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卓越农林人才2.0”的农林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研究

2020-09-17汤慧敏董斌陶正平岳海林赖巧晖刘文

关键词:农林人才职业

汤慧敏,董斌,陶正平,岳海林,赖巧晖,刘文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热带农林学院、广东省南亚热带休闲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507)

2018 年10 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教高〔2018〕5 号)(以下简称“计划2.0”)提出要深化农科教结合,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建设一批适应农林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涉农新专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农林专业,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服务于乡村振兴的人才,已经成为各涉农院校农科专业的关键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农林院校农林专业数量占全部专业的比重在下降,农林专业在校生规模占全部在校生规模的比重也在下降,形成了“去农化”之风,[1]“育新人”“优专业”“改课程”“保质量”[2]等多效并举的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改革迫在眉睫。植物生产类专业在我国农业高等教育中占重要比重,但这类专业相对传统,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教育质量下降、就业渠道不畅的问题,[3]以及课程体系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4]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满意度低的现象广泛存在。本研究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产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为例,探讨在“计划2.0”背景下,如何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资源建设、产教融合创新、产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推进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建设,为相关农林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农林专业群概况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农科专业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为龙头,该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国家骨干专业、广东省示范性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广东省一流院校高水平专业、广东省一类品牌专业,与园林技术、园艺技术组成植物生产类专业群,专业群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2 个,省级实训基地3 个,省公共实训中心2 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个,校内实训室(基地)投入建设资金5600 多万元。专业团队现有26名教师,团队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 项,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 个,省级教学团队1 个,省级精品共享课程、在线课程4门,主持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建设4 门,双师素质达100%。

二、农林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开展教学改革,紧跟农时教学

农业生产具有生产周期性强的特点,专业群依据“紧跟农时、且耕且读”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植物生长周期,序化教学内容,做到“依农时教学”。分别将作物、园林、园艺专业的栽培类核心课程,如:热带作物栽培技术、园林树木栽培技术、花卉栽培技术等课程教学改进为上下两个学期,利用校园植物园、广东农垦科技中心等校内和周边实践教学基地,全年开展植物生产教学。以花卉栽培课程为例(见表1),春季学期以1 年生春播花卉为生产对象,秋季学期则以二年生秋播花卉为生产对象,建立1~2 年生花卉“播种繁殖→管理→室外应用”和多年生花卉的“无性繁殖→花期调控→室内应用”两条主线,按月份有序开展教学。学生边学习、边生产,通过“种管养”一系列核心栽培任务的全生长周期实践,实现“学做合一”的学习过程,全面提升学生栽培学相关技能。

(二)开发数字资源,推进课程建设

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是“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显著特征,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使用,打破了教育中的时空限制,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大规模共享成为可能。[5]“计划2.0”也提出打造一批线上线下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涉农专业植物栽培类课程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中国大学MOOC 平台国家精品课显示,与“栽培”相关的课程只有7 门,学习者数量最多也只达到9000 人。智慧职教平台有9 门相关课程,学习人数最多为2200 人,其它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如蓝墨云班课、学习通、对分易等,植物栽培类课程均为少数。

依托学校网络中心学习平台,我校涉农专业的植物生产类课程全部建成校级网络课程。积极参与全国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作为骨干院校参与职业教育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及职业教育园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主持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建设4 门,花卉栽培、作物病虫害防治等课程已成功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开放课程。

(三)围绕能力培养,建设系列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6]在职业教育的大力改革发展、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大力建设的背景下,本着服务区域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配套建设相关栽培学教材。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团队致力于教学研发,在编写过程中组建或引入“协同创新”的编写团队,吸纳领域相关专家、企业工程师、科研人员、一线教师,融入科研成果、生产案例、数字化教学资源、项目考核等内容,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5]经过几年积累,农业专业群植物生产类课程均出版相关教材,根据地域特色强化农林类专业人才技能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教材建设成效见表2)。

(四)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推进产教融合

按照“能力主线,模块定位,仿真模拟,生产经营”原则,开展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结合校园绿化建设,总投入138 万元建成涵盖500 种植物的省级实训基地——校园植物园,包括:生态果园、热作园、棕榈园等共26 个植物专类园,另有蔬菜生产大棚和2 个现代化玻璃温室,1 个人工气候室、1 个屋顶菜园、1 个花卉超市,校内实训条件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可同时满足植物生产类专业群室外栽培类实训场地需要。此外,2016 年起,积极与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广东广垦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产教融合,结合热作产业办专业,在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共同建设集生产、科研、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5600 亩甘蔗科技高新示范园,获广东省良种良法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立项,是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3 年来,接收涉农专业学生顶岗实习2000 余人次,培训垦区职工近2000 人次,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0余人次,并产生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通过产教融合、校企精准对接,构建新型农业精准育人模式,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企业和产业生产一线所需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五)服务地方一线,推进人才振兴

“计划2.0”提出:统筹推进校地、校所、校企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共享、互动,实现行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行业特色转化为专业特色,将合作成果落实到推动产业发展中,辐射到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上。

表1 《花卉栽培》课程“紧跟农时”的教学安排

表2 栽培类教材一览表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 号),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丰富社会各类各阶层人员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启动高职扩招计划。根据国家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的部署,学校着眼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构建和职业农民的培养,针对五华和大埔两个广东省的农业大县,专门设置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农业职业经理人学历教育专项招生计划,2019 年共招生1098 人。该专项计划优先招收村镇两委干部、贫困家庭、退役军人等人员,切实为两县,尤其是政府、镇村基层一线培养乡村振兴实用型人才,协助地方一线脱贫攻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地方产业资源,与当地农业局、农科所、农业龙头企业等深度合作,联合组建适合地方一线的教职工团队,共同开展人才培养。

三、建设成效

据麦可思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报告,农林专业群生产类相关课程满意度连续4 年攀升,学生就业率由89%提高至94%,9 成以上的就业满意度,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均高于学校平均水平。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显示:就业企业对毕业生的业务能力、适应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满意程度高,多数毕业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潜力。依托该类专业群人才培养,形成的《农林类专业通用绿色技能系统开发与培养实践》教学成果于2019 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未来展望

随着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迈进,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卓越农林人才,以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计划2.0”作为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为培养服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卓越农林人才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未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以下方面工作:

(一)培养务农爱农精神,打造德技并修工匠

农业类高职生的职业精神现状不容乐观,缺乏职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8]涉农专业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将职业精神的培育放在首位,课程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多手段和多途径展示农业职业精神,将先进和优秀的农业文化及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培育爱农务农、报国兴农的职业理念。

(二)利用“互联网+”和“5G”技术,促进课程建设改革

“职教20 条”提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设一大批优质教学资源,通过搭建高效合理的网络学习空间,使线上线下学习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转变教学方法,多角度增进和学生互动交流形式,使教学手段更先进、教学内容更新颖、教学过程更有趣味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成效和学习满意度。

(三)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复合型农林人才

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注重高度专业化、技术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的新需求。[9]农业向多元化、全产业链模式转变,农业人才的需求也不仅局限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尤其是新型农业创业人才,知识面需要囊括专业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因此,人才培养由单学科向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高度融合,是满足新时期农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的需要,也是实现农林学生全面发展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必要手段。

猜你喜欢

农林人才职业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人才云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