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SCT对下咽癌周围解剖细节侵犯的临床价值*

2020-09-18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医学影像科江苏南京211102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软骨颈部食管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医学影像科 (江苏 南京 211102)

邹彩云 嵇洪波 张庆宇 倪 婷 储成凤 徐柏林 车子刚

下咽癌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病率国内外报道不一,约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3%~5%[1]。下咽癌指原发于喉以外的喉咽或下咽区域的恶性肿瘤,按其解剖部位一般分为梨状窝癌、环后区癌及咽后壁癌。根据专家指南及共识[2]下咽癌临床治疗前的影像学评估重点除了病变定性,更重要的是肿瘤向周围结构侵犯的范围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手术时机及入路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这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3-6]。本文回顾分析了42例经局部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同分期及侵犯范围的下咽癌的MSCT平扫及增强表现,旨在提高对下咽癌治疗前全面精准的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搜集我院42例经局部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下咽癌患者,病理均为鳞癌,男40例,女2例,年龄48~88岁,平均61.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颈部包块、咽喉疼痛及咽部不适感等。

1.2 仪器与方法本研究方法,参照国内外头颈扫描规范[3,7,8],采用Philips64排螺旋CT仪进行颈部容积扫描,从硬腭水平到环状软骨下方水平,扫描基线与声门平行,扫描参数:层厚0.5mm,间隔0.5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150mA,螺距1.375,FOV25cm,矩阵512×512,患者采用仰卧位,颈部置于伸曲中间位,平和呼吸、勿做吞咽动作,软组织算法重建,窗宽350Hu,窗位40Hu,需观察骨质患者同时行骨算法重建,窗宽2000Hu,窗位200Hu,原图像重组层厚等于采集层厚;层间距小于采集层厚的50%;将所获数据输入ADW4.7工作站,多平面重建(MPR),颈部重组为3mm厚度,3mm间隔的影像;喉咽部扫描MPR重组层厚为2mm或以下,2~5mm间隔。还可行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仿真内镜(VE)等后处理技术观察。临床鼻内镜怀疑早期梨状窝癌,另行Valsalva呼吸状态下喉咽部扫描,参数不变。增强扫描,对比剂注射流率3ml/s,总量80~100ml,动脉期约20s,延迟扫描30~40s,或依病变情况而定,动脉期也可采用动态监测触发扫描。

1.3 肿瘤分期及周围侵犯标准根据头颈部肿瘤下咽癌TNM[9,10]分期分为T1、T2、T3、T4。对周围结构侵犯标准为[3,5,11]:①邻近结构增粗或增厚,且有明显强化,如杓会厌皱襞、食管等;②邻近软组织肿胀、脂肪间隙模糊或受压,与肿瘤界限不清;③邻近解剖结构部分或全部为肿块代替,如喉旁间隙、甲状腺等;④邻近骨质(软骨)结构受侵,具体CT表现为软骨的缺损、中断等。通过多组后处理图像观察、手动调节窗宽窗位等,由2位以上高年资医生确定。

2 结 果

42例下咽癌中梨状窝癌32例(76.2%);环后癌6例(14.3%);咽后壁癌4例(9.5%)。T1期4例(9.5%),见图3;T2期7例(16.7%),见图1-2;T3期16例(38.1%),见图4;T4期15例(35.7%),见图5。手术证实,35例(83.3%)与术前影像分析高度相符。下咽癌周围结构侵犯中,梨状窝癌容易侵犯杓会厌皱襞(图5)、杓状软骨、咽后壁(图6)、喉旁间隙、甲状软骨(图6)、室带(图7)、会厌、会厌前间隙、声带、环后、口咽、甲状腺、颈动脉等;环后区癌易累及咽后壁(图4)、食管颈段(图4)、椎前筋膜、环状软骨、梨状窝、杓会厌皱襞、杓状软骨、声带(图8)、喉旁间隙(图8)等;咽后壁癌侵及梨状窝、杓会厌皱襞、口咽、环后区(图9)、椎前筋膜(图9)、食管颈段、环状软骨、杓状软骨、甲状腺(图9)等。详见表1。

表1 下咽癌周围结构侵犯部位分布(n,%)

3 讨 论

下咽癌中原发部位梨状窝发病率最高,占76.2%,临床分期以Ⅲ、Ⅳ期为主,与多数文献报道大致相仿[3,4,6,11]。梨状窝癌常浸润性生长,位于内侧壁易侵及杓会厌皱襞、声带、室带,当发生在外侧壁,易向外累及甲状软骨,至喉外、颈前软组织,前内壁首发病变可直接侵犯喉旁脂肪间隙及向声带蔓延,还可以向下至食道、向上累及口咽。本组梨状窝癌侵犯杓状软骨、杓会厌皱襞、咽后壁、甲状软骨、喉旁间隙、室带、声带、会厌、会厌前间隙、环后及口咽等,浸润生长方式与其类似。本组环后区癌发病率14.3%,与文献报道大致相仿[3,5],临床上病变易累及食管颈段、梨状窝、椎前筋膜、咽后壁、环状软骨、杓状软骨、喉旁间隙等,本组病例也累及食管颈段、椎前筋膜、环状软骨、梨状窝、咽后壁、杓会厌皱襞、杓状软骨、声带、喉旁间隙等。本组咽后壁癌发生率较低,考虑为病例数目较少,影响统计结果,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但累及范围及浸润性生长的模式与临床报道相仿[3-5]。

图1 右梨状窝癌T2期(白箭);图2 环后壁癌T2期(白箭);图3 咽后壁癌T1期(白箭);图4 环后壁癌T3期(短白箭),累及咽后、食管(长白箭);图5 右梨状窝癌T4期,侵犯杓会厌皱襞、会厌(白箭);图6 左梨状窝癌,越过中线侵犯咽后壁(白箭)、甲状软骨,伴淋巴结转移;图7 左梨状窝癌,侵犯室带(短箭),同侧颈内动脉被包绕超过90°;图8 环后区癌(短箭),侵犯两侧喉旁间隙、声带(长箭);图9 咽后壁癌,向下侵犯环后、椎前、甲状腺(白箭)。

影像检查应根据临床需要进行选择。早期下咽癌起病隐匿,不易发现,内镜检查较直观,影像检查常常不明显,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平扫及压脂增强扫描有时可以提供一些信息;下咽癌中最常见的梨状窝癌早期亦不易发现,因平静呼吸状态下梨状窝结构常呈闭合状态,不易观察病变,有时唾液聚集,又可能造成误诊,Valsalva呼吸状态下MSCT检查可以使其呈开放状态,对早期梨状窝癌有一定意义。中晚期下咽癌,治疗前影像评估很重要,特别是对邻近结构的侵犯,准确分期,有助于临床治疗,MS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重建,可以观察软组织及脂肪间隙,如咽侧壁、杓会厌皱襞、喉旁间隙、会厌前间隙、椎前间隙等,同时利用窗宽窗位技术观察骨质结构,如喉软骨、舌骨,亦可以通过多组后处理重建多方位观察颈部血管、食管、甲状腺等结构,提示还可以在工作站上手动调节窗宽窗位,显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与MRI比较,检查速度快,伪影少,费用低,因此,是临床医生的首选检查方法。

根据发病解剖部位及临床需求不同,影像检查价值也略有差别,如梨状窝癌、咽后壁癌内窥镜容易发现,影像检查重点协助观察邻近侵犯情况,而环后区癌内镜不易发现,影像检查特别是CT增强检查有助于早期病灶的显示。咽喉部增强薄层CT可以清晰显示邻近结构侵犯,包括喉旁间隙、甲状软骨、椎前筋膜等,颈部增强CT侧重观察食管、甲状腺、颈动脉、纵隔的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下咽癌的影像评估手段,临床治疗前侧重通过MSCT观察原发灶及颈部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周围侵犯范围,治疗后的评估,特别是随访观察全身远处转移等情况,则需密切配合MRI、PET/CT等检查[12-16],本专题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

针对下咽癌临床治疗,根据术前影像检查T分期情况,临床治疗方式也有所差别[10,17,18],如大多数T1期及少部分T2期的治疗仅需部分喉咽切除加同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大部分T2期及T3期则需要全喉切除及包括VI区的颈部淋巴结清扫,同时辅助诱导化疗;T4期则需要手术加颈部淋巴结清扫、诱导化疗、同步全身治疗/放疗等多种综合诊疗模式序贯治疗,并根据临床影像随访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通过术前准确的影像诊断,了解临床手术及治疗关注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尽量保留完整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如发音、吞咽功能;保留重要器官,如食管、气管、甲状腺等;降低手术风险,如通过颈部增强CT及CTA,观察颈动脉是压迫还是包绕、包绕角度、能否有手术空间完整切除病灶、是否需要血管移植等。影像精准术前评估及对肿瘤局部侵犯诊断,可以帮助临床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总之,MSCT平扫加增强对下咽癌的术前分期有较高的价值,下咽癌的发生部位不同,侵及途径和范围亦不相同,治疗方式也不同,局部解剖细节的精准诊断有利于术前病情评估、手术方式的选择、并发症的处理及应对,以及对术后疗效的评估,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更多信息。

猜你喜欢

软骨颈部食管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SOX9在SD大鼠胚胎发育髁突软骨与胫骨生长板软骨中的时间表达研究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有关髁突软骨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巴雷特食管该怎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