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世界意识和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0-09-15胡靖华李春辉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

胡靖华 李春辉

摘要: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具有世界意识和科学素养的公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紧扣课程标准,准确定位目标;注重学生主体,整合历史教材;依托多样素材,凸显学科育人功能”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历史数学;世界意识;科学素养;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应构成紧密相连的共同体。作为一名高中生,既要有对国家、对民族高度的认同感,又要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学生要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增强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当代世界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亟需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历史学科拥有较多适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资源,那么,如何结合历史学科本身的严谨性,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认识科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笔者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课“走向整体的世界”为例进行研究。

一、紧扣课标要求,准确定位目标

“新课标”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从国家层面上指导学科教学。教师必须深度解读课标要求,明确“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才能准确定位目标,达成教学目的。

(一)解读课标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从课标要求的角度分析,本课属于“画龙点睛”。学生学习本课,有利于把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影响;了解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深化对整体世界内涵及影响的理解。

从专题教学的角度分析,本课上承新航路开辟和第一次工业革命,下接当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推进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步骤,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从模块教学的角度分析,本课所涉及的许多内容如工业革命与人类社會生活的关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影响都是经济史模块中的主干知识。其教学成效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科学技术、世界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总体认识。

(二)定位目标

将课标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及学情确定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确保课标要求有效落实。基于对以上因素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增强世界意识、提升科学素养”。

世界意识强调“用整体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眼光认识世界、社会、人类,对历史发展形成科学的认识,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形成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意识。”这意味着我们要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从培养世界意识的角度看,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完整把握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学生探讨、分析世界整体化进程与评价,有利于拓宽世界视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对必备的科学知识达到了解程度,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做出判断和用科学方法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可见,提升科学素养体现了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文理交融、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主要的科学发明,感悟到科学家创新进取的精神,理解了社会制度环境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辩证分析科学技术的“双刃剑”影响。这些内容都有助于学生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注重学生主体,整合历史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能照本宣科使用教材。多数省市仍使用的高中历史教材属于“一标多本”,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存在着差异。历史教材中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分散在不同模块的历史教材中,虽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重复,但割裂了知识体系,内容较为分散。教师要主动整合教材,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

(一)掌握学情

传统教学更多是从教师“教”的层面进行教学,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尤其是在素养立意之下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被重视。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在高中阶段,学生更多的是要了解科学技术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因素,感受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素养。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促进作用。这部分内容人民版教材缺乏系统清晰的表述,有一定的思维难度,造成学生认知上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就需要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路径。

教材中提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组织的出现,这对高一年级学生来说,要理解“垄断组织”这一抽象的概念难度较大。教师不必对垄断组织做纯粹的概念解读;但要从适应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角度,大致讲清楚垄断组织体现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经济现象,帮助学生有效破解学习的难点。

(二)整合教材

人民版教材本课的编写按照三个子目即“电气时代的来临”“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连接为一体”展开,内容繁杂,线索凌乱,缺乏系统的归纳。从教学的有效性看,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整合。

基于对课标的要求及教学目标的深度解读,在本课教学中,我大胆舍弃第二目“瓜分世界的狂潮”的大部分内容,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特点成因、影响分析展开教学,并通过设计历史研究性活动及问题探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下图为本课板书设计。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史的重要部分,其对世界的影响深刻而长久。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学业会考、高考命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试题考查的角度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补充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并予以充分的强调,有利于学生形成世界意识。

三、选择多种途径,突显学科育人功能

历史学科因其丰富多样的素材,在育人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新课标强调“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寻找适当时机,利用多样素材,选择多种途径,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凸显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本课教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选取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素材,并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使增强学生世界意识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得到真正落实。

(一)联系现实

学习历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现在。将现实生活融入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汲取历史智慧。课堂的导入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良好的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快速进入上课状态。本课导入环节中恰当地选取与科学素养有关的现实素材,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在本课教学中,笔者为学生选取了以下素材。

材料一:1931年10月21日傍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夕阳西下,灯光闪烁。六点五十九分,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突然陷入一片漆黑之中,所有的灯光全都熄灭了。……一分钟后,华灯齐放,天地通明。这短短的一分钟意味着人类照明史由黑暗走向光明,人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三天前去世的伟大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表示崇高的敬意。——任晓芳《浅谈爱迪生的人格魅力》

材料二:“2020地球一小时”环保公益活动将于3月28日19时30分开始。届时通过“地球一小时”官方微博、WWF抖音账号、新浪新闻和澎湃新闻等平台在线举行熄灯仪式。——选自人民网《“2020地球一小时”将在线举行熄灯仪式》

通过熄灯这一细节,可以以小见大,通过前后对照,可谓“一箭双雕”。学生既能感受伟大科学家爱迪生的杰出贡献,又能认识到地球熄灯一小时背后“全球化”的现实。这样设计的导入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呼应,学生可以透视现实,追溯历史动因。

(二)创设情境

历史教学中通过史料创设问题情境,能够缩小历史的距离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促进作用,本课中笔者选取了齐世荣主编的《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作为教学素材,对其中文本进行适当编辑并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比尔是一位德国的银行家,在他的日记《幸福的一天》中这样写道:

早餐时,当我在喝着巴西生产的橘子汁时,我的墨西哥仆人米瑞纳送来了《柏林日报》。

报纸上的消息让我欣喜,据经济统计学家估计,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超过了6倍,1860-1913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2倍,报纸上也刊登了我银行将要兼并两间小银行的消息。这样我银行的交易额将占据整个柏林银行业的30%,我将成为银行界的巨头。我打电话给居住在汉堡的表兄亨利分享这个好消息,亨利建议我把资金投资到中国去。

明天我要开着我的奔驰汽车去找表兄面谈投资事宜,不能错过这个赚钱的好机会,明天一定更美好。

根据材料,我设计如下问题:比尔的日记反映了世界经济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条件是什么?如何理解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才标志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改变了以往教科書枯燥的叙述;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不断引发学生思考,避免了课堂历史情境的“稚化”。由史料构建起问题情境,指引学生“站”在世界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这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世界意识。

(三)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一种“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行为和认知趋向。”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所探究的历史问题搜集、整理、分析历史素材,论证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在本课教学中,我为学生布置了具有启发性的历史探究作业:

科技发明改变世界,科学家精神光耀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涌现出大批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发明创造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请同学们收集相关史料,推选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一位科学家获得突出成就奖,并为其撰写颁奖词。要求:主题明确,史料真实,表达清晰。学生交上了如下精彩的答卷。

光明的使者——爱迪生

每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总有一扇窗透出温暖的光,总有一盏灯指引归家的路。难以想象,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前,没有电的日子里,人们是怎样熬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黑夜。是他——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的“发明大王”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经过上千次的尝试,发现钨丝可以作为电灯材料,进而改良了电灯,为人类世界带来了不会熄灭的光明。小时候的他并未展露出多少过人的天赋,在发明的路上历经坎坷,还因此右耳失聪。但纵使生活万般不如意,他从未放弃。

他20岁开始从事发明,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实验,在后来的60年中先后发明了留声机、蓄电池、复印机,改良了电灯、电话和电报机,甚至在矿业、化工业等领域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至人类的发展史中,驱散了黑暗,照亮了这个世界。让我们为光明的使者——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颁奖。

这一探究作业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使学生掌握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成就。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科学家身上的科学精神,认识到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重要性,感悟到了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世界意识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优化历史教学,实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纲[N].中国教育报,2003-2-14(7).

[2]胡智锋,樊小敏.中国融合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20(2).

[3]赵徽.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4]叶飞.从“个体人”到“公共人”[J].教育科学,2019(1).

[5]伍远岳.论深度教学:内涵、特征与标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4).

(责任编辑:赵静)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论科学素养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基于实用性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探讨如何提升高三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科学与教育
试论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
在学习中提高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