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语言基石和实践取向

2020-09-26张筱南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群文新课标建构

张筱南

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两个要素需要教师着重考虑:一是以文学语言建构为基础,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建设;二是科学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设计。

重视文学语言建构的目的不仅在于夯实学生语文基礎知识、基本技能,更强调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传统语文教学思维强调提炼和聚焦,围绕教材文本和语文知识深入教学;新课标强调联系和发散,面对具体的文本和语言现象,培养学生思维联系与发散的广度和深度。王旭东老师在《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诗歌语言建构策略》中把语言建构作为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他在文中提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不是并列关系,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思维、审美、文化三个方面都是以此为前提的。他以中国诗歌语言分析为例,提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三种教学策略:以章法分析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以情境构建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立足意象分析推动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这一系列教学策略有效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关注学习效果,随时为学生学习提供反馈,不断反思日常教学,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以求推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否获得有效提升,还依赖于教师科学的学习活动设计。

柴琼老师的《君子和而不同——〈答司马谏议书〉群文阅读教学案例》选用典型材料,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展示了一个微观具体的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在柴老师的语文课上,“我为谁心动”夯实学习基础,课文细读,文字疏通,圈点勾画等学习活动用于达成记忆、理解学习目标;“我来当编导”分角色诵读,引导学生体会创作情境,群文阅读、视频观看提供丰富信息帮助学生拓展分析角度,提升评价水平;“我是思辨者”开展生生研讨,强化逻辑梳理和文化认同;“我是演讲者”又创造性地回归语言文字运用,用语言实践活动打通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壁垒,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完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在文学创作中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这种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也验证了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取向。

语文课程中包含着极丰富的人类经验和思考,最适合发掘和展现人的知情意与真善美。为未来中国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合格公民,是语文教育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面对传统篇目,经典文本,有意识地以核心素养为本,立足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学生语文能力筑基,科学设计学生实践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顺时而变”“推陈出新”的时代使命和必然选择。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组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重大招标课题“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实施中的路径与策略研究”(2017ZDZB08)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孙爱蓉

猜你喜欢

群文新课标建构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群文活动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