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培育乡村产业的思考

2020-09-21李勇

新丝路(下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发展

摘 要:发展乡村产业是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鄉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只有通过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不断筑牢农村经济基础,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才能为其他方面的振兴奠定坚实基础,进而有效带动其他方面的振兴。本文笔者立足调研,结合驻村扶贫一线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通过分析借鉴典型案例,就西部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根源进行探究,试图为乡村振兴背景下西部乡村的产业振兴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

关键字:乡村振兴;乡村产业;思考;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排在首位,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必由之路,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和关键。《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1]

我省作为西部农业大省,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在农村,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都势在必行,意义重大。然而,调研及实践中发现,一些西部乡村产业发展还不尽如人意,存在思想认识不高,协同发展不强,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西部乡村发展产业可借鉴的典型案例

纵观全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产业的发展要比西部地区发达。尽管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两年余,各地区都在探索之中,但发展乡村产业实际是一个老话题,离不开各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本文选取三个典型案例,来为西部乡村发展产业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

1.新会陈皮模式赢在三产融合

位于广东省江门市的新会区因陈皮产业而闻名于世,由新会柑制作而成的新会陈皮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新会区新会柑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种植户5000户、合作社300多家,拥有12家龙头企业,超1000家经营主体,加工产品品种100多个,吸引投资超30亿元,总产值达66亿元,带动就业5万人,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88万元。

新会陈皮产业的成功因素众多,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杠杆撬动,同时“陈皮产业+N”这一发展模式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陈皮产业+文化”“陈皮产业+旅游”等等,正是这个模式使得新会呈现出多业态同步发展的态势,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的局面。正如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所说:“从产品、文化、故事到全产业链,打造新会陈皮品牌;将金融引入产业园发展,让金融与产业紧密结合,让金融与农业经营主体紧密结合。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2.朱家林田园综合体贵在创新创意

位于山东省沂南的朱家林田园综合体是一个让人回归田园,回味乡愁的地方。乡村脉络,乡村机理,乡村人文,这些宝贵的根基在朱家林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目前,田园综合体内已落地项目20个,总投资13.9亿元。其中,涉及农业产业项目15个,文化创意项目3个,平台项目2个,正是这些项目的发展逐步构筑起朱家林产业振兴的基石。

朱家林田园综合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创客为主体,以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文创产业为核心,打造土地流转交易、青年创客、电商物流等“三大平台”。朱家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吸引了一批有活力的年轻人回到乡村,通过一个充满创新与创意的群体在农业、旅游、文化方面的创新创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从而打造出一个集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田园社区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创意型田园综合体”。

3.龙头村输在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位于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的龙头村,地处陕鄂渝交界。由政府主导快速推进,建有仿古一条街、秦楚农耕文化园、观光茶园等特色景观。但好景不长,在2012年风光过一阵之后,逐渐冷清下来,除重要节假日外游客稀少,早先修建的酿酒、豆腐等具有当地特色的作坊已陆续关门停业,仿古一条街两侧的商铺也基本成为“摆设”。

龙头村昙花一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旅游产业尚未做强,未形成集群规模效应和其他规模产业;旅游产业链太短,市场引领和产业带动不足。虽然建起了特色民居,但群众没有太多挣钱的路子,“带动不了经济发展”,农民在土地流转后很难找到其他致富门路,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在外打工。说到底,就是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够强。

二、西部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典型案例为我们解决产业发展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带来思想解放,成功可以借鉴很难复制,失败却是值得总结的。结合调研和驻村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目前西部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1)注重形式,忽视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与本质。“村庄产业发展关键不在于采取什么形式、模式,而在于‘内容为王。重点是村庄引进什么项目、发展哪种产业、搭建什么载体、建设什么平台,这才是实现‘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功心法‘基因密码。”[2]一些地区简单认为发展乡村产业就是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成立协会,在山上种果树、在川里建大棚,搞规模农业。产业搞得风风火火,农民却没有得到多少实惠,脱离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的产业振兴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2)急功近利,忽视发展规律。表现为政府热,农民冷。一些基层政府急着出成绩,主导产业项目急上马赶工期,宣传工作、群众工作做的还不到位,导致一些群众不理解,甚至不支持。西部部分农村环境凋敝,产业落后单一,村落“空心化”等问题已是陈年旧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化解这些难题绝不会一蹴而就。尤其是一些西部乡村产业基础差、底子薄,更应遵从先培育再做强这个发展的基本规律,产业发展切不可急功近利。

(3)简单复制,忽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无论是广东新会陈皮模式、山东朱家林田园综合体,还是陕西袁家村,都是因地制宜、立足特色,实现了差异化竞争,并非一哄而上、千篇一律。“地方政府、基层自治组织以及投资商,都应当清醒的认识到,田园综合体只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一个重要选项、一个重要模式,并不是唯一选项、唯一模式。”[2]成功往往不可复制,乡村产业发展需要科学论证、冷静思考,切不可一时冲动,到东南沿海新农村考查学习一次,亦或是在某个已经取得成功的产业园区参观学习一回就下定一个决心,拿出一个方案。

2.协同发展有待加强

(1)产业发展共识度不高。在一些县域内出现政府、投资经营主体、基层群众对发展的产业认同率不高的现象,有时出现政府引导的产业投资经营主体不看好,投资经营主体看好的群众不认同的局面。一些经营主体的眼睛只是紧盯政府的投资配套资金算自己的小账,忽略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一些群众则是半信半疑的试探观望,前些年某些地区的产业失败使得群众对基层政府的信心不足。调研中,甚至有农民直言不讳“政府让种什么就一定要败什么”。显然,当地适合发展什么,涉及到政府、经营主体、农民等多个方面,任何一厢情愿、缺乏共识的乡村产业发展道路注定一路坎坷、发展缓慢。

(2)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不全。一些地区明确发展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还不够全面,表现为一些官员急着出政绩,一些经营主体忙着套资金,部分群众只是盯着流转费、劳务费,出现“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的不协调局面,缺乏系统性利益联结机制对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约束、协调、引导,将产业链上的利益各方紧密团结,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3.发展方式粗放,产业质量不高

(1)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一些乡村产业发展的方式还比较粗放,产业链不夠长,经济效益挖掘不够充分。发展“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为2:3,与发达国家3:4的比值差距较大。”[4]

(2)产业规划有待加强。一些县域产业发展有规划,但是语言模糊,地域不清,节点不明,指导性不足,操作性不强。一些地区提供的产业发展“菜单”过满,从某种意义上对于农民来说选择越多意味着困难越大,且难以形成规模和特色。长短产业结合度不高,“东家两只羊,西家三只鸡”的短期产业较多,长期产业发展不足。

(3)创意创新不够。“物以稀为贵”是市场的基本规律,我们却常见到某地产业发展取得成功,其他县域纷纷效仿的现象,导致产能过剩,竞争激烈,价格下降。从创新角度看,同质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是不能管长远的。学习和借鉴固然必要,但缺乏创新、创意,没有文化内涵和品牌标识,低层次、量贩式发展模式有悖于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不利于产业长远发展。

三、思考及建议

乡村产业发展虽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也不可全凭勇气不讲智慧。下面,结合驻村工作及自己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考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长效考核机制

(1)考核指标中增加群众满意率比重。产业好不好要让农民说了算,习近平总书记讲“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衡量产业好不好一定要看农民增没增收,买不买账。这就需要在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中增加群众对产业发展满意率比重,让直接参与产业发展的农民表达心声,倒逼地方政府不断改革、完善发展机制。

(2)落实责任可追溯制度。心中有戒,方知慎重负责。发展产业勇气和智慧固然重要,但责任也必不能少。调研一个产业,确定一个方向,制定一个规划,落实一个机制,这都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地方官员一定要慎之又慎,要当好“父母官”就要做到“心为民所系”。产业发展切不可忽视现实,脱离群众,不负责任,否则这个失败的苦果不该仅仅让群众品尝,不负责任的官员必须被追责,无论官居何位、人在何方。

(3)评价体系要因地而异,循序渐进。横向来看,各地自然禀赋不同,地域差别较大,尤其是中西部一些农村经济薄弱,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发展的新突破难度可想而知。东南沿海一些乡村却别有一番风景,许多村庄企业作坊林立,经济发达。况且,就是在同一个省市,各县域镇村间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产业发展评价体系具备多样性,因地而异,不搞“一刀切”。纵向来看,一个区域产业发展水平是不断提升、循序渐进的。一些乡村在发展产业条件不成熟时要先培育条件,比如修路、送水电,宣传动员及前期试点,反之,可能浪费资金,伤了民心。《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力争用5-10年时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1]况且产业发展不能只看数据,有时“农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用数据是不能完全体现的。因此,乡村产业评价体系要立足长远,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

2.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战略思维

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无缝传播的时代,这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过去以信息差、剪刀差、时间差维系的商业模式一去不复返。要避免乡村产业发展中无序低效竞争、产业同构等问题,就要树立全局“一盘棋”思维。

(1)产业规划要立足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根据各地自然禀赋和实际情况制定产业规划,把长期产业和短期产业结合起来,还要全局着眼通盘考虑制定产业指导规划,从而实现产业的统筹协调发展。“要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4]

(2)运用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互联共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西部乡村产业发展要利用好科技手段实现弯道超车。可以利用手机APP等网络科技建立对产业区域间、产业链各环节,包括消费者喜好等信息全面共享的平台,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继续推广“互联网+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培育更多成熟的“电商村”“淘宝村”,把乡村产业更好融入到消费链中。

(3)处理好乡村产业发展与其他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应与其他乡村事业发展紧密融合,相互配套,协调发展。乡村振兴要立足产业发展,学习新会“陈皮产业+N”的发展模式,把乡村产业与工业、文旅、康养、流通等紧密结合,产生聚集效应,实现融合发展。

(4)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营模式。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依据市场需求优化种植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比如,发展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等,从而实现不同区域间差异化发展。

3.坚持壮大集体经济这个共识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讲“2020年要全面脱贫了,脱贫之后要防止返贫,那就必须大力发展产业,尤其是壮大集体经济,这是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4]作为一名扶贫第一书记,笔者对这个问题深有体会,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共同根基,村集体有收入,村上才有能力维护好公共设施,做好公益服务,更好调动农民参与村公共服务事业的积极性。乡村要发展,产业要先行;乡村要变美,集体要先富。

(1)强化村集体的话语权。产业振兴就是某种程度上的革命,新的发展模式一定会带来利益格局的改变,引起某种阵痛。比如,产业发展避免不了的土地问题,我们清楚现代农业的特点是规模化、集约化,土地整合和流转如果有问题,现代农业也就无从谈起。这就需要赋予村集体对丢荒土地更大的处置权,促进农村土地资源整合,比如将丢荒三年以上的土地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暂归集体管理。

(2)“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发展集体经济可以在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做到灵活经营,创新管理。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建起了规模养殖场、现代果园等经济实体,产业合理,群众支持,但集体经济合作社却不愿放开手中的经营主导权,导致产业连年亏损。这其实亏掉的不仅是国家投入的财物,还亏掉了村民对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是要走“吃大锅饭”的老路,而是要让村“两委”聚集更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村集体经济属性是集体的,并不是说经营管理也必须是集体的,完全可以用技术入股、管理入股、入股分红等方式给村两委松绑,让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为大股东,而不是万能的经营主体。

4.尊重市场规律,多让市场说话

(1)“该出手时就出手”。比如,招聘贤能可以出台支持鼓励具有故土情结、家乡情怀的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招商引资可以引导一些对生产技术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农村发展,降低企业成本,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增加收入。多做调研和需求分析,了解乡镇企业、农业规模化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利益诉求,为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做到扶上马,帮到底。通过走访和调研,笔者发现一些农村道路多是三四米宽,随着乡村经济发展村道堵车的现象并不罕见。路不通、不好走,招商引资、发展产业谈何容易。这些问题政府就要大胆出手,主动解围。亦或是前面提到的股份合作社负责人(一些地方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直接经营管理村集体经济导致连年亏损的问题,政府就必须迅速出手。

(2)“管好自己的手和口”。发展乡村产业政府应多一些引导,少一些行政命令,经济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性。通过调研,笔者发现一些基层政府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往往为了达到某项指标,完成某项任务,限定发展某个产业,规定达到某种规模,让群众发展一些他们不愿意搞的产业,往往好心办坏事,出现产能过剩、产品竞争力不强等经济现象,效果不佳。

5.探求多元利益联结机制

无论是广东新会陈皮模式、山东朱家林田园综合体,还是贵州的“三变改革”,这些成功的实践都表明:一个能够紧密联结各方利益的机制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新型主体务农还是工商资本下乡,都要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3]改变“原料在乡村、加工在城市”的状况,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

贵州“三变改革”的成功,正是它巧妙地解决了部分群众自身发展能力薄弱的难题,政府通过引导与支持把这些群众以较低门槛纳入到经济发展系统中来,正是这样的利益聯结机制让困难群众获得一种“造血”能力。乡村产业发展就是要多出这样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利益各方联结整合起来,尤其要把乡村群众嵌入到产业链中来。

6.创新发展,树立品牌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市场瞬息万变,能够存活的不是行业翘楚,就是具备特色难以替代。发展产业不能到处开花,要利用村庄的自身条件和优势去重点发展某个产业、扶持一两个龙头企业。

(1)打造地标品牌。将乡村产业品牌与产地标识紧密结合打造地标品牌,一方面保护和提升传统优势老品牌,实现“老树开花”;另一方面扶植乡村企业发展新品牌。做到整合资金,扶持主打,打造品牌。比如,之前实行的“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反过来,品牌产品也会为乡村旅游注入新的活力。

(2)建设特色小镇。要解决同构问题,就要走差异化特色发展的产业发展之路。要加快整合相近区域内的小规模农业产业,提高产业规模和竞争力。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实现空间上的有序分工,在产业发展带动下引导农村人口流动,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小镇。

(3)激励创新创意。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和优惠政策激励龙头企业创新产品,研发更具地方特色的产品,让名牌产品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推动校企合作,把科研院所的新技术、新产品转化为本县域的新产业。

乡村振兴“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产业振兴就是要尊重发展规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相信“产业兴旺”就在不远的将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28/content_5404170.htm,2019.06.28

[2]红网.内容为王是实现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功心法”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8806896889884301&wfr=spider&for=pc.2019.10.30

[3]乔金亮.乡村产业振兴关键在融合.中国经济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8531891516116646&wfr=spider&for=pc.2019.07.09

[4]习近平.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2020.03.06

作者简介:

李勇,中共陇县县委党校,助理讲师,现任陇县东南镇纸沟村第一书记。

猜你喜欢

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