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数学课堂展现“转化”之美

2020-09-14江苏省南通市郭里园新村小学校

数学大世界 2020年24期
关键词:植树数形转化

江苏省南通市郭里园新村小学校 姜 枫

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瑰宝。要想学好数学,就要掌握数学学习的灵魂和精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由简单入手,逐步复杂,由低级逐渐向高级过渡,重视转化思想,将蕴藏在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转化为已学知识或简单知识,让学生感受转化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转化思维。

一、运用类比法,实现知识转化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经常有一些问题看起来很复杂,但经过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知识在以前都曾经学习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转化法,找到复杂问题和简单问题之间的联系,把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应用到解决复杂问题中,实现问题类比,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合理运用类比法,有利于学生温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中,在此之前已经学过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师提示学生:将圆形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其拼接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找到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长和圆形的周长是否存在关联?长方形的宽和圆的半径是否存在关联?学生组成小组开始讨论并测量二者的长度,经过测量发现:(1)圆周长的二分之一是长方形的长;(2)长方形的宽和圆的半径是相等的。那么圆的面积怎么计算呢?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又知道了长方形和圆的关系,通过推导即可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们找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将圆的面积转化为熟悉的长方形面积,简化了知识,找到了更有效的学习圆面积的途径,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数形结合法,实现知识转化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将数字之间的关系通过图形表现出来,比如面积图形、线段图形、集合图形等,让学生借助图形来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让数学知识不再抽象化,而是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不再枯燥。通过数形结合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将分数乘法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学生对这一知识认识得更加深刻,通过数形结合法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运用假设法,实现知识转化

假设法一般应用在解应用题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假设题中的一些条件发生变化,或者是题目中两个或者更多的数量是相等的,也可以假设题目中的数量增加或者减少了,通过假设可以简化计算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假设出符合题意的简洁的计算条件,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一课时,有这样一道例题:学校组织五六年级的学生去参加植树活动,五年级一共有120 名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六年级参加植树活动的人数比五年级的2 倍少20 人,请问两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老师让学生列出算式,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几乎所有学生都是按照常规思路计算,先计算出六年级参加植树的人数是120×2-20=220(人),然后再和五年级人数相加,也就是120+220=340(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如果忽略少20 人,假设六年级参加植树活动的人数是五年级的2 倍,那么两个年级参加植树活动的人数是多少?学生纷纷举手回答:120 的3 倍,列算式为120×3=360(人)。老师予以肯定,那么再减去少的20 人呢?我们就可以直接列算式:120×3-20=340(人)。学生通过老师假设方法,找到了不一样的解题思路。

上述案例,教师引入假设法,简化了计算步骤,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路,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学生解题不再局限于一种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开拓了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小学数学学习中应用转化思想,让数学学习不再枯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性。

猜你喜欢

植树数形转化
数形结合 相得益彰
植树
植树真快乐
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
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
植树鸟的来信
谈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数形结合的实践探索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