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文本细读

2020-09-26陆伟伟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个性阅读文本细读小学语文

陆伟伟

摘 要    文本細读不光是教师备课时的必经路径,也是学生形成阅读策略、习得语用能力的需要。教学中,可以从陌生化文本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整合的话题开展阅读的合作探究,以引导学生自觉细读文本,掌握文本细读的基本策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文本细读 个性阅读

一直以来,细读文本都被很多教师认为那是教师备课才需要做好的功课。因为细读文本,抓住与本单元语文要素密切相关的例子,对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乃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说起让学生也展开对文本的细读,可能大家都认为没有必要。在教师的潜意识里,似乎把文本细读的结果传授给学生,就可以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教师的阅读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一般来说,学生在初读课文中,一些基本的学习任务能够吸引或者推动学生主动完成,但是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了解主要内容,只是阅读教学的初步目标,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在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表达方法,才是进一步的、也是更重要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选择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对文本开展细读才能完成。

一、在文本陌生化中细读

阅读课堂的一般流程都是初读感知、细读感悟、总结深化。在这样的阅读行程中,学生是难以满足的。因为文本的主要内容,在他们初读课文之后,凭着自己的知识和阅读经验,有时候就能够对课文的内容有大致的判断。如果此后再沿着作者的思路,一个自然段接着一个自然段往下读,学生很容易产生阅读倦怠,阅读的兴趣就会悄然远去,有的学生甚至出现昏昏欲睡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形,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在对文本的陌生化中,去吸引他们抖擞精神,到文本的字里行间去仔细寻找谜底,这样,不知不觉地,学生就进入了文本细读的境界。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12课《猫》,课文中写猫的温柔可亲时,通过对猫的行为进行细致刻画体现出其惹人喜爱。作者的情愫也在“蹭你的腿、让你抓痒、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这些有温度的词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时,笔者发现“蹭”这个词语,学生虽然没有显示出疑问,但很难用几句话来解释或表述。因此,他们对猫的那种温柔、粘人体会得总有那么一点欠缺。针对这种情形,笔者把它放入具体的语境中,体会与感悟:一方面通过比较,让学生想象牛或者猪蹭痒的情形,说说那种蹭是一种什么感觉;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让有过亲身体验的学生说出可爱的小动物蹭痒的感受。这样,从无疑处发问,学生对文本重新审视后,陆续发表意见:“像牛或者猪这些体积比较大的动物蹭痒,一般都借助比较结实的树甚至是土墙等作为支撑物,用力去蹭,发出的声响也比较大。而较小的动物蹭痒时,则是‘用脊背的一侧,柔软地轻轻地蹭我的小腿,有时也蹭我的手背”,还有学生联系到自己家或者邻居家、亲戚家几岁的小孩总是往人身上钻的情形……学生在把带有个性特点的表述与大家交流时,不仅增加了大家对“蹭”更直接的感受,而且对“蹭”有了更多层面的认知。有了如此翔实的词语品味经历,学生在收获了情感、语义、表达等多方面的体验感悟的同时,也学会了品词析句的基本方法。

二、在揣摩作者用意中细读

要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细读、真正有所收获,就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的文体特征,抓住能够对全文起到关键作用的词句进行评析、咀嚼,从而准确领悟作者的写作用意。这当中,学生经历的是一个发现、鉴赏和选择的过程,进而读出文本中作者的创意所在。这样的语文实践,得到培养的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能力,是他们的语文阅读领悟和逻辑思维能力。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24课《少年闰土》,学生在初读课文故事之后,我们需要从哪个角度引导学生进入细读环节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作为小说的一部分,重点描写少年闰土这个人物形象,那么作者所写的闰土是怎样的人呢?哪个重点句子能够集中体现作者在人物身上表达的情感呢?有了这样紧紧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探究话题,学生不难抓住文中倒数第二自然段提及的两个直抒胸臆的句子:一是闰土知道我和我身边的朋友不知道的事,二是作者哀叹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没有闰土自由的生活。这里,作者对闰土的特点描述,一方面是通过他懂得很多很多的稀奇事来体现的,这也是课文在描写人物时的重点内容,另一方面是在与“我”所处的“院子里高墙”“只看见四角的天空”的比较中体现出来的。正是这种比较,“我”才认识到少年闰土拥有令人向往的、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而那些在闰土看来十分平常的事情才能从“我”的立场读出稀奇和新鲜的味道来。如果学生没有抓住其中的两个关键句子,就难以读出“我”对自己生活的不满和无奈,小说就失去了吸引读者的魅力,这也是小说能够将人物写得活灵活现的优势。在细细体悟鲁迅先生这段直抒胸臆的文字之后,笔者再让学生回读文本,从文中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中发掘这些隐藏其中的情感溪流,感受鲁迅先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进一步掌握体会情感的方法。

阅读课文时,依据文本在文体上突出的表达特点进行细读,才能读出作者的用心所在。我们对自己预先备课时经历的思考、探究进行梳理,然后在教学时,将这细读、感悟的过程交给学生,耐心地陪着他们慢慢行走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让他们也在这样的泛读到聚焦、整体阅读到细节感悟中一步步走近闰土、走近鲁迅,激起心中多角度、深思维、个性化的阅读。

三、在主话题的整合中细读

阅读教学离不开问题的指引,这也是统编语文教材把提问作为阅读策略学习的重要原因。一篇课文中,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提出的众多问题中,有些问题对文本的阅读属于细枝末节,关系不大,可以放在一边,毕竟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只能解决那些影响全局的主要问题或重点问题。这种主要问题或重点问题有时候需要把若干相关问题有效整合在一起,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深入细读课文,从中读出问题的答案或结果。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11课《赵州桥》,课文介绍了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杰作——赵州桥,以内容表达顺序先后介绍了赵州桥的历史悠久、非常雄伟、十分美观和历史地位等。教学时学生在学习中针对这些内容提出了很多问题,但教师没有纠缠于一些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抓住最核心的问题“课文中的过渡句说‘这座桥不但坚固,但前面的课文写的是‘非常雄伟,哪儿写了坚固呢?”作为主问题让学生开展细读文本。通过细读学生不仅发现课文的每一部分都在写赵州桥的坚固,如历史悠久就是坚固的最好证明,科学而巧妙地设计是桥体坚固的保证,这种坚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且还通过资料找到赵州桥坚固的细节——大桥拱的条石每根有1米多宽,相互之间支撑得特别稳当。这样的主问题探究,能够带领学生在把文本读透之后再真正解决问题。

四、在逻辑性思维的培养中细读

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时刻关注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他们的思维走向深刻,鼓励他们大胆独特的想法,逐渐从感性走向理性。然而,一直以来,饱含情感温度的语言文字总是撩拨着人们的心弦,催生丰富的情思,放飞美好的想象,引发人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种种思考。這种直觉、感性的认知,一不小心就替代了我们对文本的理性思考,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语文阅读教学要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维能力发展并重,既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感悟力及灵活运用的能力,还要注意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从而能够准确、迅速地捕捉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他将此称为“思路教学”,即在阅读中探寻文章表达所蕴藏的思维脉络,引导学生去归纳、分类,形成一定的表达模型,为自己今后的写作提供语言的表达形式。

我们知道,不同的文体,往往有不同的行文方式,即使是同一文体的文章,其构段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带着学生去梳理文本的脉络结构,发现作者的行文方式,这对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严谨的逻辑性思维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刻性,促使他们生成相应的阅读策略,继而带动表达能力的提升。如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一课前后涉及了22种动植物以及其他事物,作者是怎样将它们有条不紊地安排在一起并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学生在细读文本中就会发现作者行文的一些规律,比如从植物到动物、从有生命的到没生命的、从物联想到人等等,通过这样的循序渐进,不断证明自己要表达的中心。

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文本细读要讲究策略,因文而异,一方面使学生得以深入文本进行品析、鉴赏,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过度解读而剑走偏锋,以确保学生的文本细读是为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黄玉红.“真教”,助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精准落地[J].人民教育,2019(Z2).

[3] 温儒敏.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03).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个性阅读文本细读小学语文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让个性阅读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