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Jadassohn-Lewandowsky综合征:Ⅰ型先天性厚甲症

2020-09-26何姣慧申小平汪宇张伟魏羽佳陆洪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1期
关键词:角蛋白角化躯干

何姣慧,申小平,汪宇,张伟,魏羽佳,陆洪光

(贵州医科大学,贵州 贵阳)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岁,因“双手(足)指(趾)甲肥厚5年,伴躯干、四肢皮疹1年”于2019年1月3日我院就诊。患者出生后不久双手(足)指(趾)甲开始肥厚,渐进性加重,出现远端上翘。随着年龄增长,全身出现散在分布粟粒大小褐色丘疹,无瘙痒、疼痛等不适,夏季加重。否认家族成员有类似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患者智力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查体:所有指(趾)甲甲板均明显增厚、变硬,以远端为甚,呈污褐色(图1,2);躯干、四肢可见散在分布浅褐色毛囊角化性丘疹,躯干及四肢伸侧为重(图3,4,5)。毛发、牙齿及黏膜未见异常。右腰部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角化过度,角栓形成,棘层肥厚,局灶性棘层松解,见谷粒,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

符合毛囊角化症的病理改变(图6)。根据其临床特征及相关检查,该患者被诊断为先天性厚甲症(I型),给予10%水杨酸软膏及凡士林软膏1:1调和后外用于全身皮肤,每日2次。

2 讨论

先天性厚甲症(pachyonychia congenita,PC)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以甲营养不良和外胚层发育不良为特征[1],男女发病率基本相同[2]。PC的发病机制与角蛋白(K RT) 基因突变有关,致病突变多发基因为KRT6a、KRT6b、KRT16和KRT17,由于角蛋白基因的突变影响了角蛋白丝的形成及稳定性,使角蛋白间构象发生改变,以致角质形成细胞的功能受到影响,最终形成PC的各种临床表现[3]。

根据临床症状将PC分为4型[1]:Ⅰ型(Jadassohn-Lewandowsky综合征)

图1,2 指/趾甲增厚、变形和变色

图3,4,5躯干两侧、背部可见散在分布浅褐色毛囊角化性丘疹图6角化过度,角栓形成,棘层肥厚,局灶性棘层松解,见谷粒,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HE,×40)

此型最常见,多在婴儿期发病,其临床特征为甲改变(发硬、增厚、变形及变色),伴或不伴有掌跖角化、毛囊性角化、黏膜(口腔、舌、喉)发生黏膜白斑、掌跖痛性水疱或溃疡、手掌和足底多汗症,其中毛囊角化多常见于太阳穴、眉毛或四肢近端伸肌侧;Ⅱ型((Murray-Jackson-Lawler综合征),除有Ⅰ型的临床表现外,往往还伴有多发性囊肿和胎生牙,此型无口腔黏膜白斑;Ⅲ型(Schafer-Brunauer综合征),很少见,甲增厚及掌跖角化程度轻,除了具有Ⅰ、Ⅱ型的临床表现外,检查还可发现口角干裂、角膜白斑或白内障;Ⅳ型,又称先天性迟发型厚甲症,其指甲变化多发生在第二个或第三个十年,除具Ⅰ、Ⅱ、Ⅲ型临床表现外,还可伴有喉损害、声嘶、智力发育异常或毛发异常。除上述四型外,也有仅发生指甲改变的先天性厚甲症。张江安[4]、王燕飞[5]等曾报告毛囊角化症发生部位较为局限的PC-I型。该患者出生不久后即发病, 主要表现为手足甲甲板增厚、变形和变色,伴四肢、躯干泛发毛囊角化性丘疹, 黏膜、毛发无异常, 未见囊肿样损害、角膜白斑等临床表现, 故诊断为Ⅰ型先天性厚甲症。

PC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在常用对症治疗包括机械除甲,口服维a酸[6],外用针对角化过度的药物(水杨酸、乳酸、尿素)[7]等。近年来的基因治疗研究工作,提示也许可利用RNA基因干扰治疗本病[8,9]。本例患者确诊后, 考虑患者年纪较小,暂不予口服药物治疗,给予10%水杨酸软膏及凡士林软膏1:1调和后外用于躯干、四肢皮疹处,半月时躯干皮疹较前稍扁平,治疗效果随访中。

PC是罕见的遗传病,影响患者美观,具有一定的致残性,且无明显有效的治疗方法,故临床诊断的每一例PC应予以报道,并尽可能行基因检测,以促进遗传性治疗的发展。

猜你喜欢

角蛋白角化躯干
羊毛角蛋白的提取及其在大健康领域的应用进展
角蛋白家族基因及其与动物毛发性状关系的研究进展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基于文献回顾的罚球命中率与躯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角蛋白基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不可判定性
3例易误诊脂溢性角化病例展示及分析
羊毛角蛋白改性纤维素膜的结构和性能
树与人
人走路时为什么要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