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讲”

2020-09-26冯发柱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荷叶荷花课文

冯发柱

讲,形声,繁体字从言,从冓。“冓”意为“碰头”“当面”。“言”指“说话”。“言”与“冓”联合起来表示“当面说话”。其本义为“面对面交谈”,引申义为“和解”“解说”“商议、商讨”“讲习”等。

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讲,并非贬义。很多情况下,“讲”是一种美好的情景。如:“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之兵,乃退”(《战国策·秦策》);“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左传·隐公五年》)。

“讲”与教育联系在一起,主要取“讲解、传授”之义。《汉书·夏侯胜传》:“始,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讲授法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教学方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对讲授法意义的理解已经异化,以至于许多人谈“讲”色变。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是不敢讲的。有时候,哪怕用一个词、一句话就可讲明白的问题也不讲,转而去问。“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指什么,不就是学生常见的风筝吗?学生不懂,换一个词语讲就可以解决。教师不直接讲解,生怕背上讲的“罪名”,于是反复追问:谁见过纸鸢?猜猜纸鸢是什么?学生都说没见过,也猜不到,教师出示孩童放风筝图,问“这些孩童在干什么”,学生一齐回答“放风筝”。教师满怀期待地问:“风筝就是诗中的什么?”类似的问,真让人感到心慌!长久不敢讲,使得有的教师不会讲了——不会组织语言,不会阐述观点,不会提示要求和方法,只会提问和指名回答。

讲,果真那么让人害怕,那么不值得坚持和发扬吗?

我常常想起自己的老师。我的学生时代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老师们在课堂上的精彩讲解。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打成右派后下放到小学教书。他常常在课堂上给我们讲古诗,一首诗讲一节课,我们听得如痴如醉。我们班上的同学至今对古诗颇感兴趣,恐怕与这位老师善讲古诗有关。高中语文老师是名散文家,他言语不多,但一语惊人。他分析秦牧的《土地》,角度新颖,透析深入,至今,我还没有见到与之可比的解析。1980年前后,宜昌师专中文系的实力据说可以和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中文系相比。教授們在课堂上一个比一个讲得精彩,不仅中文系的学生爱听,学校其他系的学生也纷纷跑来旁听,以至中文系上课,我们天天要抢座位。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及研究已经40年。老实说,40年来,我从来没有避讳过讲。记得执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我开课就讲,讲文章的起笔“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讲得满脸泪水,满腔愤怒。

2020年春季,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逼迫我们开展网上教学。网上教学期间,我组织了六个内容的教学。我和学生约定:每个内容,我讲20分钟左右,学生认真听,听后按要求自己去读和练。下面是讲三年级《荷花》时,我的讲稿。

冯老师教你学语文

——读《荷花》

同学们好!叶圣陶的《荷花》是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选作课文的时间已经很长了,是老课文,也许你们的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上小学时都读过这篇课文。为什么能成为老课文?说明它经典。读经典的老课文,我们一定要仔细。

《荷花》描写的是叶圣陶在荷花池边的所见所感。文章很短,只有310个字,却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荷花,让人神清气爽,百读不厌。

文章先写花香。“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句话不足为妙,妙的是后一句话:“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赶紧”“跑”让我们感受到荷花之香——不是一般的香,香到醉人的程度,所以才赶紧跑。

再写花态。作者看到的荷花是什么形态的呢?“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什么样的大圆盘?“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把荷叶拟人化了,我们仿佛听见荷叶在互相戏语:不要挤我,我也没地方了。怎么“冒”?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池面一片碧绿,毫无空隙,中间冒出一朵朵荷花,亭亭玉立。我们仿佛又听到了荷花的戏语:哇,终于出来了,多美的世界啊!冒出来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三个“有的”囊括了冒出来的荷花的全部情形,特别是花骨朵儿,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含苞怒放,多么有动感!

接着写花姿。和写花态不一样,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花的姿势,而是变换一种表达方式,由直接写“观”(观察到的)变换为间接写“感”(感受到的)。“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反正就是美。“如果……真了不起”进一步强化美——简直太美了,连画家都画不出。

最后写花舞。和写花姿又不一样,作者竟然把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风起时,翩翩起舞;风停时,和蜻蜓、小鱼窃窃私语。

文章结尾写道:“过了……看荷花呢。”首尾呼应,颇有俏皮之感,顿生情趣。

如何阅读这篇课文,我有如下三点建议:

一,多读,最好能把课文背下来。同学们,学语文没有很多诀窍,最好的诀窍是多读、多写。要多读一点书,多背一点经典的文章。有时候,我们可能对文中的一些词、句不理解,不要紧,先把文章背下来,背得多了,自然就理解了。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是学语文的宝贵经验,我们要好好传承。

二,边读边想象。一是要一边读一边看看作者是怎么想象的,如作者说“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就是作者的想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想象,这样想象有什么好处,要琢磨琢磨。二是要一边读一边把作者描写的语言(即“话”)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把话变成画是理解一篇文章,特别是以写景为主的文章的好方法。如课文第一自然段,虽只有两句话,透过这两句话,我们头脑里可以想象出一幅画面:文中的“我”奔向池边的画面。如果我们能把话变成画,就会越读越有味道,读着读着就把文章理解了。

三,注意体会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我为什么希望同学们把课文背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文的语句非常优美生动。怎么体会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同学们阅读时,注意画出你觉得优美生动的语句,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然后体会这个句子写的是什么、优美生动在哪儿。比如刚才说的这个句子写的是荷叶,作者通过拟人手法,不仅写清楚了荷叶的形态,而且表现了荷叶的动态,动感十足。为了加深体会,你还可以和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多交流,也是学好语文的好方法。

谢谢同学们,再见!

六个内容的教学结束后,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了一个小测试。测试结果让我十分高兴,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了教材规定的基本要求。有的学生家长向我反映:我的讲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不仅对学习本内容有益,对学习其他内容也有帮助。

我没有一味给讲唱赞歌的意思,我想表达的是:讲,并不那么可怕,课堂上,教师适度讲一讲是可以的。我主张教师课堂上的讲,在时长上要严格控制,绝对不能一讲到底。在要求上,要精讲,讲在关键处;要精心组织语言,尽可能讲得精彩,有吸引力;讲、听、做要有机结合。讲、听、做,从教学的角度说,本来就是一个有机体——只讲不听,白讲;只听不做,白听,也白讲。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但愿我们能理智地对待各种教学方法、行为,择其利,避其害,使教学改革更加健康,更有品质。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教科院)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荷叶荷花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荷叶像什么
背课文的小偷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叶圆圆
荷叶伞
小蚂蚁喜欢躺在荷叶上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