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学培养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基本路径

2020-09-17易金华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基本路径国家认同大学生

易金华

摘 要:培养大学生国家认同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文章从思政课教学应从注重坚定大学生的历史文化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社会实践认同五个方面探讨高校思政教学培养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大学生;国家认同;基本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2-0020-02

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自己所在的国家以及构成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民族特点、文化传统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包括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自然地理条件的认同、民族的认同、政治制度的认同,等等。在所有的内容中,政治认同处在最核心的地位。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坚持政治性是思政课的首要任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这要贯彻于大中小学全过程的教学,只有通过这种持续的、递进的、不断上升的培养方式才能将年轻一代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践行者。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最有力量、最有智慧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是否能够稳定发展。我国的高等院校数量众多,每年培养的人才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如果要留住人才就必须从思想上培养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观念,思政教学在这方面能发挥很大的作用[1]。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历来都是思政教学的重点。

一、通过历史文化认同来培养国家认同

一个国家的历史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文化发展在时间上的积累和汇总。我们从历史中知道自己的来路,也以历史为根基探索自己的去路。我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创造过灿烂文明并对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国家。辉煌的历史可以增加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让每一个人都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荣幸。因此,历史可以塑造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现状将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精华提炼出来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依据。近代以来,外来侵略者在中国大地上的肆意妄为曾让中华民族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关键时刻,各族人民的深刻觉醒与携手抗敌将一切外来侵略者击溃于我们的国土之上。而这一英勇的、充满了血性和骨气的壮举也载入了史册,成就了辉煌[2]。危难之中更加彰显了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历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大学生不仅可以从历史中学会如何面对困境,而且能够通过了解国家的历史进一步增强国家认同感。大学生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融入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并且正确看待历史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两个认识、四个选择”的理解,即加深对国史、国情的认识,加深对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选择了改革开放,能进一步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史国情。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充满苦难的历史,也是一段自我觉醒、自我拯救的历史,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可以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危机以及我们如何战胜危机并且重新站起来的过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可以树立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加学生的国家认同感[3]。

二、通过道路认同来培养国家认同

道路認同,是从宏观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对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只有在宏观的教育工作开展中达成共识,才能在具体落实的环节达到良好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理论知识和思想意识教育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找到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与道路认同的联系点,从而达到道路认同与思政教学融合的目的。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明白中国为什么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概论》课的教学中,通过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比较,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学生只有认同了国家发展道路与发展前景,才能增强国家认同感。

三、通过理论认同来培养国家认同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理论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理论自信,所谓理论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坚定的立场上的人民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必须坚定大学生的理论认同。理论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根基所在,当人们掌握了理论,实际上也就有了将其转变为物质力量的条件。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必须掌握理论武器,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理论讲解宣传,必须将理论联系实际,找到其与实际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使理论更具说服力,从而实现理论认同教学与思政课程教学的融合。

四、通过制度认同来培养国家认同感

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必须让大学生了解并认同本国的制度。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制度自信,所谓制度自信就是了解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都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政教学深刻讲解了我国的社会制度,从历史到现实、从经济到政治等多个角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让学生能坚定不移地跟随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完成民族的伟大复兴[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多的课程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接近学生、贴近生活,讲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增强学生的制度认同,从而进一步坚定国家认同感。如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时可以介绍我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常年保持在世界首位,我国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成功的从贫困国家发展到人均GDP达到中等偏上的水平,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医疗、卫生、教育等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十几亿的中国人几乎都有了医疗保险,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如美国生产力非常发达,但是美国的贫困人口很多,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很多人没有医疗保险等,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又如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时,可以结合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党和国家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动员了人民军队参与救援,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等实际,并与西方国家应对这些问题的态度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我国的政治制度能更好地代表民意,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众所周知,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在项目立项、动员拆迁、项目建设方面都有很高的效率。这些都与我国的政治体制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国家认同[5]。

五、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国家认同

习总书记在2019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坚持“八个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其一。每门思政课都应该安排一定的实践学时,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如《概论》课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巨变主题、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主题、生态环境保护主题、扫黑除恶主题、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传承主题等方面的调研,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增强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事业、生态文明和政治建设的感性认知,进而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强化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专业和特长,组织参加某种公益活动,或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社会服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体会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觉地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社会发展之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还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重大庆典活动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学校,在公园,在田间,在广场,人们情不自禁地唱起《我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我爱你中国》等歌曲,饱含深情与祝福的歌声有效地激发了人们的心理共鸣、唤起了集体记忆、传播了主流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观、国家观,提升了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此外,还可以鼓励大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如2019年香港发生长达半年的动乱时很多国内的大学生、国外的留学生都自发地维护社会和平,尽自己的力量缓解乱局。这些都是对爱国主义的践行,也是大学生认同国家的直接体现。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满怀着爱国之情,自然会自觉维护国家的稳定团结,这就是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国家认同的最好例证[6]。

六、结语

总之,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真正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永政,王李霞.文化融合与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J].民族学刊,2014(1).

[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姬興涛.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及启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

[4]张晗.民族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

[5]热孜婉·阿布都热依木.从国家认同视角谈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新疆警察学院学报,2015(2).

[6]林尚立.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3(8).

猜你喜欢

基本路径国家认同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基于审计视角下推动国家完善审计治理路径分析
学校文化建构的基本路径与内在机理
马克思主义如何紧紧抓住意识形态话语权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