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论的变革与超越

2020-09-26林辉

文存阅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认识论黑格尔

林辉

摘要:黑格尔对于真理问题的追问,可以说是其哲学的核心和实质所在。他的代表作《精神现象学》一书归根到底,便是要建立真理的科学知识。所以本文在详细分析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真理观的同时,将其与康德的认识论(真理观)进行对比,从中探讨黑格尔对于康德认识论的变革与超越。

关键词: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真理观;认识论

一、引言

对于“真理”问题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哲学各派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而这其中又以“符合论”和“融贯论”的影响力最为深远。

对于符合论的最早诠释,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其核心理论在于论述命题或判断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而最为经典表述是:“凡以实为实、以假为假者,这就是真的。”①而融贯论强调的则是一套信念和命题各部分之间的融贯关系,所谓“真理”便是根据命题之间的融贯关系来定义的。而黑格尔的真理观通常被看做是融贯论的典型代表。

《精神现象学》一书的中心问题便是真理问题,它描述了意识从现象知识到绝对知识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可以说是意识自身向真理发展的一篇详细的形成史。“如果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对真理本身辩证运动的阐述,那么可以说《精神现象学》是真理的‘史前史”。②

而对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真理观的理解,我个人将主要从“真理是一个过程的全体”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二、“真理是一个过程的全体”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认为:真理是科学的体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书中的序言部分开篇就这样指出:“真理不是一个片面的简单形式,而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全过程——真理是全体,是所有的参加者都为之酩酊大醉的一席豪饮”。③这里的“全体”以时间的形式呈现自身,就是说世界的运行轨迹是在前后序列(时间)当中展开的,而这个序列又是理性所能掌握的,即合理的。因而理性对于整体的把握就不可能一蹴而就,“真理从来不是世界某个瞬间的面貌的呈现,甚至也不是在它的最高点或是终点呈现的那个面貌,它是精神或世界以时间方式呈现自身的那个过程。”④

同時,作为认识的自我运动也是一个从片面抽象到全面具体的过程。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黑格尔也有这样表达:“真理就是它自己的完成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圆圈,预悬它的终点为目的并以它的终点为起点,而且它实现了并到达了它的终点才是现实的”。⑤

此外,要理解黑格尔的“真理是全体”,不能单纯从常识的角度,静止地去看待,而是需要将自身置于世界的整体之中,体察到世界本身的一种整体秩序或趋势。

黑格尔指出:“一件事情的开端还不是它的全体,犹如我们不能说一个建筑物在奠基的时候就算是已经落成”⑥一样。开端总是不完备的,因此,我们在对待一个新事物时,不应该急于在一开始就妄下结论,因为它一定是要继续向前发展的。

因此,真理的这个过程性,不仅是从感性确定性到绝对的递进过程,而且也是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的不断生灭的矛盾运动的过程。就像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写的那样:“哲学的要素是那种产生其自己的环节并经历这些环节的运动过程;而全部运动就构成着肯定的东西及其真理。因此,肯定的东西的真理本身也同样包含着否定的东西,即也包含着那种就其为可舍弃的东西而言之为虚假的东西”。⑦

三、黑格尔对于康德认识论的批判与超越

康德之前的近代哲学思维方式,其真理观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态度,它还没有意识到思想自身所包含的矛盾和思想自身与信仰的对立”。⑧他们以探寻一个不动的本原为依托,坚持一种非此即彼的方式看待世界万事万物,这种认知以有限性为基础,长此以往,势必会形成独立的、片面的、固定的存在。

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把真理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他们往往执着于真理的个别方面或环节,抓住个别的命题,认为真理就包括在只言片语中。黑格尔不赞成这种形而上学的看法,他这样说:“真实和虚妄通常被认为是两种一定不移的各具有自己的本质的思想,两者各据一方,各自孤立,互不沟通。与这种想法相反,我们必须断言真理不是一种铸成了的硬币,可以现成的拿过来使用”。⑨

而在对待真理的问题之上,康德首先用“先天综合判断”对于理性认识进行了改造。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首先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即解决知识的必然性和经验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他认为先验的自我意识是一切认识的主体,本身就具备了认识的能力,先验意识通过先天综合判断,将理论理性和经验具体统一起来。

在康德看来,真正的知识“在本质上乃是先天综合判断,而先天的综合就意味着被纯粹知性概念所规定,但知性概念并非真正源性的综合,知识的至上的综合性原理乃是纯粹的自我意识。当然,自我意识在这里并非一种实体性范畴,而仅仅是一个先验的功能性概念。”⑩

康德认为认识必须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是一种主体先天具有的认识能力,是对感性对象的一种综合判断。这种寓于主观的、先验的的认识论,在黑格尔看来,是不完善的。

在黑格尔的哲学中,真理并非康德所认为的那样,只是信仰、感觉或直观的对象,而是可理解的和可表达的,即认识的对象。黑格尔的真理概念是一个意义丰富、深刻的“全体”,唯有通过它的整个发展过程才能得到真正的阐明。

而黑格尔对于康德的认识论(真理观)的批判与超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方面:

首先,在黑格尔看来:“在康德的哲学里,思维作为自身的规定,只是形式地建立起来的,至于思维如何自身规定、自身规定到什么程度,康德并没有详细阐述”。?

但在黑格尔哲学里,真理是具体的。他反复强调真理自身在本质上是具体的,“如果真理是抽象的,则它就是不存在的”,并对真理的具体性的含义做出了多方面的阐述:如真理是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不同规定性的统一,是对立面的统一,是全体、是过程等等。

其次,康德在对知性形而上学批判中站在理性的高度提出认识的矛盾,他根据传统形式逻辑发现了现象界的二律背反,提出了现象界之外的“物自体”观念,并得出了“物自体”不可知的结论。他认为知觉中包含个别的、主观性的东西,也就是感觉所把握的现象;同时构成我们经验的世界包含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客观——是不可知的,这些客观的存在构成了康德的“先天规定”,也就是“先验论”。

“先验论”的前提之下,康德把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看作是认识主体以先验范畴形式对感性材料的综合过程,强调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但是,由于他把认识形式看作先验的,因而主体的能动性是被抽象地发展了。同时,康德割裂本质与现象的联系,把认识限制在现象世界,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先验论”的观点,可以说否认了认识的无限性。

但在黑格尔看来,认识应该是“客观精神达到自由精神的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的主体是精神,而认识的客体也是精神,但是这种精神认识论并不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固化的认识,在这种认识过程中,精神为了达到绝对精神,通过内在的生命力冲动,通过否定之否定辩证运动过程,将自身外化后又回到自身,完成了一个螺旋式认识的一个过程环节,永不停歇,直至达到自由。”?

黑格尔用绝对精神取代了康德的先验自我,作为主体的绝对精神同时也是实体,本身内具了一种自我发展的内在冲动,它从开始的自我意识或精神,不断否定自身,将外在的他者或是客观世界当作自身发展的一个环节,并最终扬弃之,回到自身,达到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体在绝对精神中的统一。

按照黑格尔的思想,真理既是在自身中展开其自身,表现为一个一个环节的发展过程,又必定是这些环节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所以,人们在探求真理的时候要有耐心。“一方面,这是说,必须忍耐这条道路的辽远,因为每个环节都是必要的;另一方面,这就是说,必须在每个环节那里逗留,因为每个环节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形态,而且只有当它的规定性被当做完整的或具體的东西来考察时;或者说,只有当全体是在这种规定性的独特性下加以考察时,每个环节才算是得到了充分地或绝对的考察”。?

三、结语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确立了其哲学的基本原则,制定了思辨的辩证方法,展示了其哲学体系的雏形,阐述了绝对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中自我生成的过程。

马克思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这不仅在于它描述了真理或绝对精神的生成过程,而且在于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则、真理观是在它之中诞生的。恩格斯对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也有这样的评价,他说:“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于我而言,《精神现象学》中真理观的核心意义在于黑格尔完全从意识辩证运动的进程来阐述了真理的生成过程,他以意识的辩证法回答了意识能否以及如何获得真理这一时代性的问题。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在《精神现象学》中,意识就是要把不是概念的概念、不是主体的主体,通过自身的辩证运动而转化为现实的概念和真正的主体。他不想在信仰中做脱离现实的虚无缥缈的幻梦,也不想假定在自然和人类之先就现实的存在着某种现成的真理,因而可以直接进入真理,并了结意识与真理的分离和对立。相反的,“黑格尔试图不借助任何外在的、先天的东西,甚至不借助绝对的帮助,完全从意识自身出发,揭示并描绘意识把外在的精神世界转化为精神性的存在,使真理从实体转化为主体的辩证运动。”?

注释:

①[希]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M],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88页;

②张志伟,《论精神现象学中的真理观》,[C],《外国哲学(第10辑)》,商印文津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社,1989年版,第217页;

③[德]黑格尔著,贺麟等译,《精神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0页;

④庄振华著,《精神现象学讲读》,[M],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8页;

⑤⑥⑦[德]黑格尔著,贺麟等译,《精神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页、第12页、第30页;

⑧孙雅男,《试论黑格尔“真理是过程”》,[J],《大众文艺》,2019年第15期

⑨汝信著,《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方法》,[C],《论黑格尔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页;

⑩谢永康,《综合的社会起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两个方案》,[J],《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2期;

?赵天成,《论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真理观的思维方式变革及其逻辑关联》,[J],《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2期;

?俞吾金,《黑格尔精神认识论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德]黑格尔著,贺麟等译,《精神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9页;

?[德]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德]恩格斯著,《反仕林论》,[M],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1页;

?张志伟,《论精神现象学中的真理观》,[C],《外国哲学(第10辑)》,商印文津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社,1989年版,第232页。

猜你喜欢

认识论黑格尔
中国现代美学发生的内在线索与本土话语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的曲折学者生涯 从做家教到古典哲学大师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哲学思考
史蒂夫·富勒社会认识论思想的分析
荀子的认识论及其“虚一而静”的方法
认识论的自然化、日常化与人工智能
辩证法家的形而上学
“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