名的工匠还被成为“名工”“名匠”,身价不菲。如山东东阿的芗他君祠堂的石刻中就记载了祠堂的建设“使师操义,山阳瑕丘荣保,画师高平代盛、邵强生等十余人。价钱二万五千。”

从工作流程来说,石匠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按照顾客的要求对墓室进行统筹设计,然后便是开采石料,如山东嘉祥县武氏家族墓地中的“从事武梁碑”碑文记述:“竭家所有,选择名石,南山之阳,擢取妙好,色无斑黄”。当然,如果是四川等地盛行的崖墓,首先当是在山崖上开凿出墓室的雏形。

开采的石料要变成合适的建材,还要经过石匠的打磨。石材打磨平整后,便要由画师在相应的位置作画。汉墓画像石的图画内容非常丰富,从日常的饮食起居到幻想的神仙祥瑞都有。作画的过程实际上是画师与石匠配合完成的。一般是先由画师在打磨平整的石材上以墨线做底稿,然后再由石匠依墨线进行雕刻,使得画面凸显出来,之后由石匠按设计将石材拼装起来,最后由画师上色。这一工序十分考验画工的技巧,同时也考验画工与石工的配合。毕竟在分割的石材上作画,还要考虑到石材组装之后画面的效果,对墓室空间结构的整体把握是不可缺少的。

除了具体工作过程中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之外,当时的工匠还依托地缘、亲缘关系组成一定形式的松散组织。比如芗他君祠堂和许安国祠堂记录的工匠就多为高平人,信立祥先生据此认为“当时在今山东省西南部地区,活跃着一支主要由高平人组成的画像石工匠集团”是有道理的。这种松散组织一方面有利于工匠技艺的传承与进步,另外也提高了业务的覆盖范围。这种现象在汉代其他地区也可能存在,如唐光孝在对汉代四川丧葬业的研究中就指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石质墓葬中的雕造技法和装饰艺术风格呈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和继承性,与制作工匠的组织形式有相当直接的关系。”

结论

为了追求更多的商业利润,以墓葬相关行业为代表的手工业者采用各种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这其中即有技术的改进,也有一些组织方式的变革。技术层面主要是大力推广标准化、模具化的生产。而在生产组织方式上,一方面是进一步细化分工和生产工艺,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地缘、亲缘的生产组织。这种组织方式的进步,有利于手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工艺技术的传承。

作者简介:

李一鸣(1984-),男,历史学博士,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史/经济理论。

基金项目:

本文为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先秦秦汉时期齐鲁儒商研究”(项目编号:19CPYJ10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手工业汉代墓葬
论河南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当代发展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二里头遗址发现高规格夏代墓葬
反思“工匠精神”的流行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越南雄王时代之经济篇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