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编辑应对网络造假方法探析

2020-09-21赵雨乔

传媒论坛 2020年20期
关键词:应对

赵雨乔

摘 要:新媒体时代下,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和速度范围不断提升,信息传播方式和途径的也不断增多,在带给网民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提供了滋生网络造假信息的温床。网络造假信息的出现,对稳定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就新媒体编辑应对网络造假信息的方法,探究了在新媒体时代网络造假信息的成因,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网络造假信息的方法,旨在探索新媒体时代如何从根源上杜绝网络造假信息的发生。

关键词:新媒体编辑;应对;网络造假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0-00-02

一、引言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同时新媒体带给网民生活、学习的便利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比拟的。新媒体更新了信息的传播工具和传播方式,但也同时为网络造假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造假信息借助信息传播途径和工具,迅速在众多网民中传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大量未经有效甄别的网络虚假信息充斥网络,若新媒体编辑不能有效辨别真伪,对此加以引用,那必定会严重影响网络信息的权威性和真实性[1]。带给社会严重危害的同时,也会给新媒体信息技术带来致命的打击。

二、网络信息造假的主要成因

据调查截至2010年11月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3.9%,中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4.5亿。互联网作为对中国经济社会合理运行影响巨大的新型媒体事业,影响了中国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社会文明的进步。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网络成为民意表达平台、信息集结平台。信息传播途径是互联网重要特点之一,网络用户数量的飞速增长,网络信息对网民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大量出现的网络造假信息,背离了网络信息真实性的基本要求。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信息造假的技术手段更加“高深莫测”,呈现形式多样化[2]。某种程度来说,网络造假信息是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现今,网络造假信息正影响着人民群众正常的生活。

(一)利益驱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改革创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下,在新媒体行业中浮躁之风悄然兴起,部分媒体过度商业化,追求利益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的道德水准,媒体为了吸引广大网友的注意力,以各种不择手段的方式炒作信息。同时成分经常用夸大其词地对网络信息进行加工或者凭空捏造虚假信息和虚假报道,使信息内容缺乏真实性,成为媒体眼中牟取暴利的工具,对广大网民造成了极坏的影响[3]。

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竞争成为众多企业同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追逐经济利益,借助网络传播虚假信息,通过制造谣言来打击竞争对手。同时网络可以隐蔽他们的真实身份,通过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谋取经济利益,宣传、销售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进而牟利的主要目的。

(二)媒体缺少自律

新媒体时代的过快发展,多种不同形式的新媒体不断发展和兴起,造成媒体行业的门槛较低,部分媒体工作者缺少自我约束力,社会公德心和职业道德也严重缺失,对网络信息内容随意篡改、随意捏造,增加网络信息的吸引力。对尚未确定真实性的信息,为了抢夺新闻的时效性,不加查实,随意发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虚假信息。

(三)责任意识淡薄

据调查,网络虚假信息大多首先来自博客或各类论坛,因部分媒体采编人员其淡薄的责任意识,不求证事实真相,对虚假信息进行随意转载,该虚假信息可能会被其他媒体进行篡改、扭曲后,在进行转载,对虚假的信息扩大了传播范围。大部分的虚假信息都是因为网络采编人员和审核人员没经过深入调查,把未经证实道德信息传播扩散[4]。比如2003年3月28日,某微博传出“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出席洛杉矶的一个慈善活动时遭到暗杀死亡”,当天美国某新闻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未注明报道,网友认为信息经审核发布,同一时间部分网友开始大量转发,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四)监管制度不完善

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现阶段由于网络信息技术过快的发展,监管新媒体的机制跟不上信息技术的脚步,为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对虚假信息的惩处力度不大,造成了虚假信息的成本不高,让媒体从业者心存侥幸、肆無忌惮,长此以往,必定恶性循环,使虚假信息传播更恶劣。

三、新媒体编辑应对网络造假方法

(一)提升业务能力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增加了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拓展了传播途径。新媒体编辑需要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升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意识。对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要多验证,把好关、存疑虑。作为媒体工作者,在整编信息材料时,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做好辨别工作对网络信息多加验证,适当的熏染,防止不加甄别,凭空编造。因此,作为信息甄别的第一环节,新媒体编辑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通过自身扎实的信息传播业务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有效的规避更多的虚假信息。

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也可以实行媒体主编或责编引咎辞职制,让主编和责编了解虚假信息的严重性,由主编和责编带领编辑,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和变化,勇于肩负起新媒体工作者的自身责任,恪守道德和职业底线,人人有责,自我把关,以真实的信息报道引导网民舆论,让网民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的真实性,提升网民对新媒体的依赖度和信任度[5]。如果发生造假信息的传播和发布,除了需要追加媒体造假者,同时也要对造假信息媒体的第一责任人加大追究力度。

(二)增强道德观念

新媒体编辑应该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心和职业道德。在编辑信息时应该以公正客观的态度,真实信息为前提,时刻谨记自己是一名有原则、有底线的新媒体编辑,努力还原事件本身的真实度是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加强新媒体编辑的审查和培训工作,要提高招聘新编辑的门槛,对招聘的新编辑采取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确保编辑的道德素养符合标准。媒体编辑应该将信息的真实度作为自身工作的指南,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加强自身道德建设,不传播虚假信息,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满足广大网民的信息需求。

(三)做好发言人

网民在网络中盲目、情绪化,这样就需要媒体编辑整理出真实重要的信息,同时也需要媒体编辑进行合理引导,媒体编辑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扮演“发言人”的角色,通过对信息进行直接评论,也可以对信息稍加修改进行间接发言。媒体编辑可以依据网络的即时性对网民的疑问及时解答、对事件及时跟进更新。媒体编辑还可以借助网络调查或者论坛对让网民有发表言论的空间和平台,对网民观点的正确性由专家给予评价,媒体编辑从中对网民正确引导[6]。

想要更有效的遏制造假信息的传播,媒体编辑背后还是应该有一个强大的法律支撑。完善具体政策规范,用法规来严惩造假者。保证信息的真实性,真实性不能是一种弹性的道德要求,而是作为刚性、明智的法律标准。

2005年3月,我国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了采编人员行为,达到促进媒体事业良性发展,维护媒体界良好形象的主要目的。为了提高媒体编辑识别虚假新闻的能力。有关部门应该采取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媒体编辑队伍的业务专业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媒体编辑应该以国家法律法规为自身的强大后盾,提升辨别信息的专业能力,这是新时代赋予媒体编辑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对媒体编辑的职业素养和社会公德心的一种考验。对于媒体工作者深恶痛绝的虚假信息,只要坚持打持久战,一定能将其数量逐步减少,直至杜绝。不过,想要杜绝网络虚假信息,需要政府、网络媒体共同行动,多管齐下。维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还网络世界一片晴空。

参考文献:

[1]杨梦菡.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新闻编辑的创新方法[J].西部广播电视,2018 (004):155,157.

[2]劉欣.新媒体环境中的重新定位——浅谈网络时代新媒体环境的编辑素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2).

[3]陈锋,李建伟.新媒体编辑应对网络造假策略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7(011):66-69.

[4]郭少言.新媒体形势下人文旅行书刊编辑的应对策略[J].今传媒(学术版),2017 (007):129-130.

[5]陈伊菲.试论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新闻编辑方法[J].新闻研究导刊,2018(009):194-195.

[6]梁菁菁.浅析新媒体时代对网络编辑提出的多样化需求[J].新闻传播,2018(024):86-87.

猜你喜欢

应对
浅谈以审判为中心诉讼模式下侦查监督工作的应对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路桥企业实施“营改增”应对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问题及应对
幼儿园意外事故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