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乾隆帝的“隐身术”

2020-09-17桂立新

中国收藏 2020年9期
关键词:隐身术缂丝颐和园

桂立新

乾隆时期的缂丝题材丰富,用丝细匀,缂织紧密整齐、精巧牢固,画面以繁缛绮丽取胜,多为精品。现存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清乾隆时期织造的“缂丝无量寿尊佛像”,全长695厘米、宽345厘米,画芯长434厘米、宽279厘米,是国内缂丝作品中尺幅较大的一件。该作工艺精湛,上有35位着装不同、神态各异的人物,图案色彩多至百种以上,细部极为繁复工致,整体幅面阔大恢宏,堪称缂丝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

上世纪40年代,清华大学筹设艺术系时,《清华大学艺术史研究探源——从筹设艺术系到组建文物馆》一文中曾提到这幅缂丝佛像。1947年,社会学系教授吴泽霖委托北平振德兴行的掌柜刘仁政,从美国纽约代购“乾隆御用大织造佛像”两幅,如今清华大学只存其一,另一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被调拨至正在筹建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即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乾隆帝挚爱之物

北平振德兴行最初经营顾绣皮货生意,刘仁政从其父亲手中接管后,一是改坐商为出口,二是商品门类由原来的顾绣皮货发展为中国手工艺品。其经营的商品包括北平景泰蓝,景德镇工艺瓷器,扬州雕漆,江南织锦、抽纱,山东的补花、草编、草帽辫等,凡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品都有涉及,充分发挥中国民间手工艺的优势,尽量打进欧美市场。

对刘仁政的相关介绍文章中有所提及:“有一次他非常得意地展示给朋友看自己刚收到的一大幅江南织锦‘西方极乐世界图,凭多年经营绣品的经验,他认为这幅织锦门幅的宽度和织做的精细程度都达到了珍品等级;再从历代收藏的印章等级等诸多因素分析,断定它是明代官府江南织锦局专门为皇室织做的贡品,应是故宫中流失的佛教宝物,能收购到这样罕见的国宝非常难得。他为防止刚从外国掠夺者那里买回的文物落到反动官僚的手中,决定捐赠给北平一所大学的博物馆,直到全国解放后此宝才被故宫博物院收藏。”这段描述在年代细节上与此件缂丝图有所出入,是否同指一事有待继续考证。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这幅缂丝佛像,最上方的挂轴部分布满精美繁复的花纹,并以梵文六字真言进行装饰。上部图案为右日左月,日月高照。日中有金鸡啼鸣,月中有玉兔捣药,这源于民间对日月的美好传说。日月中间有一朵蝙蝠形状的吉祥云,寓意“福气”。往下面看,第一层为天宫伎乐,彩云簇拥中,八位女首鸟身的天仙,分列左右各四位。她们张开背上的翅膀,舒展绸带,手捧供果,上下翻舞。天仙中间,有一个佛塔宝顶形状的华盖。第二层为主体的“三世佛”,在莲花座正中端坐的主尊为释迦牟尼佛。第三层为十八罗汉和四大天王,左右人数平分。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右边九个罗汉中有位头戴帽子者,似乎是个凡人。此君头戴笠帽、身披斗篷、双手合十、低头俯视,谦恭虔诚。这分明是一位居士的形象,与四周的罗汉穿戴大异其趣。而他的右上方有两枚阳文印章,上圆下方。圆印三横,正是乾卦,方印刻“隆”,巧妙合成天圆地方“乾隆”二字。这是乾隆帝将自己藏进了画中,成为十八罗汉中的一员。该画面上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左右边角有“三希堂精鉴玺”“ 乾隆鉴赏”“ 秘殿珠林”“宜子孙”等乾隆帝的宝玺,可见乾隆帝本人深爱此物。整幅缂丝为蓝地镶边,纹饰为宝相花。由图案内容可知,此物应为皇室旧物。

清乾隆 缂丝无量寿尊佛像695厘米×345厘米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它们在异乡漂泊

如此巨幅的缂丝精品已属罕见,然而无独有偶,2011年9月,“仁和万寿——乾隆诞辰三百年颐和园珍宝展”在宁波博物馆开展,这是颐和园文物20多年来首次走出大墙对外展出。其中最大的一件缂丝无量寿尊佛像,长707厘米、宽414厘米,属国家一级文物。2019年5月18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的“园说——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中,此作再度亮相。颐和园共有两幅缂丝无量寿尊佛图,一幅五尺以上有残破斑点,另一幅上边及两边有残,在首都博物馆展览的是其中品相保存较好的一幅。关于此两幅缂丝佛图的具体身世历史,最早可确定为民国时期的颐和园南迁文物,在1949年底北返至故宫。1950年5月16日召开初次文物分配会议,6月至8月进行文物清查。1951年1月4日召开颐和园北返文物分配委员会会议,两幅缂丝佛图于1月17日回归颐和园,并立即充实到殿堂陈列,在仁寿殿内南北墙壁悬挂。1966年7月30日,因安全原因撤出仁寿殿,入库保存。

再深入一步探寻,会发现类似的缂丝佛像还有三幅,原属圆明园珍品,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在程曾厚撰文并摄影的《雨果和圆明园》一书中,记录了在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中国馆里偶遇国宝的过程。因当时的西方人对此类文物缺乏了解,而将其作为装饰物裱贴于天花板上,如同教堂的天顶画,需抬头仰脖观看。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缂丝无量寿尊佛像”上,这位居士形象应为乾隆帝本人,其右上还有“乾”“隆”两枚阳文印章。

中国馆天花板上挂着一只巨大的景泰蓝吊灯,由一件圆明园景泰蓝器物改制而成。挂在天花板上的三幅巨型乾隆年间缂丝制品,占据了整个天花板空间,图案看似相同,应是圆明园某个或某几个较大的佛堂或寺庙之物。淡欣在《巴黎就是不一样:法国深度游指南》一书中,也提及“安装大吊灯时被洞穿了一个大洞,造成永久伤害。不仅如此,天花板漏水,污水从吊灯挂钩处流出,在缂丝佛像上留下大片污渍”。中华国宝落得如此待遇,观后不禁令人唏嘘。

悬于何处仍是谜

圆明园遭受纵火、劫木、拆石、挖土的四次劫难后,终成一片废墟,保存在枫丹白露宫三幅缂丝佛像的原保存地已难以确知。而现在到颐和园参观,会发现展出过的那幅缂丝无量寿尊佛像被园方等比例复制纸版,悬挂于佛香阁内千手观音之后。这不禁引发笔者的思索,这幅缂丝佛像是否一直就悬挂于此呢?经查阅佛香阁内景的老照片,从光绪年间到民国时期,佛像背后悬挂的都是多蝙寿字图,可见这里并不是缂丝佛像原先的悬挂地。

五方阁位于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西侧的高大台基上,与转轮藏对称,坐北朝南,前俯綠水、后倚青山,地势高敞,环境清幽,是一组方正的院落。建筑群于乾隆时期始建,以宝云阁铜殿为中心,由主配殿、角亭、游廊等围合成方形院落。其布局象征佛教密宗的“曼荼罗”,在佛经中本义为万德圆满的境地、众神聚集的坛城。五方标示佛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庭院中及四个方位的各座建筑分别代表曼荼罗上的佛、菩萨所居之位。1860年被焚毁,光绪年间重修。

乾隆时期,每月初一、十五必有喇嘛在清漪园内诵经祈福,五方阁坐落在11米多的高台之上,阁下石壁凹槽处,刻有莲花边框,是喇嘛诵经时悬挂佛像的地方。颐和园有关专家推测当年这幅缂丝佛像,就是挂在五方阁下石壁神龛中的一件法物。为此笔者特地到现场实地测量了石壁凹槽,确与缂丝佛像的尺寸相符。

但也有专家提出不同意见,因为根据嘉庆十二年(1807年)至咸丰九年(1859年)的记载,院内铜亭北面6丈多高的石筑峭壁上,巨大的莲花框中逢节悬挂“威德金刚护法变相”巨幅绢堆绣像,所以认为缂丝图在清漪园时期并不挂在这里。又查得同年代范围的香岩宗印之阁内的记录中有“二层楼上面南背板上贴缂丝三世佛一张”。这里是否为缂丝佛图的真正原位?但佛阁也被英法联军烧毁,所以此图的原始悬挂位置仍然成谜。

目前已知的乾隆年造巨幅缂丝“无量寿尊佛”应共有八件:一件现存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件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件原存雍和宫,目前下落不明;两件现存颐和园;三件原存圆明园,现存巴黎枫丹白露宫。它们构图布局、图案色彩大同小异,应是根据同一稿本缂制而成。这些出自清宫皇家定制的御用礼佛图,因为波诡云谲的时代变迁与战火纷扰,历经辗转,星散四方,终于在各处博物馆内找到了最终栖身之所,默默诉说着不平凡的身世。

猜你喜欢

隐身术缂丝颐和园
北京颐和园
会“隐身术”的墨水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隐身”
颐和园
焱鼎—KE演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
“织中之圣”藏巷陌
老爷子的经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