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教学资源 拓展活动路径

2020-09-15温永军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策略

温永军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使得教材成为师生学习、欣赏、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语文教师应利用教材优势,充分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和资源进行活动化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智慧。

关键词:传统文化;活动化教学;路径;策略

语文学科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师生得以学习、欣赏、传承民族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融于教学之中,还应建立传统文化与生活化活动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平台,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发展。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活动化教学呢?

一、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化教学路径

(一)开发教学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堂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件,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可见,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语文学习机会无时不有。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

1.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不仅是学生语言实践和创作的极好平台,还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如学生学完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是小小讲解员”的口语交际活動,要求学生介绍一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或家乡风景名胜。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其文化认同感。

2.有效借助家庭力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有些家庭活动也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如我校开展的“力行弟子规,养成好习惯”校本特色活动,引导学生在读经典、诵经典的基础上力行,鼓励家长监督学生把学文与做人结合起来;开设的“国学堂”线上课堂,要求家长和学生进行亲子诵读活动,提升家庭成员的文化底蕴;每日的晚分享活动,使学生和家长有了更多的机会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学校开展“家长义工进课堂”活动,吸引了一部分热爱传统文化、有教育情怀的家长参加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来,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还打造了学校“本根教育”理念下的家校共同体。

3.广泛挖掘社会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要做,要真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教师要使学生成为真正有学问的人,还要将语文学习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带领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充分挖掘丰富的社会资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学习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学生学习《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中国人,我们为何不自信》(节选)、《红岩》等文章,并结合听新闻、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做自信的中国人”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设计教学内容

1.综合语文学科内部要素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和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和单元人文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内容。教师不仅要挖掘一篇课文的内部要素,一个单元的主题要素,还要综合各要素。比如学习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单元学习重点“运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识字的乐趣。学习课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粽子》《看龙舟》《有故事的汉字》和《弟子规》中的相关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建立生活与识字的联系,借助物品识字。教师还可以设计“有趣的汉字”“巧手包粽子”两个专题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来体验传统文化习俗,增强其民族认同感。

2.融合其他学科教学资源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教材的古诗文篇数约占文章总数的30%,这就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三首》时,教师在理解本单元学习重点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还要知道这是对四年级下册学习重点“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提升和六年级下册学习重点“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的铺垫。其中,在学习《四时田园杂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平长仄短等吟诵方式吟诵出来,还可以引导学生古诗新唱。这样,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入诗词情境,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在体会诗词音韵奥妙的同时,也有助于其理解古诗。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诵读《舟过安仁》,并开展专题活动——“诗词大会”,鼓励学生阅读诗词,从而丰富学生的积累,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3.发挥网络资源优势

随着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也更加生动、丰富和开放。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网络上的优质资源和媒体技术,化抽象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为具体,变静态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为动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作者生平、背景资料等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如学习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上学习的优势和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积累,积极开发潜在的教学资源,把风俗民情、方言土语作为语文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关注、体验民风民俗,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我校结合《百家姓》开展的“问祖寻根,我的姓氏溯源”活动,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和调研访谈等形式,了解了自己的姓氏起源、姓氏图腾、姓氏族谱、姓氏名人、姓氏家训、姓氏中的趣味故事等内容。

二、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化教学策略

(一)学习情境生活化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课前名言、课前一首诗、早诵、午吟等活动把语文学习化为一种学习语言的动态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如学习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结合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感受识字方法的多样性。通过创设学习情境,采取同伴互助、范读引路、角色表演、男女生对读、小组赛读、创编故事、轮流竞猜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看图识字、韵语识字、字族文识字、字谜识字等,培养学生主动识字习惯,不断提高其识字能力,促使其感受汉字之美。

(二)综合学习合作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促促生生之间的友好交往。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均出自四大名著,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名著的魅力,但课文展现的只是名著精彩段落的一小部分,学生通过“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一学习重点的训练,不仅提高了“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的能力”,还为学生六年级下册“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做好铺垫。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聊水浒”“大话西游”“三国人物群英会”等专题活动,促使学生对文本内容重新进行理解、创编和演绎,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学科教学融合化

在传统文化的活动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使各学科内容系统性地整合在一起,让各学科课程发挥合力,以有效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我校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鼓励教师進行多学科关联、多学科融合,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在高年级融合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数学、音乐、美术各学科内容,完善“小儒商,大未来”的校本课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走进儒商岁月,学习核心价值;通过搜集积累诚信名言,了解儒商历史;通过辩论感受儒商风采,学习儒商精神;通过体验养成必备品格,锻炼关键能力;通过实践感恩回报父母,诚信影响家庭等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四)线上活动数字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不断交互,语文数字化教学得以广泛实行。这种基于数字化的线上语文教学活动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共同构成语文学习的大环境,推动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如学习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线上结合课文体验古老年俗,体验年文化,在线下调查、搜集春节习俗资料进行交流。

(五)活动评价多元化

教师在语文学科传统文化活动化教学中要积极跟进评价,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学校充分利用测试软件,对学生的古诗背诵、亲子课本剧表演、古诗词书法比赛等活动形式进行评价,充分展示学生的经历、体验和成果,以保障活动的有效开展和学生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孙丽英)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