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跨学科教育模式的构建

2020-09-26张洁

戏剧之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完善发展

张洁

【摘 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形式日益丰富,人们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高校作为音乐人才培养的摇篮,更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加强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本文就声乐跨学科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能够实现高校声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声乐课程;跨学科教育模式;完善;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4-0107-02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文化种类日益丰富,文化形式更加多元化,声乐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也日益丰富多彩。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积极改革创新我们的声乐教学模式,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是声乐教学发展的重中之重。“跨学科”主要指通过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建立起各学科之间沟通学习的桥梁。通过跨学科教育模式的构建,能够避免很多无用的“重复”工作,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一、我国声乐跨学科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声乐学科与美术艺术的融合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意”、“情”、“韵”都有其具体的审美体现与审美意象。因此,民族声乐演唱者不仅需要对作品的曲谱进行表现,同时还需要牢牢把握作品的意蕴,演唱者需要通过个性精神的表达用声音为听众描绘出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美的意境。在声乐中我们讲究“意”和“情”,而“意”和“情”同样表现在美术作品中。美术作品中的“意”和“情”并不是传统绘画概念上的“形”,“形”在美術构图中往往服从于“意”和“情”的安排。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声乐作品进行解读,我们不难发现,作品在整体音乐结构上也充分体现了“意”和“情”的安排。“韵”在美术艺术中主要指的是作品所表现出的“气韵”,其表现形式相对自由,作品中线条的浓淡、粗细,用笔的提顿、轻重、缓急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都充分体现了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气韵”。与之相对应的,声乐中有回音、倚音等的装饰,同样赋予了音乐旋律鲜活的生命力与独特的“气韵”。

(二)声乐教学与文学学科相联系

每当我们陶醉于一段优美的乐曲时,我们的情感都是与之相通的,总想向别人表达我们的感动,却又找不到恰当的文字来描述,所以我们说,音乐作品的美是特有的,是独一无二的,是任何文字也无法完美描述的。虽然我们不能通过文字体现音乐艺术的魅力,但是文学创作中的某些特征却与音乐艺术中的某些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早在千年前,中国就形成了诗词乐曲相融合的独特的音乐创作形式,如《长相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以音乐的形式被人们所熟知和传唱,体现了中国音乐创作的独特性。除此之外,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也与当时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的古典主义哲学密不可分。

突破传统高校声乐教学课程的单一性,融入心理学、哲学、美术学、社会学、戏曲影视学、文学等不同的学科,建立跨学科教育模式,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体现了当代音乐教学的综合性与专业性特征。在声乐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高校可以开设乐队创编、电声流行音乐制作、歌唱创作、作曲研究、爵士钢琴演奏等多种专业,在突出专业特点的同时将学生带进全新的音乐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声乐跨学科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我国高校声乐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确保声乐跨学科教育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一)加强声乐跨学科教育模式基础理论的研究

1.跨学科的改革是系统的、全面的

对于我国高校声乐跨学科教育模式的构建,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跨学科的改革是系统的、全面的,它不仅涉及课程的设置、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的评价等,更依托于各学科的良好协调以及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等外部环境。跨学科的改革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经过科学的、全面的、长期的改革过程。高校声乐跨学科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能够更加全面地、系统地对综合知识形成一定的掌握,能够在以自身专业学习为主体的基础上融合、学习更多学科的知识技能,进而开拓思维、丰富资源储备,建立起一个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

2.明确目标定位,确保跨学科课程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

跨学科教学,顾名思义需要涉及到不同的学科专业。对于跨学科课程的安排,我们首先要明确不是单纯地增加几门课程,而是要在找准各学科交叉点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跨学科课程安排与整合,要加强各学科间的功能互动,加强沟通,避免因学科差异而产生隔阂,真正做到1+1﹥2。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定位,要能够理性地对多重目标进行选择,确保从多元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在保证声乐教育专业性的基础上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综合性能力

跨学科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各种事物的批判能力、灵活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面对问题辩证思考的能力等各项能力。学生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会筛选、整合,从而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二)探索有关声乐跨学科课程改革的最佳模式

课程的合理安排是学生培养计划中的核心。因此,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高校首先要建立健全、科学、完整的选课机制,探索出有关跨学科课程改革的最佳模式。构建跨学科教育模式时,要充分注重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将互动性强、内部逻辑关系紧密的学科进行统筹规划,同时优化师资队伍、精简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使各种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新模式。

(三)深入了解声乐跨学科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与广泛性原则

跨学科教学并不是要求学生样样精通,但也并非走马观花,需要学生在以本专业为主体的基础上,以丰富专业知识为出发点,进行跨专业的学习。跨学科教学是根据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构建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因此,在跨学科课程的安排上,不仅需要重视本专业的基础学习,同时还应该对其它相关联的学科有所涵盖,要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

2.特色性原则

跨学科课程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各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课程的安排,不能照抄照搬,要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要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学习意识,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国内外实时的研究资讯,通过不断进步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3.宁缺毋滥的原则

跨学科课程并非简单的课程叠加,需要各专业教师在开课前认真交流,选好教材,要充分保证跨学科课程的质量,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四)在实践中确保学以致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检验高校声乐教育、声乐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因此,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学校应通过不断的探索,完善声乐跨学科教学机制,为学生今后更加从容地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声乐跨学科课程设置的有关建议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各高校应该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研讨等活动更新知识、交流学习,探索出更加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在科研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身的学识品格影响学生,并积极探索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提高科研水平,促使跨学科教育模式的有效构建。

(二)加强跨学科课程设置中的资源投入

跨学科教育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其构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充足的资源投入以及软硬件的大力支持。在软件支持上,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课程设置,利用现代化的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在硬件支持上,需要加强对电子音乐教室、琴房、图书资料等的资源投入。

(三)大胆创新,构建声乐多元化指导模式

在声乐跨学科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作品的主题作为切入点,大胆创新,构建多元化的声乐指导模式。以古代音乐研究为例,在确定作品主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多位教师的指导,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活动。首先由历史教师对作品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明确主题;其次由美术教师根据音乐作品进行构图绘画;再次由音乐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作品的学习、演唱;最后,所有师生共同针对此次教学进行交流研讨、归纳总结。

(四)开展校园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声乐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优秀的声乐作品通过不同形式展现给观众,从而向人们传达声乐艺术的魅力。所以,高校应该努力开展学生的校园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加学生的演出机会,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在声乐舞台中锻炼自我、展示自我,从而促使学生提升舞台表演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五)确保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的合理分配

伴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观念的不断革新,我们发现,高质量的教学活动通常需要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共同发挥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在声乐跨学科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应及时调整课堂讲解与学生讨论的比例,逐渐降低讲解的比重,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解决问题为核心,通过对各学科知识的串联达到整合教学资源的目的。与此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相关课题的研讨活动,真正做到在科研中有所启发。

总而言之,声乐跨学科教育模式的构建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从而丰富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養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提供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栋栋,陈睿,刘斌.高校学科教育中培养诚信理念及行为的若干理论与实践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8,(04).

[2]邱士刚.关于大学跨学科教育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1).

[3]许战胜.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

[4]王会.浅析高等教育的跨学科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6,(06).

[5]钱佩忠,李俊杰.校跨学科教育组织的建立及其运行[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猜你喜欢

完善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