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引入”教学例谈

2020-09-26李相伟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圆周率周长直径

李相伟

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概念引入得当,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作用。

在故事情境中引入概念。用故事情境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内需。

教学《体积和容积》时,笔者以“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让学生说出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才使水升上来,乌鸦就喝到水了,引出关键词“占空间”。接着,再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面的物品哪个占的空间大或者哪个物品占的空间小,得出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小的,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在笔者的帮助下,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大量感性材料中抓住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在知识迁移中引入概念。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但它们与旧知识有内在联系,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

教学《体积单位》时,笔者借助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经验来认识体积单位。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分米、米,用来表示线段的长度;常用的面積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用来表示平面的大小;进而想到,体积单位可能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用来表示立体图形的大小。此时,笔者结合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模型,介绍常用的体积单位可以用哪些实物(1立方厘米约等于一块方糖;1立方分米约等于一个粉笔盒;1立方米约等于一个冰箱)来验证学生的猜想,加深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形成明晰的表象。

在操作演示中引入概念。对于一些相对抽象的内容,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恰当的演示或操作使其转化为具体内容,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圆周率”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此,笔者课前布置作业,让每位学生用硬纸制作一个圆,半径自定。上课时,让每个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三个内容:(1)写出圆的直径;(2)滚动自己的圆,量出圆滚动一周的长度,写在练习本上;(3)计算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全班学生做完后,要求每个学生汇报自己计算的结果,并把结果整理成下表。

[学生 圆的直径(厘米) 圆的周长(厘米) 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A 2 6.2 3.1 B 3 9.6 3.2 C 4 12.6 3.15 D 5 15.7 3.14 ]

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在讨论中大家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笔者揭示:“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作圆周率。是不是所有圆的圆周率都是一个固定数呢?”笔者让学生任意画一个圆,量出直径和周长加以验证。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如圆的大小、测量时用的单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形成概念。

(作者单位:恩施大峡谷风景区管理处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敏

猜你喜欢

圆周率周长直径
各显神通测直径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说说圆周率
山水(直径40cm)
巧算周长
预爆破法处理大直径嵌岩桩桩底倾斜岩面问题
“好玩”的圆周率的好伙伴
周长小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