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研究行人违规交通行为的动因

2020-09-10程慧芳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动因行人

程慧芳

摘 要:在道路交通上,人、车、路和环境是其构成的四大重要要素,其中人在交通系统中居于主体地位。行人交通行为对交通系统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违规交通行为在引发交通事故上占据很大比例。本文主要是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对行人违规交通行为的动因进行研究,以希望掌握行人思想和行为动态,助力于良好交通系统的构建。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行人;交通违规;动因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2-0290-03

步行作为一种最古老的出行方式早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人类有着重要影响[1]。不过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步行作为最安全、最稳定的出行方式受到了机动车出行的威胁,行人往往直接暴露在快速出没的汽车身旁,并且没有足够的安全保护装置,从而逐渐成为弱势方,很容易受到外部汽车的伤害[2]。目前,在针对行人交通行为的约束上,并采取没有实质、强烈地约束,多数依靠行人自觉维护和遵守,从而使得在实际管理行人交通行为上十分困难。虽然在法律条文上对行人违规交通行为有着明确的处罚规定,但是在实际推行中却依旧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通过对行人心理进行分析,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行人交通行为,做好对其行为的预测,通过提前预判对行人违规交通行为进行规范,从而有效降低行人交通行为中的违规事件发生率。

一、社会心理学概念

社会心理学在早期发展时主要研究态度,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完全坚信在行为中,态度有着绝对主导地位[3]。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发现态度和行为之间可以存在不一致性,例如鞋店的老板十分不喜欢某顾客,但是为了生意,老板依旧会欢迎其来买鞋。这种行为和态度之间似乎不可调和的关系引起了社会心理学界的极大兴趣,态度不能预测行为的结论也得到了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而这也为后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方向,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学家开始专注于对态度预测行为的研究。计划行为理论则是目前社会心理学中发展较为成熟,影响力足够的理论[4]。

二、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

人的行为具有很强的主观意识性,虽然表现过程复杂,但是从某种角度来看是可以被解释、预测和控制的[5]。人行为的产生首先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使得人自身产生需要,需要随之引发动机,从而作用到行为上,即产生行为[6]。人在环境刺激到行为反应之间有一系列的叠加作用过程,这个过程可称之为决定行为的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心理过程始终占据着主要位置,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对人的行为上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和控制作用。因此,為了能够准确认识和控制人的行为,就需要对人的行为实施的心理过程进行分析。首先应该明白在什么情境下什么性格的人就会做出符合他心理需要的行为,以此可以从一个较为合理的层面上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并有可能实现对人行为的有效控制。另外,由于人心理上对空间的认定具有一定主观性,因此,在交通行为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情况下,人们重视自我的空间,这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也与自身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生活习惯等有着密切关系[7]。例如活泼的人与内敛的人相比,具有更广阔的空间。

三、行人的交通行为反应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反映,一般情况下,客观事实能够对人大脑产生一定的刺激,从而使得人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8]。因此,在分析行人的交通行为反应上,可以将行人进行交通行为的过程看成一个信息处理程序。首先在知觉感应上,路上的行人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刺激,行人可以感觉到车辆的来往速度和大小;其次在联想反应上,行人能够将外部所感知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从而进行识别,例如公交车大、私家车小等;再者在认知反应上,通过之前信息的收集和储备识别之后,行人开始对行为的可行性进行判断,例如过街时汽车会不会对自己产生伤害、此时过马路是不是可行等;最后在行为反应上,通过具体分析后,行人将做出必要的行为反应,例如判断过街安全,则马上行动过街,若不安全则留步等待。不过在行为选择上还会受到年龄、受教育程度、情绪等因素干扰,因此并不能以此为绝对标准[9]。例如行人在之前亲眼目睹了一场交通事故,那么其此时就会格外注意,即使在绿灯指引下也依旧会小心翼翼;而反之,行人并没有亲眼目睹过交通事故,那么其对过街行为相对放松,不会刻意追求规则,甚至在红灯时,由于两边无来往车辆而直接实行过街行为反应。

四、行人交通行为反应的影响因素

行为的反应受到外部刺激影响程度很深。在行人交通行为中,客观环境会对其形成一种约束或放纵,从而影响交通行为心理,进而影响交通行为反应。出行环境、管理制度和社会文化都是影响行人交通行为反应的重要因素。

(一)出行环境的影响

在出现行人违规交通事件中发现,大多数原因都来自于不合理的交通设施极大阻碍了行人出行,使得其为了选择更简便的方式而不得不违规。在交通系统中,行人作为弱势者,为了保证安全和方便的出行,其对出行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在面对安全、舒适、便捷的出行环境时,行人往往不会选择冒险。

(二)管理制度的影响

道路红绿灯、斑马线设置普遍,但是行人往往容易将其看作是一种限制而非一种保护,很容易在行为选择上忽视安全因素,从而选择违规,而这也体现了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交通管理制度的漠视。究其原因,主要是违规交通行为成本很低,且并没有相应的惩戒方式实行,从而导致行人交通违规事件频发,行人也都见怪不怪。

(三)社会文化的影响

人是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存在的,因此在人类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一种社会文化,这种文化没有具体形状和传播形式,但是却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坚固模式,大多人流入其中都会被同化,并且不管这种社会文化好坏,都会深深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在交通行为中,往往会出现一个人率先违规而连带着一众人违规的情况,例如很有特色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就是典型少数带动多数进行的交通行为,且由于最终参与人数众多,使得违规的代价几乎为零。久而久之,对于红绿灯和斑马线的敬畏之心荡然无存,对于违规更是不甚在意。

五、行人违规交通行为的表现

在所有出行方式中,步行最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因此行人在调整路线和方向上十分便捷,而这也导致对行人路径的预测性极低。虽然交通法明文规定行人出行需遵守信号灯指示、走斑马线,但是在现实中,能够做到完全遵守交通规则的人非常少,大多人都存在一定的违规交通行为。在红绿灯变换期间,行人由于一次性过马路时长不够,只能滞留在马路中间以等待合适时机;在红灯期间,由于两边暂时没有车流量,行人选择乘机过马路;行人不听从信号灯指示,紧跟过街人群;行人为了节约时间或者抄近路心理,不走斑马线,甚至翻越栏杆。这些违规行为在马路上属于日常存在现象,虽然在很多时候对行人并不构成直接威胁,但是该种行为依旧存在很大的不安全性,后果也十分严重。

六、行人违规交通行为的动因分析

在行人违规交通行为的动因分析上发现,行人往往抱有侥幸、从众、节约时间、节约精力等心理,从而使得其在行为上表现出一种对交通规则漠视的态度。

(一)行人存在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指一个行为本身存在利好和不利风险,且在个人主观认知上偏向于利好,因此,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这一行为。而在行人交通行为中的侥幸心理就是指行人在选择了违规行为后并不会受到惩罚且出现安全问题的概率非常低。不过这种侥幸心理存在本身就将安全问题突出,虽然可能事故发生几率小,但是不代表没有,因此这种心理有很大的投机成分,风险不可能完全去除。另外,侥幸心理可在长期的应用中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对交通规则的漠视,对自身安全的忽视,从个人角度上讲并没有降低事故风险,反而增加了后期事故发生的几率。例如在前期个人存在大量侥幸心理且都没有造成任何不良后果,那么久而久之,个人将失去对外部环境的敏锐度,对安全环境的判定会出现误判,而这将大大增加后期事故的发生率。

(二)行人存在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主要是指在外部群体行为的影响下,个人一般都会选择与大众选择一样的行为。心理学上认为人在潜意识中存在一种归属感,个体都会倾向于被社会接受而选择统一,以让自己在群体中存在,而非孤立存在。因此在很多情况下,自身知道行为存在违规,但是依旧会跟从大众步伐,并且这种跟从也得到了相应的利益,自身也就不会过多在意。而且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人们很显然明白在过马路上具有很高安全性,且不会受到指责,而这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个人违规过马路的安全系数,反而降低了个人违规过马路的代价和受惩罚的责任。从众心理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从消极方面来看,行人由于闯红灯、横穿马路等违规行为既没受到安全警告也没有受到相应责罚时,其他人也会效仿,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明知故犯,破坏交通畅通,不利于交通规则的有效实施;从积极方面来看,可以正面利用此心理,约束和规范行人交通行為,避免违规行为的大量出现。

(三)行人存在节约时间和精力的心理

节约时间和精力是为了以最小的消耗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就表现出人们为了图方便、嫌麻烦而做出违规动作。在交通行为上则表现为行人抢红绿灯时间、翻越栏杆等,以期最早到达对面。这种心理也在当下较为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突出,马路上时常可见闯红灯、横穿马路、翻越栏杆等违规行为。另外,由于目前现行的交通设施还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中,例如在解决行人红灯长时间等待、多路口分车等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使得行人在过街时往往为了快速过街而暂时丢失道德心。同时,虽然有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但是由于绕路相对路上直行较远,行人出于嫌麻烦、节约时间等心理往往会选择路面直道,即使其存在违规性。

(四)行人存在的其他心理

其他心理还包括冒险心理、依赖心理等。冒险心理即带有一定的追求刺激性,同时其与侥幸心理有相似之处,都更偏向于无安全事故发生。但是这种忽视危险、漠视交通法规的心理比侥幸心理更甚,其明知危险却依旧以身试险,使得在这种心理下,行人违规交通行为的后果非常严重,对社会和谐和文明造成恶劣影响。依赖心理则是行人在过街时完全信任机动车司机,即使个人违规,司机也不会对过街中的行人无视。而这种将自身安危寄托与他人身上的心理是不可取的,万一司机抱有同样的心理,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例如行人违规横穿马路,左边汽车突然急刹车,一般情况下大家都留意还好,虚惊一场,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司机能够全程警惕或者刹车及时,特别是在车流量大的马路上,前面司机急刹车并不能保证后面汽车刹车及时,一连串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徒增了身心和经济上的损失,得不偿失。

七、结语

总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上看,行人违规交通行为存在很大的心理选择空间,且在很多情况下,行人在可行不可行中由于规则意识模糊而选择违规。在心理因素上,行人受到从众心理、侥幸心理等的影响,使得其在看待交通行为上存在很大的态度和行为差别,这也表明行人在交通行为选择上由于外部约束力不够,使得其普遍具有很强自主性,在可行范围内愿意冒险。不过,违规交通行为始终不可取,行人需要充分认识到交通安全和秩序的重要性,即使面对很大可行范围,都应该充分考虑后果,尽可能约束个人行为,以创建和谐文明社会。

参考文献:

[1]胡盼,贾树梁,邢天铎,等.人行横道智能护栏研究[J].科技风,2019,5(15):18.

[2]陆百川,刁素素,何相嶬,等.基于心理场场强模型的路段行人过街安全措施[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19(14):351-356.

[3]田甜.行人闯红灯行为决策中认知偏差的实证研究[D].深圳大学硕士论文,2018.

[4]赵海月.下雨天气对信号交叉口行人穿越安全行为的影响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8.

[5]汪超.基于语音警示系统的信号交叉口行人闯红灯行为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硕士论文,2018.

[6]郑晗,苑思明,田帅,等.人脸识别在约束行人交通规范方面的探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6):89.

[7]王杰.信号交叉口的从众违规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7.

[8]蔡曼.黄灯期间信号交叉口驾驶员与行人过街行为博弈[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7.

[9]李志银.信号交叉口行人穿越行为建模与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7.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学动因行人
课程思政的动因、理路以及堵点治理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我是行人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与预防
伯科维茨:攻击、愤怒和助人行为研究的巨匠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
赏识教育过度化的社会心理学后果辨析