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树叶的亲密之旅

2020-09-12周轶

考试周刊 2020年77期
关键词:微课程树叶儿童

摘 要:幼儿园课程是为幼儿设计的,这就要求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必须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并以促进幼儿发展需要为目的。文章以孩子生活中常见并感兴趣的树叶为切入点,探讨如何用儿童的视角,建构适宜的儿童课程,并以多通道方式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树叶;微课程;儿童

生活是儿童教育发生的场所和根基,是课程的基础、来源、出发点。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因为儿童的学习不仅是大脑的学习,更是身体和心灵的学习,学习更多应该是感受和情感上的成长。正是这样一种成长需要,我们要改变教学的方向,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生活上,和孩子们共在一个“情之流”中,耐心等待儿童成长那豁然开朗的一刻,让幼儿园变成他们的乐园,让他们更愉快地体验与思考,让他们变得更加本真、自然,在成为“自己”的路上越走越远。“叶子”班级微课程在这样的理念下应运而生。

一、 从儿童感受入手,情感是学习的开端

传统的教育总是强调知识对儿童的影响。儿童的感受则更是个体内在对自我的洞察,他们对事物、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很强的敏感度和洞察能力。生活化课程就从记录儿童的感受与情感入手,倾听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与评判。

“今天我们要外出捡落叶咯,你们挑自己喜欢的捡哦!”交代完外出安全等,孩子们就外出捡落叶了。孩子四散开来,心宝跑过来:“老师,这个是我捡到的,你看好看吗?”说完就放在篮子中,阳阳跟徐圣翊手里也拿了一片树叶过来给我看,放入篮子后又去找其他的树叶了。我走近孩子们与他们一起捡,发现孙宇诺一直蹲在地上,捡了一片又扔了,捡起一片又扔了。他的脸埋在两腿间,我熬不住问他:“孙宇诺,怎么捡了落叶又扔了呢?”孙宇诺抬起头来说:“这个落叶都是坏的,我不要。”我恍然大悟,说:“哦,原来这样啊,其实每一片叶子都不一样的,坏了的叶子也会给你很大的惊喜的哦!”孙宇诺翘着嘴巴低下了头,但是小手并没有再去捡落叶。我将那几片他捡了又扔的坏树叶带回了教室。

根据孩子的一个心理特点,他们首先选择的树叶是完整的,其次再是关注到一个颜色、形状等等。在这个孩子捡落叶的时候他撿了又扔,反复的一个行为就是为了在追求一个物品的“完整性”。当第一条件都没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孩子心理上出现了一个落差,使得他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是低落的。在游戏的结束,我捡起了坏的树叶,这个行为孩子是看见的,他当时只是看了我一下,并没有提出问题或者是再次来扔掉。我之所以要去捡这个坏树叶也是为了让孩子知道每一片树叶都是不同的,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惊喜。这样也能让孩子接受同一种事物不同的一个造型,或者是同一种事物不同的形态。

二、 从区域活动入手,知识技能是最好的发散点

运用感官和动作学习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同时伴随着情感形成的技能,还会永久保留,成为生命深处的记忆。一些动作练习可以形成重要的技能,但是单单有技能还是不够的,它需要与知识一起内化,成为个体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能力。在课程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生活化的课程似乎能唤起儿童原有的、内在的经验系统。而我们就是帮助他们把这些零散的经验结构起来,形成比较稳固的体系。于是在认知和知识的依托下,我们落脚于知识技能学习,多元化和多通道地让孩子体验专注学习,获得学习能力。

(一)美术区:树叶船

“树叶贴画咯。”区域活动的时候,孩子们边拿材料边自己在说。孙宇诺:“我今天要贴一个轮船。”钱俊辰:“我贴滑滑梯。”“我贴飞碟。”几个孩子在一起交流着。开始动手了,我坐在旁边看着他们。孙宇诺在篮子里找了半天,边找边说:“轮船要大大的,要扁扁的。”突然他拿起了那片坏树叶,放在纸上看了看说:“这个是可以的。”他又拿起那片树叶,对我说:“老师,这个就是那片坏树叶。”我点点头说:“嗯,对呀,你看坏树叶是不是也会派到很大用处的。它的本领也很大吧。”孙宇诺点点头说:“嗯。”我说:“下次不管什么树叶都可以捡回来,我们可以跟它们玩不同的游戏。”

在班级微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提供幼儿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在想象中激发课程张力,耐心等待幼儿的思考与回应,在铺陈中推进课程。同时我也发现,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他们首先通过各种感官探索外部世界,如果孩子没有和真实的事物接触,没有真实的探索和体验,那么他们的感受与学习是空洞无味的。所以在建构关于树枝的知识体系的时候,我们一起与树枝结伴游戏,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孩子刚好拿到了他之前捡了又扔的那片坏树叶。在对物品的完整性持有着一种执着的概念时,如果只是用语言是跟孩子们分析说理,那是讲不清楚的。只有在孩子的实际操作中,让孩子真实地体验到不同形态的物品有着不同的作用,他才会突破孩子对物品所固有的一种完整性情结。坏树叶的带回是让孩子进一步地感受他们的不同作用,让孩子试着去接受物品的不完整性,不用语言进行干涉,让孩子在真实的操作中去感受。在这个游戏活动结束之后,我请孩子在全班面前进行了展示与分享,让所有孩子都感受,并在接下来的操作中也能发现不同形态的物品。

(二)科学区:我发现的叶脉

“孙宇诺,你在干吗呢?”钱亦欣走过去一只脚放在小椅子上,问着孙宇诺。孙宇诺轻轻地说:“你看,这个树叶上面有细细的横线,到了这里就没有了,断了,因为这个树叶坏掉了。”钱亦欣把头凑过去,手指头也指着叶子上的茎两个人讲着悄悄话。两个人讲得特别来劲,吸引了其他的孩子一起凑过去,“不是的,这个是树叶的叶脉,是要喝水的。”“这里就是喝不到水了,所以叶子才会坏掉的。”“那就是叶脉断了才会这样的。”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在游戏讲评的时候,我在电脑上找了一些清晰的树叶的图片,让孩子观察叶脉的路径,观察坏了一半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将自己在游戏中的发现说了一遍,得到了其他孩子的共鸣与探究。

在发现坏树叶也有着不同本领的时候,孙宇诺开始对坏树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探究这个坏树叶的时候,他发现了树叶上的叶脉,虽然当时并不清楚叶脉的作用等,但是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多孩子的一个思考与讨论。孩子产生之后兴趣之后,他们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在互相的碰撞中,越来越多的疑惑产生了。因为发现孩子们在研究这个树叶上的叶脉问题,所以我在讲评的时候围绕着孩子的兴趣点,进行讲评,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观点,引导孩子感知叶脉的作用,同时也让孩子去探究坏树叶产生的原因。在孩子的问题与经验发生碰撞的时候,他们需要一个正确的理念去指导孩子,这个时候,老师带着一些图片等加入,是更能让孩子接受的。

(三)科学区:落叶还喝水吗?

“我们去倒一杯水吧。”孙宇诺提议旁边的周逸可。“我们把这个还有点绿的树叶放在水里。”两个人一起进入了卫生间,站在水池旁边,倒了一杯水,看了看,又倒掉了一点,慢慢走着,捧着一杯水,往外走。终于拿到桌子上之后,孙宇诺在篮子里拿起那片树叶放进了水杯里,两个孩子就等着。我走过去探头看了一看。孙宇诺连忙告诉我说:“我们在看树叶喝水。”“哦,看这个看不清楚的,我给你们加点颜色,这样就能看清楚了。”我走到美术区拿了一点红色的颜料,在水中加入了一点红颜料。水变成了红色之后,孩子更加的兴奋了,我说:“如果它喝水的话,它的叶脉里就是红色的了。”说完我就走了。游戏结束的时候,孙宇诺说:“树叶只喝了一点点水,只有根上有一点点。”

孙宇诺发现树叶还有一点点的绿色的时候,他想尝试这个树叶能不能再生长,因为它发现种植区的植物放在水中可以进行喝水并生长的。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他想观察叶脉的喝水过程,所以在旁边等待。在加入颜料之后,他知道这样能更清楚地发现喝水的一个过程,所以孩子是有所期待的,可是在结束的时候他发现只喝了一点点的,其实只是叶子根部的一个吸水而已。发现孩子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并没有急于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选择在材料上的再一次支持,提供了红色颜色。在加入颜料之后,我也发现孩子的期待,他们希望树叶能喝水。但是在游戏结束时,面对实验结果孩子们有些沮丧。与此同时,我也提出问题:那这些死去的树叶能不能起到其他的作用呢?这个问题抛出之后,孩子新的探索又一次开启了。

三、 从关键经验入手,问题是最好的兴趣延续

若感受是生活化课程的种子,那么学习能力则是它的果实。技能并不是简单的习得本领,而是掌握习得本领的能力,体会如匠人一般心神合一的感觉。然而在孩子的知识与技能相互内化,融合时,才会成为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能力。当孩子带着意义感进行操作时,也会将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创造,依托在个别具体的事物上。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唤起孩子原有的专注、不怕困难、坚持、持续不断、不断探索的学习品质。当孩子运用知识获得了对事物的理解与感受,完成了自我的联结,学习一些相关“技能”,才能在个人发展的层面上实现情感、认知、技能的完美结合,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延续:落叶的作用

为期两周的树叶班级微课程结束之后,孩子们探索的心态更加强烈。他们仍然会对树叶产生兴趣,在探索的过程中又产生一些问题。对周围的事物好奇心越來越大,探索的欲望越来越强,自己实践的想法越来越浓烈。落叶的不喝水引起了孩子的想法,那落叶掉在地上会怎么样呢?落叶在水里会被鱼儿吃了吗?……

树叶的研究继续在孩子们的心中发酵着,他们用之前已经获得学习能力,经验探索着一个又一个的兴趣点。正如学者所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常常产生各种疑问,越是不知道的东西他们越想探个究竟。而我们成人则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让幼儿通过一切途径进行探索与感知,让幼儿能自主的成长。让我们一起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学习生活,努力为幼儿的一生搭好基础,让每一个个体生命建设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得到呵护、唤醒和打开。

参考文献:

[1]吕秀华.源于生活,归于童心:园本课程建设之我见[J].早期教育,2017(2).

[2]生活化课程:回归传统,回归自然,回归儿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生活化课程”追求的教育目标.胡华名师工作室原创作品.

作者简介:

周轶,江苏省常熟市,常熟市石梅幼儿园。

猜你喜欢

微课程树叶儿童
树叶的不同称呼
一片树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小树叶等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