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君子和而不同

2020-09-26柴琼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变法司马光王安石

柴琼

“君子和而不同”是笔者教学《答司马谏议书》群文阅读课的主题。课例选取《答司马谏议书》《与王介甫书一》《与王介甫书二》《与王介甫书三》四个文本,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四封书信,辨析四封书信中两位人物的观点,通过比较,思考他们立场的异同,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具体教学活动如下:

一、我为谁心动

语文学科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用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教学中,笔者设计的第一个教学活动——“我为谁心动”,要求学生在细读四封书信的基础上,疏通文言字词及句式,勾画出两人的观点,写旁批,杜绝不留任何痕迹的阅读。在对诵的语境中,扮演司马光的学生紧紧抓住司马光书信中指责王安石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条理由进行“攻击”,扮演王安石的学生则紧紧抓住“所操之术异也”,鲜明地阐释王安石的政治观点。最后,笔者让扮演者概括出司马光、王安石两人在变法立场上的观点,做出总结。

整个活动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对四篇文言文做一个梳理总结的过程,借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对诵环节的安排是通过学生的分角色对答,梳理文本,感知文意,重建文言文语境,捕捉到王安石、司马光的言外之意,锻炼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二、我来当编导

语文学科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動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活动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学生在深入了解四封书信所展示出来的两人在变法中的交锋后,笔者设计了第二个教学活动——“我来当编导”。首先让学生观看介绍两人生平经历的视频节目——《千古一相王安石》和《千秋史话司马光》,目的在于更加直观地促进学生对作者及作品的理解。接着,由学生自己撰写剧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突出人物处于不同立场上的言论而改编信件内容,不仅对文本更加熟悉,而且更好地把握了人物的精神品质。然后,学生编导挑选合适的演员,排练课本短剧,并在全班表演展示。最后,教师总结王安石在变法时所持有的态度——“虽千万人吾往矣”,加深学生对其精神品质的体会。

本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一个活动的对诵到第二个活动的课本剧演绎,充分解决了文言字词及语境的问题。学生在从诵读到表演的过程中重现变法实况,加深了对两人书信中的立场和观点的理解,并能分析其异同,特别是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从租借服装到站位练习,对宋代的服装史和理学当道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表现和创造出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

三、我是思辨者

语文学科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这个活动中,由学生小组交流分享成果,对王安石变法的成效有深刻的认识,对这场变法中处于不同立场上两位改革者身上展现出来的君子之风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总结作为古代士大夫身上的精神品质之后,学生进而深入思考改革的重要性,对历朝历代的改革家及改革事件有了一个整体认识。最后,教师补充“乌台诗案”,明确“君子和而不同”与“小人党同伐异”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对两人的道德品质有更深层次的思索。

现撷取几则学生的发言成果:

1.立身行道,辅世养民

这一点,司马光与王安石是类似的,也是“君子之和”的体现。其实,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许多合理主张从来没有反对过,比如“方田均税法”,他曾两次奉旨实施均税事宜,都认真负责,严于奖惩。他三次上书,论君德,论御臣,论练军。的确,他在政策施行后过分固执、急躁,但无法否认,彼时新法弊端初显,他的初衷仍是为民。

2.光明磊落,不慕虚名

高官厚禄,光宗耀祖,本是封建文人的共同愿望,但当政治主张不被采纳时,司马光不肯尸位素餐,六上札子,辞去职位。此举被封建士大夫传为美谈,神宗也对此念念不忘。其重名节,光明磊落的人格可见一斑。

3.稳健持重,脚踏实地

司马光并不反对变法,但他反对彻底改变开国时创建的机制。“治天下譬如居室,蔽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姑且不论这种治政之道是否保守,但就王安石变法而言,其弊正如司马光所写的“用心太过”“自信太厚”。从某些方面而言,他的“稳健”过于畏缩,甚至不顾多数朝臣的反对割地求和,过于守旧,也就成了“保守”“顽固”的代名词。

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发现,自觉分析和反思变法过程中的现象,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四、我是演讲者

语文学科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中华文化。

最后一个教学活动——变法之思,展开主题演讲。一名学生在演讲时,先假设在座的同学是杰出的变法人才,让他们设身处地想一想自己若是王安石和司马光会怎么做;再让同学重新审视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做法,想想除了对峙,还有什么两全其美的方法。最后,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团结,集体的合作共赢是变法成功的关键。遇到矛盾冲突时,矛盾双方要做的是保持善意、尊重和理解,彼此协商,寻找最优解决方案。

演讲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改革家身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树立了责任意识,强化了担当精神。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变法司马光王安石
初夏即事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司马光砸缸之谜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司马光砸缸
王安石的坏习惯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