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默生《美国学者》的超验主义思想

2020-09-14李子林

时代人物 2020年10期
关键词:爱默生

李子林

关键词:美国超验主义;爱默生;《美国学者》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5月25日—1882年4月27日),生于美国波士顿,是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超验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美国学者》是爱默生1837年8月31日在剑桥镇对全美大学生荣誉协会发表的演说。演讲中,爱默生呼吁美国学者从英国以及欧洲大陆的风格附属中脱离,构建真正属于美国的文化。因此《美国学者》被誉为“美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独立宣言”。演说论述了作为美国学者的职能和职责,体现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唯智主义盛行的今天,超验主义仍然具有宝贵的思想价值,作为学者应当在强调理性和知识的同时,给予自然以及人的经验相应的关注。

美国超验主义

美国超验主义(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又称为“新英格兰超验主义”(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是1836年到1860年间在美国东北新英格兰地区盛行的一场文学、哲学以及艺术运动。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在英国经由柯勒律治等人发展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经由英国传入美国,综合新柏拉图主义以及神秘主义的影响后,发展为美国超验主义。超验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可以超越理性而利用心灵认识真理。爱默生的“相信你自己”,肯定了人性本善,打破了加尔文教“人性恶”教条的束缚。人的主要任务是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培养独立自主精神。此外超验主义认为世间万物皆由“超灵”制约。在此意义上,万物是统一的。“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人类世界是宇宙世界的一个缩影,二者都共享“超灵”。人类的灵魂与“超灵”一致,肯定了人的神圣性。

美国超验主义强调人作为“人”的意义。在个人意义上,鼓励个人思考,追求个人的独立自由,解放了人性,提高了人的地位。在文化意义上,重新审视了“美”的哲学命题,有助于使美国文化从欧洲大陆和英国文化中脱颖而出,成为抒发个性,追求自由,积极向上的新大陆的独特文化风景线,开创了美国文艺复兴时期。梭罗的《瓦尔登湖》中实践的极致超验主义成为美国文化的代表。在社会意义上,超验主义促进了美国民众自立自强、追求自由的民族精神的形成。爱默生在批判了大工业时代下社会分工导致的人的分裂的同时,超验主义也烙上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印记。

爱默生作为美国超验主义的领导人,1835年组建了“超验俱乐部”。1836年9月创作第一本小品文《论自然》(Nature)成为超验主义的基本原则。1837年发表著名的《美国学者》演講辞,劝诫美国学者不盲目追随传统,学会创造和独立思考,为美国文化发展指明方向,被誉为美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独立宣言”。

《美国学者》中超验主义内涵

爱默生的《美国学者》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了学者职能的理论:自然、书籍、行动。大自然对于人的心灵的影响是第一位的,自然法则就是人心灵的法则,“认识你自己”要与“研究大自然”相结合。书籍作为人类知识理论的集合,是启发人和认识自己的工具。学者是“思想中的人”,而不是鹦鹉学舌的“书本知识阶级”,因此要创造性地阅读。学者要参与行动,生活实践和生活经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生活中获得知识、习得语言;在大自然的规律中认识自己。文章对“人”重新下定义,“人”是部分地体现在特殊的个人中,只有考察整个社会才能发现“完整的人”。学者按职能划分,正常状态下是“思想着的人”:独立自主,拥有完整人格。文章对人的独立精神的推崇,对自然以及自然法则的赞美,深刻体现了超验主义思想对于爱默生的影响。超验主义的主要观点有三:一是“超灵”,此乃世间万物的法则,超越上帝;二是追求人的独立自主的个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心灵而不是理性去认把握真理;三是对于自然的全新态度,自然不是没有生气的物质总和,自然有神性,是“超灵”的象征。

(一)“超灵”本体论:万物法则

爱默生在《论超灵》中说到:“对古今谬误的最高评判者,对必有之事的唯一预言家,就是那大自然,即那个我们像大地卧于大气温柔怀抱那样存在于其中的大自然;就是那“独一”,或曰“超灵”,即那个把人类每一个体都包容其中并使之相互融为一体的“超灵”;就是那一抗拒的真实,即那种会批驳我们的谋略才能、迫使人人都表现为真我、从而以其本性而非用其口舌说话的真实,那种终将会进入我们的大脑和肢体,并形成智慧、德行、力量和美的真实。”1超验主义认为“超灵”无所不在、无所不容,充斥于天地间,世界万物都要受到“超灵”的制约,换言之,“超灵”就是世间万物运行的总规律,是其本质和灵魂。同时“超灵”又是惩恶扬善的积极力量。它尽善尽美,迫使万物在“超灵”面前脱下虚伪的掩饰,展露真实。

在《美国学者》中,爱默生认为大自然对于学者的教育是重要的。对于学者来说,大自然与学者自身是一体的。“上帝之网这无法解释的连续既无起点,也无终点,却始终有一种循环的力量,使它不断返回自身。这恰恰就像学者本人的精神,他永远不可能找到自己精神的起点和终点——但它包罗万象,无边无际。大自然的光辉也广阔深远,它层层相叠,像光线一样照射着,上下起伏,没有中心,没有周边。”2上帝之网和大自然是“超灵”的代表,同样的学者也是“超灵”在特殊个人身上的体现。学者观察大自然就是观察自身,就是观察“超灵”,从中领会世界运行的真谛。学者将会意识到“他与大自然是同根所生”3,他将会看到“大自然是人类心灵的对应物,它的每一部分都与心灵息息相应。一个是印鉴,另一个是印记。自然之美正是人类心灵之美。自然法则也正是人类心灵的法则。因此自然成为他衡量自己成就的标尺。”4

同样地,当爱默生论述学者为何应该从“行动”中汲取营养时,除了学者能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知识,习得相应语言的应用之外,行动的最终价值在于它是一种资源。“大自然在各种现象中体现出自己起伏不定的伟大规律,如人的呼吸、欲望与厌腻,大海的潮起潮落、日与夜、热与冷,以及深深地隐含在每一种原子和液体里的所谓‘极性——牛顿所谓的‘间歇性的自由传输与反射。这些就是大自然的法则,因为它们也似乎心灵的法则。”5我们可以将这法则视为“超灵”。它统治着大自然的运行,统治着人的生理与心理。在“超灵”中,一切展现其最本原的形象。因此在行动中,学者领会到自然的法则;领会到作为“人”的意义;领会到大到宇宙,小至埃土的运行规律。

(二)性善论:自我完善

超验主义强调个人的重要性,认为人性本善,“相信你自己”,发挥作为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成成分,社会的发展与革新必须要通过个人的发展和完善来实现。个人不应刻意追求财富名望,而应专注于自我完善,学会思考,发展独立自主人格,成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爱默生在《超验主义》中赞颂了超验主义者敢于突破教条、追求自由的精神。“超验主义者……相信奇迹,相信人的灵魂永远是对智慧与力量的新潮流开放的。他相信灵感,相信狂喜。他希望人们能容忍精神原则,让它始终在人的一切可能的状态下得到体现,而不容许任何非精神的事物加入进来,也就是指那些肯定的、教条的、个人的东西这样,灵感的精神尺度就是指思想的深度,而决不取决于是出自谁之口,而且他也同样抵制一切要把其他规则与尺度强加给精神的企图。”6

爱默生在《美国学者》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分工导致“人”变成了许多物。“社会状态是这样的:它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躯体上锯下来的一段,众人神气活现地行走着,形同怪物地聚会——他们只是一截有用地手指、一颗头颅、一副肠胃、一只臂肘,但从来不是一个人。”7在远古地寓言中,创世之初,神将“人”分成了“人群”,人只有在人群中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因此正常的状态是“‘人是部分地存在于所有特殊的个人之中,或通过一种禀赋来体现:你必须考察整个社会,才能发现完整的人。”8爱默生在对“人”下定义后,认为真正的学者因此应该是“思想着的人”,而不是“纯粹的思想者”,或者“成为别人思想的学舌的鹦鹉”。因此,在面对书籍时,学者应该学会创造性阅读,将书籍变为受制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书呆子或者“书本知识阶级”。书籍的作用是用来启发人。“我宁可不读书,也不愿被书的吸引力拖出我自己的轨道,以致我成了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9学者通过被书籍启发从而思考,得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世上唯一有价值的东西是活跃的心灵。这是每个人都有权享有的。每个人自身都包含有这颗心灵……活跃的心灵能看见绝对的真理,并能表述真理,或进行创造。”10爱默生赞许了人的神圣性,人可以通过心灵而不是书本上知识或者说理性从而认识真理。因此正确的阅读方法是“使书严格地服从于读者”11。“人只有是一个发明家时才会读书读得好。”12创造性地阅读和写作要求学者做一个有鉴赏力的读者。“观察者在漫长而沉重的岁月里产生真知灼见的时间非常短而少,因此,他所记录的或许只是其著作的最小的一部分。具有鉴赏力的读者……就只读这‘最少的一部分。”13创造性阅读意味着学者要学会独立思考,培养独立精神,摒弃学究气。

在谈论到学者的职责时,爱默生认为学者应被划归为“自信者”。学者的职责是发现真理,从而引导民众。当然学者并不会一直被理解,自责软弱与怀疑是“自信自助者前进道路上必定要碰到的阻碍”14。但是学者要相信自己,即“他知道自己正在发挥人性最高尚的机能……他是世界的眼睛。他是世界的心脏……他,而且只有他了解这个世界。世界任何瞬间的变动都纯粹是表象。”15这是爱默生对于“思想着的人”高尚人性的赞美,同时也是爱默生对于“人”这一群体的认识,即“人”有着足够的能力认识真理。而这能力来自于勇敢。“学者应当是自由的——自由且勇敢。”16自由的定义是“一切障碍皆源自他自身的束缚。”17因此,学者要勇敢面对阻碍发展完善自身的障碍。这是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强调,爱默生认为,学者“必须勇敢”,“抛弃恐惧这东西。恐惧永远源于无知。”18从而获得真知。

(三)生态美学观:自然有灵

超验主义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自然。自然不是物质的堆砌,自然活生生地带着精神色彩,有着内在神性,是超灵的象征。爱默生在《论自然》中说到“自然以自己充溢的生命环绕在我们的四周,并流入我们体内,它用自己提供的力量邀请我们与自然协调行动。”19因此,人要回归到自然之中,沉浸在自然的神性之中,从而成为完人。“大自然的魔力具有药物的效力,她可以荡涤我们的头脑,可以治疗我们的身体。”20爱默生形容自己在树林中“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是虚无,我看见一切,宇宙本体之流在我体内循环,我是神的一部分或者一片段。”21

在《美国学者》中,爱默生认为大自然对于人类心灵的影响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因此学者首先要回归自然之中。自然是“超灵”的象征,它与上帝之网与人类的灵魂是一致的——包罗万象、广阔深远。自然是有神性的,即使是“人的呼吸、欲望与厌腻、大海的潮起潮落、日与夜、热与冷、以及深深地隐含在每一种原子和液体里的所谓地极性”22都充斥着大自然自身运行地规律,我们可以将着规律认同为“超灵”。同时,大自然教会人类分类,将看似独立的个体利用联系发现其中的共同性。大自然是人类的导师,分类使人类意识到事物并非杂乱无序,而是遵循着与人类心灵相同的法则。于是人类“他这个宇宙苍穹下的小学生开始意识到:他与大自然是同根所生:一个是叶子,一个是花朵;联系与同情在他们的每根血管中都在跳动。这条根是什么?它不正是他灵魂的灵魂吗?”23人类要回归自然,接受自然健康的滋养。为何学者要参与行动,也正是因为行动的最终价值是大自然提供的资源。这一资源使人类在领会到大自然的法则的同时,意识到人类自身灵魂的法则,从而“认识你自己”。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超验主义从东方神秘主义的万物有灵发展为自然有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自然的视角,发掘自然本身的美,发展了生态美学。“田野和树林给予最大快乐是人和植物间玄妙关系的暗示。我并非独自一人,也不是没人认识我。它们向我点头,我向它们点头。枝条在风暴中的舞动,在我看来既新奇又陈旧。它出其不意地撞见了我,可我们彼此并不陌生。它的效果就好像当我认为自己想得公正或是做得不错地时候,高尚地思想或者更美好地感情笼罩着我全身时产生地效果。”24美國超验主义者用自然有灵的生态美学观来消解对抗美国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以及工业发展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借由人类的感悟力来接通人类心灵与自然背后的灵魂,从而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恢复质朴的本性。

超验主义以“超灵”的本体论、人性本善的人性观以及自然有灵的生态美学观,意欲重构世界的和谐状态。这是对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美国对于物质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抵制,以及对于处在南北战争前混乱的社会状态的平衡。但是从超验主义表现出来的清高的个人主义、文教主义,缺乏与社会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决定了超验主义只能在知识分子阶层起作用,难以深入到普通民众,难以对紧张社会局势起到扭转或者明显的缓和作用。社会矛盾加剧,南北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盲目膨胀的物质欲求加剧了战争的残酷。爱默生在《美国学者》中说到:“世界上最大的耻辱,是不能独立,是不能有个性,是不能结出人生来就应结出的特殊的果实,而是混迹于芸芸众生,混迹于成千上万的政党或地域;我们的意见被从地理角度来预测,我们被称为北方或南方,这难道不是莫大的耻辱?……一个由人组成的国家将第一次出现在世界之上。”25

即便如此,超验主义仍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指导了南北战争后美国的建设,成为追求独立自由的美国精神的理论指导。同样,对于百年后的当今社会依然有指导意义。从爱默生的《美国学者》来看,文章阐明了学者——“思想中的人”应有的职能与责任:回归自然、学会创造、参与行动,同时勇敢地追求自由,追求自身地独立思想和人格,而不是前人思想的学舌。除此之外文章中著名的分裂人形象值得当今社会警醒。社会分工相较于百年前更加细化,爱默生富有前瞻性地预见工业发展对于人性的损害。越来越多的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媒体控制下的话语权使得民众处于失明失聪失声的状态。超验主义认为相较于刻意追求物质财富,更应追求人格的发展、完整和独立。而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带来金钱至上和享乐主义,价值观被扭曲,迷失的人类成为工具和符号,而不是爱默生所言的“人”。超验主义对于自然的全新态度,让我们回想起中国传统哲中老庄对于自然和天地的信奉,以及中医等传统智慧中“與天地和”的观点,给予了我们认识自然的另一角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百年之后,人类依然没有逃脱生存地困境,面临着相似但更复杂的生存难题,超验主义思想中的智慧仍然是解决这些难题的一剂良方。

注释:

1(美)爱默生著,曹明伦译,《论超灵(节选)》,《中国翻译》2015年第6期。

2(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爱默生演讲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3(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爱默生演讲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4.同上。

5.(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爱默生演讲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6.(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爱默生演讲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7.(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爱默生演讲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8.同上。

9.(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爱默生演讲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7.社,2004年版,第121页。

10.同上。

11.(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爱默生演讲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12. (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爱默生演讲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13.同上。

14.(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爱默生演讲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15.同上。

16.(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爱默生演讲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

17.同上。

18.同上。

19.(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爱默生演讲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

20.(美)爱默生著,程悦译:《爱默生散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66页。

21.(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爱默生演讲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

22.(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爱默生演讲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23.(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爱默生演讲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24.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爱默生演讲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至179页。

25.(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爱默生演讲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页。

参考文献

[1] [美]爱默生, 爱默生演讲录[M]. 孙宜学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 [美]爱默生, 爱默生散文精选[M]. 程悦译.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

[3] [美]爱默生, 曹明伦. 论超灵(节选)[J]. 中国翻译, 2015(6).

[4] 颜传果.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生态哲学维度探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02):25-31.

猜你喜欢

爱默生
新女声
微言大义
灵 魂
康科德的他/她们(下)
360岁
爱默生的“尊严”
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三个维度
名人名言
超验主义和儒道思想的跨文化解读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