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效课堂的思考与探索

2020-09-15李珊

读天下 2020年17期
关键词:学生参与教师素养课程目标

摘要:从教育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颁布的第一个重要文件至今,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只走过了不到二十年的历程。这近二十年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伴随着诸多问题与挑战。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教什么”和“怎么教”使许多一线教师感到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成为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紧迫课题。本文就拟以上问题谈一些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资源;学生参与;教师素养;班级团体辅导

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2012年对这份文件进行了修订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件提出要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是在摸索中一路走来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凸显的问题

(一)选题的随意性

造成选题随意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没有国家课程标准,国家有关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没有形成一个具有完整内容体系的课程计划。一线心理教师只好按自己的理解来选择主题。

(二)内容与素材的重复

由于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线性的。每一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其发展中的特殊困惑与问题而且年级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联性。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没有从一年级到高三的系统课程安排,难免各个年级的教育内容与素材重复与交叉。

(三)活动主题与理念模糊

一线心理教师,特别是兼职的,感觉最困难的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形式,而是设计理念。对主题中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对某一年龄段学生心理特征的准确把握成为老师们设计和上好心理课的难点。

三、如何结构化的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使课堂效益最大化

(一)“有序的课堂”才能带来有效的学习环境

《纲要》中提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与方法”时说“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

基于此,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理解为是学校教育与团体心理辅导特殊情景相结合的产物,应兼具科普、活动课和团体辅导的特点。

(二)“有趣的课堂”才能带来有效的学习前提

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现实的新课程改革的大框架中,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纲要》中提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时说“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三)“有充足准备与组织的课堂”才能带来有效的学习效果

1.课前有效备课

关于课程目标有效,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之相对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三维目标是:认知、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课堂有效组织

活动课程中要注意语言的选择与组织,各个活动流程的时间控制,全场气氛的调动和把控,对学生参与的引导和表现的充分尊重。这一系列过程都要遵循心理辅导和团体辅导的原则和规范。

3.课后跟踪回馈

在全班团体性的发展性的辅导活动课程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需要课后个别进行跟踪辅导的学生,及时与班主任和家长沟通情况,有必要时进行单独个别辅导或者建议和提供转介。

(四)具体的课例设计与反思分享

由于笔者一直以来的工作经历是在高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担任各项心理工作。2017年由于工作变动来到了目前工作的这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段学校才开始近距离接触小学和初中的孩子们。

下面就以本学期新学年七年级开学的第一次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设计为例与大家做一个分享,以期抛砖引玉。

1.热身游戏“花儿朵朵开”

规则:全班所有同学围成一个封闭的大圈站好。

教师在圈的中心,喊口令“花儿朵朵开”,学生们问“开几朵”。教师随机说出一个10以内的数字,学生们必须迅速反应,然后以这个数字组成小组。落单的同学随意做一个小展示或小表演。

2.小组初步分工与合作

(1)设立六个不同的小组职务,由小组成员共同商讨决定;

(2)命名自己的小组,确定自己小组的口号和标志性动作;

(此过程可以迅速拉近组员的距离,形成合力,鼓舞士气。)

3.小组活动与展示

各组完成上述任务后,按座位顺时针顺序以小组为单位依次上台展示本组的风采。介绍自己的组名,喊出自己的口号,最后全组以一个个性化的定格造型结束展示。

课后反思:

分组热身活动时,既要达到热身的目的让大家放开,又要把握好节奏不要花太多时间。第一轮落单的同学的表演或者展示不应该让孩子们觉得是在受惩罚,这样会增加他们的游戏焦虑感。

(五)从教学有效到教师成长

1.从“科学化”到“艺术化”

美国学者塞勒(J.G.Sayloretal.)等人提出过两个关于课程与教学的隐喻。

隐喻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教师是工匠。

隐喻二:课程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教师是演奏家。

事实上隐喻一隐含着“教学是门科学”;隐喻二隐含着“教学是门艺术”。笔者认为教学,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既是科学,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和课堂教学规律;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不同的自身素养,对理念的解读,对技巧的运用等,同样的课程也能上出完全不同的效果。

2.把教研做在课堂之外

有效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但是要充实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能只把教师限制在课堂上。必须让教师有足够的机会从课堂中抽身出来,为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要让教师有健康的身体与健康的心态,去锻炼,去社交,去走进自然,去幸福生活,去读书,去反思与总结。

所以把科研建立在远离课堂的地方,把科研的目光投射得更远一点,从课堂开始,投射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投射到教师获得教学能力与健康心态的整个过程中去。要改变课堂低效状态,就得重构教师的课堂教学价值观。摘下“短视眼镜”是在为健康课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持久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钟志农.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程开发指南[J].江苏教育,2017.

[2]袁锐锷.外国教育史新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李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团中学。

猜你喜欢

学生参与教师素养课程目标
走向学科育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初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浅谈师生问答细节的教育思考
鼓励学生努力学好化学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中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