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初步尝试和思考

2020-09-26陈颖

装饰装修天地 2020年17期
关键词:更新肌理历史

摘    要:本文基于人民南路地块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在结合场地文脉现状,着重探讨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在“保留过去、发展现在、联系未来”的大原则下,尊重人民南路本身的历史及街巷肌理,通过置入各时代的文化空间来回应各历史时期的变迁,从而促使城市空间更加有机、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历史;场所文脉;保留;延续;更新;肌理

1  引言

城市其实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段组成的,既包含着过去,也体现着现在,更孕育着未来。过去的片段随着时间的流逝、政策的改变已经变得越来越来少,很多都已经埋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而留下给人们的只剩眼前的历史文化遗产。而笔者尝试通过城市设计方案——广州人民南路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简称人民南项目),运用自己粗浅的实践思考去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关系,从而促使城市空间更加有机、持续地发展。

2  广州人民南地区历史背景

广州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二千多年来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 [1]。人民南项目位于广州越秀老城区的中心商业枢纽地带,南侧可直面珠江,西侧为“十三行”旧址公园,北临状元坊和上下九步行街,东临爱群大厦等历史文化建筑,是广州老印象的代表之一,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3  人民南项目的更新与改造

场地本身往往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如何去呈现、延续并发展场地的历史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其实,保护与更新是一个很大的命题,需要保护什么,如何去保护?需要更新什么,如何去更新都是一些核心的矛盾点,所以我们提出要在“保留过去 、发展现在 、联系未来”的大原则下,尊重场地历史及街巷肌理的前提下,打造不同时代的文化空间以回应人民南路各历史时期的变迁[2]。

从公共广场开始,由西至东递变:民国式骑楼商业街——呈现民国骑楼风格的现代需求商业街;街景博物馆——深厚时代底蕴并尝试将过去与现在融为一体的博物馆文脉载体;现代集合住宅区——结合场地肌理与居住形态创造出解决旧城改造问题的未来住宅形式。结合视线控制,使体量高度逐步变化,各时代轮廓线自然融进现有的城市天际线。继而整合公共空间及连通空间,使地块内既保持了“过去”,又和谐了“现在”,更补充过渡至“未来”的城市边界。

3.1  延续过去——民国式骑楼商业街

人民南项目地块里存在的骑楼街我们采取“以保为主,修补断缺”策略,重点保护骑楼街立面及内部空间的完整性,并在局部节点打通引入项目内部,使整个场地整体流通形成一个连续的片区,在骑楼下购物,在历史街道中徜徉。同时因为人民南路高架桥的原因,骑楼街商业普遍以饮食和中低端服装贸易为主,对以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在设计过程中,笔者尝试将其饮食行业调整至场地的南端“休闲城”内,并与内部文化相结合引入服装设计自主品牌店,还历史骑楼街一个古朴、自然的购物之旅。

3.2  发展现在——街景博物馆

因十三行时期的中国行商垂直于岸线并狭长延伸而形成开间多进堂屋的特色格局,我们通过“修旧如旧”、“留住回忆”等原则,对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旧建筑进行保护改造,因地制宜地更新旧功能或置入新功能,形成有岭南特色的街景博物馆,如骑楼街背面仓库改造为休闲店铺——活化消极空间,丰富街区内公共空间层次;民居群改造成小型博物馆——利用其原有的墙体结构及特色历史韵味,言传身教;独栋特殊建筑改造成新建商业建筑布景——营造特色主题商场。同时,为更好地适应现代商业的需求,根据建筑的历史价值和保存状况,拆除竖向肌理中的一部分形成更宽、更有中轴线特色的“回澜新街”,因地制宜,达到保留了地块特定历史时期下场所文脉的目的。

3.3  联系未来——现代集合住宅区

在旧城改造案例中,何镜堂院士的解放中路改造模式起到示范作用,老城区就应该遵循这种不以经济利益挂帅的思路。老城核心区保留了广州的记忆,比如中山路、解放路、人民路、恩宁路,这些地块都应该整体保护,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如果一下子盖高楼,就会割断历史,迷失方向,失去根本[3]。所以在充分考虑到人民南项目地属老城区,笔者尝试创造出一种可以满足现状并提供更舒适的集合居住方式。

据我们调研可知,当地原住居民基本上住在自家祖屋,以长期、融洽的街坊邻居间的关系结成了稳定的居住区社会网络,因此对区位、社区等非形态要素认同感非常强,但对历史街道、传统街屋等形态要素的自豪感并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向往现代化小区的生活,并且该地区外来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基本上是从事批發生意的打工者。外来打工者是这里流动人口的基本组成部分,他们居住时间长短视商业形势而定。这些人多为单身的年轻打工者,住在出租房屋里,对居住条件的要求更加简单,是居住时间最短、流动性最大的一个群体。由于人民南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较为稳定,因此家庭结构也属于传统类型,约2/3的家庭为三代同堂,一般规模为一个三口之家加上1-2个老人;另有约35%的家庭为两代居住,只有极少数单身未婚家庭和孤寡老人单独居住。

所以我们采取以邻里街坊空间和5m*10m的模数化单元为设计出发点,以呼应场地肌理为辅的设计手法,设计底下二层为多样性商业,加以3-6层小户型住宅,用连廊将居住、交通和共享空间融为一体,在连廊共享空间实现景观和空间节点的穿插,并在局部打开缺口和形成跌落庭院,为住户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并实现高密度城市集合住宅的改造尝试。当现在的街景博物馆与现代集合住宅相互对望,会形成一种历史、现在、未来相互碰撞、相互感染的画面,让人在里面既能感受历史,又能过上舒适的未来。

4  结语

笔者认为从对人民南项目进行保护与更新设计的过程中学到了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态度——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城市的片段,只有相融在一起共同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才是设计和保护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胡建勇.广州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从集约到扩张[J].中国市场,2014(24).

[2] 杨绮文,李鸣正,杨晓川,汤朝晖.城市更新下的场所文脉营造——以广州人民南改造项目为例[J].城市建筑,2011(9).

[3] 何镜堂.广州市解放中路改造模式的启示意义.广州日报.

作者简介:

陈颖(1991—)男,汉族,广东省梅州市,硕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猜你喜欢

更新肌理历史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肌理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感受肌理
住宅室内设计中材料肌理运用的思考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